(井研县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3100)
【摘要】 目的:针对新生儿黄疸病症采用持续与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110例新生儿黄疸为研究资料,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先后分两组,每组55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持续蓝光治疗,予以观察组间隙蓝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经蓝光照射后,其临床治疗效果与观察组比较(P>0.05);经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黄疸病症予以持续及间隙蓝光照射治疗,虽然两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和持续性照射相比,间歇性照射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间隙;持续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021-02
【Abstract】Objective Adopting continuous and interval for neonatal jaundice condition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lue light treatment.Method Select our hospital to receive treatment of 110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as research materials, in hospital time order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of 55 cases, all children with treatment,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based on this, continuous blue light treatment to control group, to blue light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gap compar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 Childre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blue ligh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contrast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P < 0.05).Conclusion Sustained and clearance for neonatal jaundice conditions blue light treatment, although the two kinds of treatment methods have a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 but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exposure, intermittent exposur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Neonatal jaundice; Blue light irradiation; Clearance; Duration
新生儿时期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发病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呈上升状态,其病症特征表现为:巩膜、黏膜和皮肤黄疸[1]。患儿神经系统会因部分病理性黄疸出现损害,形成胆红素脑病,对患儿的健康构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新生儿黄疸病症,多主张采用蓝光治疗方法,因为它能间接提高胆红素。由于蓝光照射可分为两类,即:持续照射与间隙照射,为探究新生儿黄疸病症采用持续与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5月~2015年7月接收治疗的110例新生儿黄疸为本次研究资料,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先后对其分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1至31天(8.6±3.3)天。观察组55例,其中男24例,女31例;年龄1至32天(8.8±3.7)天。在所有患者中,有7例为过期产儿,26例为早产儿,75例为足月儿。根据上述所述,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组间数据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以口服的方式服用酶诱导剂鲁米那,指导患者按照口服方式服用益生菌,对酸中毒进行纠正以及补液,对伴有严重ABO溶血贫血患儿,则需要先对患儿的状况予以检查,然后再进行输血,对伴有感染现象患儿,则需要采用抗生素治疗,能有效避免感染现象发生。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持续蓝光照射,12至18小时为照射时间,待照射完后需停8至12小时;予以观察组间隙蓝光照射,3至6小时为照射时间,待照射完后需停2至4小时。所有患儿的治疗时间为3至5天。
1.3 评价标准
以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治疗标准为依据,对其予以评价[2]:显效: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已恢复到正常状态,其他伴随病症降低,并且患儿全身与面目皮肤黏膜黄染已出现消退现象;有效: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虽然降低,但未恢复正常状态,其他伴随病症出现好转,患儿全身与面目黄染已有部分消退;无效:胆红素无显著降低,其他伴随病症未改善,甚至加重,患儿黄染无消退迹象。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路数*100%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采取卡方检查表示技术资料组间比较。检验结果以P<0.05表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对比经蓝光照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蓝光照射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7.2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73%,两组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详情如表1所示。
2.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经治疗,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6.36%,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14.5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比较详情如表2所示。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8天内的黄疸,在新生儿阶段,因胆红素代谢异常造成血肿胆红素水平提高,致使新生儿出现以巩膜、黏膜和皮肤黄疸为特征的疾病,而且此病症可分为两类,一是病理性,一是生理性[3]。在新生儿阶段,新生儿黄疸属于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既属于生理性现象,也属于一些病症的临床症状表现。据统计,在出生后7天内,约有60%的足月产新生儿会发生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约有80%的早产儿会发生黄疸。对新生儿而言,因其血脑屏障发育较差,一旦出现过高的黄疸指数,易引发中枢损害现象发生,造成胆红素脑病的产生,使新生儿大脑出现不可逆损害,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影响。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应加强重视。
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医护人员通常都采用蓝光照射方法治疗。胆红素能将450nm波长的蓝光吸收,在蓝光的照射下,未结合胆红素可出现相关变化,使ⅨaZ型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异构Ⅸa E型。上述异构体为水溶性,通过胆汁将其排泄到肠腔,或者以尿液的方式排除体内,从而能使血清胆红素有效降低。浅表和皮肤组织是蓝光照射的主要部位,胆红素经不断上升直达皮肤表面,应用间隙蓝光照射能使其发生转变,从而能在临床应用中实现胆红素降低的目的。
在李志博[4]等研究报道中显示,持续蓝光照射能有效改善新生儿黄疸病症,但因新生儿排热功能还处于尚不完善状态,持续性光照易引发新生儿出现皮疹和发热等病症,此外,照射后的代谢产物排除主要经肠道,持续光照易对患儿肠壁刺激加大,使其形成腹泻反应。所以,近几年,虽然使用蓝光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都以间隙光照代替持续光照治疗。上述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间隙性蓝光照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从本研究结果中发现,持续性与间隙性光照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多于观察组,表示间隙蓝光照射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由此可见,对新生儿黄疸采取蓝光照射治疗,其治疗方法有效、可靠,经对比持续蓝光照射与间歇蓝光照射发现,虽然两种方法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在不良反应方面,间歇蓝光照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赖卫民.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07):92-92.
[2]刘琼.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与可行性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8(13):124-125.
[3]梁宝钗.间歇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5235-5236.
[4]李志博.间断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02(09):08-09.
论文作者:夏宁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蓝光论文; 胆红素论文; 患儿论文; 间隙论文; 病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