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_郭德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_郭德义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第二小学 251700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探究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把学校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使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展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新、去探索,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仿真性的演习活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习《我和伙伴一起玩》这一课时,我展现了击鼓传花、玩游戏牌、玩游戏棒等多种游戏图片,通过边看、边问、边思、边答,师生互动,人人参与,使枯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情境创设活动,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对学生极具诱惑性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教学《要心胸开阔》一课时,读课题后,我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许多学生马上举手问:“老师,什么是心胸开阔?”“怎样做到心胸开阔?”“心胸不开阔会怎样?”于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对课文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可以促进思维的拓展、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设问、质疑、解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深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三、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托兰斯认为:创新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方式,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有思维的空间。

如在教学《讲究效率》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开展“怎样提高效率”的讨论,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反复讨论,总结出多种生活、学习中提高效率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地领会到“讲究效率”的内涵,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以后,其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有的提议成立“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有的提议“让我们每一天都有新创造”的设想,有的提议开展讲究效率的竞赛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大胆地说,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活动场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创造萌芽是稚嫩的,老师要精心呵护,勤加扶植,在教学中要充分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要容忍,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富于创新精神。

四、点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导入或点拨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要“活用方法,巧妙点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转移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如,在《他们需要关爱》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了残疾人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同一张图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化解疑难问题。当盲人过马路时,马路上车辆很多,这时你该怎么帮助他呢?可以寻求警察叔叔帮助,可以寻求大人帮助等等。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注意了情感的因素、智能的因素,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孙丽萍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张永君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

论文作者:郭德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_郭德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