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刘馨宇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中国梦得以实现并成为经验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先进社会意识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结果。因此,当今时代,虽然中国梦还只是理想性的崇高追求,但它最终一定会走进现实,梦想成真。
【关键词】 中国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做了系统的阐述。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为当代国人树立了奋斗目标,提供了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毋庸置疑,当下中国梦还只是一个超越于“实在”之上的理想性崇高追求,但这种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它脱离现实。事实上,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追问这种必然性,可为认知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用“真正实证的科学”[2](P.73)彻底厘清问题,因而是一个不得不讨论的问题。
一、中国梦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1845 年到1846 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诸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形色色“历史之谜”的答案,同时也以其“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2](P.73-74)真理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得以实现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理论支撑。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人们在自身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3](P.32)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自然历史过程,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P.32)就必须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建立在由总的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全部发展及转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社会既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结构制约;同时整个人类社会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意志或目的也随着这种发展不断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贯穿在这个因果逻辑链条上,受到社会基本规律的规约而呈现出与之相一致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受现实“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制约,目前中国梦还只是正在为之奋斗的一种崇高理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1]正因为这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所以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实际情况特别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实现“中国梦”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而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作用下,当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达不到某种社会变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时,由其所决定的“美好生活需要”都不可能提前出现,这也就决定了在当前的生产力与发展水平之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性质。
另一方面,受“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所决定,中国梦必将走进现实成为经验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强制性分工造成的人不自由的状况“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2](P.86)现阶段我国已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开始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毋庸讳言,当下中华民族之所以追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因为我们民族还没有完全复兴,实现中国梦也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解决,“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即在建党一百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后,社会物质财富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创造,生产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质变必然会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会从一种应然的理想跃变为一种实然的存在。
二、中国梦的实现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世界观,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它是一种站在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先进思想。中国梦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梦,只有站在时代最先进生产力代表——无产阶级立场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其指南,引导它梦想成真。
最后,从现实上来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面前不迷失发展的方向,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从历史上来讲,我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中国梦的实现是先进社会意识引导的必然结果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先进的社会意识为指导,而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840 年后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与解放成为了无数国人追求的梦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中国人民作了很多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领导我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P.585)即人们作为物质生产者构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从而创造了人类历史生活的整个过程,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同时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指出:“从前的历史,专记述王公世爵纪功耀武的事”,而事实上“人类的真实历史,不是少数人的历史。人类种族,是由那些全靠他们自己工作的果实生存的家族的群众成立的。历史的纯正的主位,是这些群众,决不是几个伟人”。[4](P.326)为此,毛泽东同志1945 年4 月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所以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一种因时势而产生的崇高理想如果能得到整个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一致的期盼、追求并付诸实践,那么在这些“历史的纯正的主位”广大民众威力巨大的创造作用推动下,无论这种理想在当时看起来是多么“高不可攀”,只要它是为了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都紧紧依靠最广大群众的齐心协力,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不断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这种崇高理想就必然会实现。
但这一软件很难预测和控制田间虫害的突然爆发。因此,农民必须勤于巡视农田,以便在害虫失控之前施用杀虫剂。“生态植物2+”计划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一种叫做“生物控制”的非杀虫剂方法,这是一种久已有之的传统方法,例如,农民会使用信息素来迷惑害虫,或通过引入害虫的天敌来减少害虫数量等。支持者强调了该策略在法国玉米田里取得的成功,少量引入一种叫做赤眼蜂的寄生蜂已成为对付主要害虫玉米根虫(也叫玉米根叶甲)的关键武器,赤眼蜂在玉米根虫的卵内产卵,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大量减少害虫数量,与使用杀虫剂有着同样的效果。
从表面上看“网店”的繁荣是摧毁了实体店和实体经济,网络经济已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应用的快速普及,互联网将与现实世界更加紧密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将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面融合趋势。
在我国,中国”里包含着的“振兴中华”的寓意,最早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1894 年,他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6](P.288)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都在中华民族复兴方面进行了大量阐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后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各国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都有相关论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与民族的梦,最根本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是为了使我国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上,体现着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7]党的十九大报告将这种“为人民造福”这一新要求的具体表现化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这种详细化的科学设计使广大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当下他们的愿望、心声和意志。在中国梦的感染下,我国人民对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信心必将受到极大的激发,每个人都都将为其不断努力奋斗。正如“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9](P.697)。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所有的阻碍将会烟消云散,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会在未来实现。
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快速发展,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不仅将长期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同时还要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们的渗透的挑战。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会遇到各种可预见的或难以预见的风险。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代表着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带有明确政治目的的思潮更是加紧渗透。只有在思想上统一才能做到行动上的一致,思想混乱必然会导致行动进退失据。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理论作为共同思想基础把十三亿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人心散漫,力量就不能凝聚,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时势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
④ 监测点ZQT-01墙顶向基坑外位移原因分析:墙顶向基坑内水平位移监测值最大0.2 mm(见表2),而测斜管测得的墙体变形时程曲线反映墙顶向基坑外位移10.08 mm,分析认为墙顶水平位移监测值是可靠的。墙体变形时程曲线反映的墙顶向基坑外位移值存在错误,分析如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而实施的战略决策。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扎实推进,关键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共识,协调推进,进一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增强社会活力,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
讨论是进行未来安置规划的第一步。理论上,照料者可以与家人或亲友一起讨论或分享。但从调查的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照料者明确表示从未讨论过这个议题,或根本无人可以一起讨论。近一半的照料者与他人讨论过“对这位残障成员未来养护的打算”,且主要局限于自己的配偶。仅有约16%的照料者与心智障碍成员讨论过此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习近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Z].北京,2013.
[8]习近平.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Z].北京,201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10-0051-04
【作者简介】 刘馨宇(1995-),女,辽宁锦州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活动。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中国梦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