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顺平小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在大力提倡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而且有助于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现代小学,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培养措施
前言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感恩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一些行为让人担忧。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为的发展,最终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1.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感恩当面的理解,现在在学术界普遍比较承认的就是注明教育学家陶志琼的思想;所谓的感恩教育,指的就是教育实施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办法,传授感恩方面的教育内容,明白报恩与施恩的一种人文方面教育,采用的是一种感情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在品德方面的良好品质。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阶段都是小学阶段,教育者使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小学生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制定一套完整的感恩教育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教育过程。注明教育学家王律言认为,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要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实施,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开展感恩教育方面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与爸爸妈妈、老师以及小伙伴们一起感悟大自然,充分的了解周边的任何事物,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并学会对父母感恩,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发展,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深入到学生的意识当中。
2.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社会层面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大环境之中,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性的道德规范,在这个个人利益膨胀、动机不纯的社会背景下,不仅是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就算是自私自利的行为也会对感恩教育的效果起到严重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上新闻对一些负面时间的报道,导致人们具有负面情绪;有人通过对负面报道的了解,而认为善良、同情心都是让自己受伤的原因,帮助别人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情况严重的打击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积极性。李小平认为,现在社会的不良因素,很容易会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小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出现扭曲。
2.2学校层面的原因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丛颖认为,只是现在学校的感恩教育没能实现既定目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方面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配备较高素质的道德教育队伍,班主任对于品德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并没有按照要求开展道德教育相关的额课程;有关部门没有成立专业的道德教育部门。著名教育学家万娟认为,使用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反映出现在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付荣认为,如果在小学阶段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那么就会使学生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就没有办法得到较好的传承,我们的感恩教育也得不到较好的成效。
2.3家庭层面的原因
有关专家指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过分宠溺,过分关爱,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通俗的说就是,家长过于注重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并不是足够重视,没有在这方面加大培养的力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并没有彼此沟通。王律言分析到:首先,比起道德方面的教育,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情况;再次,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之现在家庭的孩子数量都比较少,家长把所有的关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使孩子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辛苦,只知道享受生活,而不知奉献感恩。付荣认为,因为现代家庭过分的注重孩子,导致了孩子不懂感恩的情况愈演愈烈,而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观点,也使得孩子只知道学习文化知识,而忽略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塑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小学生自身道德发展水平的局限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水平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他们对于感恩的理解主要流于表面,并没有较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小学生们加以培养。对于感恩方面的评价,我们要注重于综合评价之间相结合。对于感恩方面的理解可能会受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逐步的发展好道德方面的教育。皮亚杰的得到理论是这样认为的,儿童的道德发展情况,通常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通常是孩子在8,9岁的时候开始发生的,发展到后期阶段,孩子对于权威已经不会再无条件的服从,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会独立思考,他们开始具有主体性意识。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3.1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学校在开设感恩课程的时候,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课程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中外的传统节日进行教育,比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感恩方面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
3.2教师应提高感恩教育意识,做好榜样示范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给学生塑造起榜样的力量;将中华民族中的传统优质文化加入到感恩教育的课程当中,将感恩课程的力量充分的发挥出来”。
3.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
我们现在史诗感恩教育的方式通常包括有学科教育、感恩式的班级管理、组织感恩主题集体活动,在学校生活中,鼓励学生懂得感恩,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是我们传授感恩思想的最主要阵地。
感恩教育好分几种不同的教育模式,这几种模式分别是:情境教育模式,辨析式教育模式以及实践教育模式。在情境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感恩情境包含有说明情境以及体验情境;辨析式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中运用辩论、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澄清错误的感恩认识,抵制消极的感恩现象,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中形成正确、合理的感恩意识。所谓的实践教育模式,其实就是把感恩教育和社会实践进行结合,其目的是为了营造社会群体的感恩情怀。注明的教育学家苑玉华、祝琼认为,我们必须要抓住时机,实现感恩教育:在进行情感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同时要求我们付出实际的行动。
3.4创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帮助小学生学会感恩之心,树立起良好的感恩教育观念,加大在感恩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感恩建设方面的教育内容,创建一个良好的额感恩教育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感恩主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是小学生学会感恩的一种重要方式。
3.5家庭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第一,父母必须要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保持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第二,家长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孩子的想法,在教育孩子方面切忌独断专行,对孩子既不暴力也不过分的溺爱,教会孩子如何去奉献、付出,关爱他人。第三,家长要尽可能的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给孩子树立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孩子如何感恩。
3.6社会应形成对感恩行为的保护和支持系统
社会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在一些社会报道当中,我们常会看见一些好心人为了帮助老人而被老人的家人高尚法院,惹上官司的行文,这样的新闻报道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线,其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家长不在愿意让孩子主动去帮助别人,彻底消除被讹诈的可能。第二,有更多的投机分子开始使用这样的方式碰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不再冷漠,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社会的现状。首先,应该加强孩子们在感恩方面的教育,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之心;其次我们要加大对事实的调查力度,不放过一个坏人但也绝不错怪一个好人。
4.结语
总之,感恩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诉求,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应该齐心协力,做感恩教育的有心人,让感恩教育走入校园,融入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感恩的氛围才会更加浓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友好。
【参考文献】
[1] 戴小媛; 侯永华; 梁媛.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5(09)
[2] 李海霞.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策略[J]. 学周刊,2017(01)
论文作者:关锦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孩子论文; 小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意识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家长论文; 原因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