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心得
符 芬
湖南衡山岭坡中心学校 湖南 衡山421303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讲读课文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中进行消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无话可说、无言可写”,这是学生作文的最大苦恼。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作文素材,培养想象能力,写作课时精心设题、开拓思路,指导写作。
关键词:启发引导;创造力;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大家都强调,多读多写的重要性。这固然是对的,但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启发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近代教育心理学证明,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就是看他思维能力如何,只要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人们才能打开知识的宝库。而作文是综合运用了语文知识,是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包括知识、技能、经验以及智力活动在内的综合性的创造能力。要让学生获得这种创造能力,就必须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他们的启发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本文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写作进行启发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心得,与各位探讨。
一、讲读课文,捕捉疑点,理清思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搞好作文教学,就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在精美的范文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智力的养料,这些养料往往是学生作文所需的素材。因此,在讲读课文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中进行消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再通过一定的实践就能逐渐“生长”出作文能力来。这方面我觉得,关键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捕捉疑点
生疑,是积极思维活动的前提。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疑点,使其“有所不知”成为学生的好奇,然后去疑难困惑,就能打开他们文思的大门。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篇好的课文,读来易懂,但一追问究竟包含什么意思,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这样,就要引导学生“钻”进去, “探”出作者立意谋篇的奥妙,咀嚼出文章丰富内涵的味道来。鲁迅《故乡》一文中有这么一句:“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这句话平平实实,似无疑义,但从理解和仿效课文的需要出发,便可从句子本身的“物”(写了什么)与“意”(说明了什么)两方面引发疑点来。从“物”来说,“枯草”,已是没有生命之物,“断茎”,又是残缺不全之状,“当风”,更是遭遇不幸,“抖着”,确是无力支撑,委实可怜。如此遭遇从“意”来说,它充分说明了老屋的破败境况。既无人经营,又凄凉荒废,移情于景,老屋难免易主的“我”的悲凉心情便油然而生了。像这类具体朴实的语句,却蕴藏十分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不能易中见难,并有意设置疑点,学生对之便不会留意,更不会深刻理解和感受。这些都需要通过范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严密组材用句的写作素养。
2、理清思维
有的同学写文章,常表现出结构松散,材料零乱,甚至文不对题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不会审题,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主要是缺乏对文章的思维训练,不知怎样确定文章的主题,不知如何选择最能表达文章主题的材料,不知怎样处理文章的层次等。因此我在讲读课教学中,就根据写作的需要,帮助他们剖析一些思维严密有序的范文,着意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
我在讲读《挖荠菜》一文时,我就紧扣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为何要挖荠菜、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就是因为“我”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它有“我”童年时的苦难回忆,想起挖荠菜就想到当年“我”饱受的痛苦和艰难,现在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中,怎能不怀念那野地的荠菜?在这种感情里,有对挖荠菜的一种怀念,是有感而发!可是现在对孩子们来说,这种“挖荠菜”是一种游戏,去挖野菜,就变成了对长者的迁就。对此“我”深感遗憾,并有无限的感慨,就是真诚的希望,希望孩子们珍爱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这样边读边思考,对一篇好文章的主题、立意、构思,理解就具体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写类似作文时,就会自然地联想起所学过的范文,写作时文思敏捷,有如行云流水,收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效果。这好比游览名胜,需要好的导游一样,学生阅读课文也要老师给他做善思的“导游”,这样才能避免贪多图快、食而不化,真正做到从范文中汲取写作的养料。
二、观察生活,指导比较、启发多思。
“无话可说、无言可写”,这是学生写作的最大苦恼。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反复告诫学生,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的作文素材就越来越丰富,写起作文来,才不会感到是“无米之炊”了。在积累素材过程中,究竟如何去观察与思索呢?
1、指导比较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大自然和大社会的课堂里,要能够“于不同中求同、于同中求异”。
我曾出过一道作文题:“可爱的校园”,写之前,我组织学生对校园的各个建筑布局进行了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回忆校园四季景致的差异,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的思路开阔多了。作文中,不仅有条理地介绍了学校的建筑布局及特点,还联想到校园一年四季的不同的景象。有同学写道:“春姑娘来了,小树苗想一睹春姑娘的风采,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四处张望。夏天的到来为这单调的风景加上点睛之笔,柳枝摇曳,炎热的气息都被“柳风”赶走了!九月飘桂,成了天然的香水,伴合书香,飘遍校园每个角落。寒冬,樟树们披上了银装,厚厚的积雪压的樟树伯伯喘不过气来。”有的同学还比较校园今昔,把昔日破旧凌乱的校园和今天优雅整洁的校园进行对比,从而很好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因此,指导比较是积累素材、进行写作准备的重要一环,它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2、唤起回忆
除了观察眼前的生活要启发多思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生活,并加以分析、选择。当命题作文出得有启发性,就会如同“投石冲开水中天”,“一石激起千重浪”,使学生脑海泛起对往事的回想,这样许多富有社会意义和个性特点的素材,便会凝聚笔端,作文的路子自然就开阔了。
如学校举行“征文”竞赛活动,我出了“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第一位老师”、“好邻居”、“妈妈给我说的话”等题目,同学们对之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内容充实、主题鲜明、构思精巧的好文章。有的同学写的“山茶花”,表达了对老师深切的敬仰之情;有的写了“桂花盛开的时候”,回忆了儿时有意义的生活和长辈对自己的良好教育。如果不唤起对旧印象的回顾思索,那些可以作为习作之用的好素材,便会慢慢被忘记丢弃。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中有意义的表象,往往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
3、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要写好作文,没有想象是不行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需要有目的的组织观察一些“静”物,围绕一些“静物”,启发他们去深思遐想。我曾找了一幅国画挂图《南海浪涛》,进行写作观察时,有重点的围绕画面的波浪进行启发:画面上,远近高低的浪花情景各有何特点?进而联想真实的海浪,如果立于海岸观察那奔腾咆哮的海浪,情形又会怎样?学生本没有见过真实的海浪,经过一启发,大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同学写道,“绿色的海浪,从深夜到黎明,又从黎明到深夜,不停的翻滚、沸腾,一会儿冲向空中,一会儿跌入深渊,一个推着一个前进,雪白的浪花随着波浪的陷落而消失,又随着波浪的掀起而涌现。远处的海面上,看上去,似乎平静,但来到跟前却是巨浪排空,潮声一片”,在这里海浪的声势气魄,都写得绘声绘色,这说明学生还是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重要的在于教师启迪得法。
实践表明:把过去感知的,通过观察,发挥想象的东西加以去伪存真的分析,便可成为作文生动丰富的原材料。
三、指导写作,精心设题、开拓思路。
观察生活是为了积累材料,正式动笔作文,则需要把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进行取舍,加以组织,生动而深刻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指导、开拓思路。
开拓思路,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启发学生围绕作文的立意,从多方面设想一些“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从而去启发学生联想多思,准确表达。
文章是给人读的,问题“答”得越具体生动,就会越深刻、越集中,作文就越成功。有的同学写“我的家乡”,起初仅仅写了儿时下河捉鱼的趣事,思路比较窄,经过启发,他便重新构思,从所见(人、景)所闻(水声、鸟鸣)所想(有关家乡美好的未来)以及所感等方面,落墨回答“怎么样”,写出了家乡的可爱,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就具体生动,思想内涵也就丰富了。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及智力在内的综合性的创造活动,这需要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大胆革新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思维能力培养。
论文作者:符芬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启发论文; 学生论文; 荠菜论文; 知识论文; 课文论文; 启发性论文; 思路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7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