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岩溶区水库坝基地质缺陷处理技术论文_尹春华

云南恒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笔者以德厚水库为例,介绍强岩溶区水库坝基遇见的地质缺陷及处理技术。德厚水库坝址区两岸坡地形陡峭,河床以上基岩大多裸露,呈陡坎、陡崖状,岸坡高度约130m,主要为石炭系(C3)、二叠系下统(P1)厚层、巨厚层状灰岩,岩溶强烈发育。基础开挖过程中,坝基及两岸坡揭露大量溶蚀倒坡、溶隙、溶槽、溶坑、溶洞等地质缺陷。地质缺陷处理是否彻底、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等直接影响到大坝建成后的运行稳定问题。因此,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实行动态设计,根据揭露的不同岩溶地质缺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监理单位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进行跟踪控制,确保了处理的施工质量,达到了设计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现就本工程的处理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仅供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坝基;岩溶处理;施工技术;德厚水库

一、工程概况

德厚水库工程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马塘镇,距文山市35km,距昆明317km,是一座以城乡生活供水和工业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一定发电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德厚水库工程由大坝枢纽工程、防渗工程及输水工程组成。其中大坝枢纽工程由粘土心墙堆石坝、溢洪道、导流泄洪隧洞、引水隧洞及团结大沟输水隧洞组成;防渗工程由坝址区防渗工程及咪哩河库区防渗工程组成;输水工程由坝后泵站、坝后电站及德~平输水管线组成。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1380.90m,最大坝高73.9m,坝顶长181.718m,坝顶宽8m,水库总库容1.13亿m3。

二、坝基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

1、心墙基础地质条件

(1)左岸坡基础开挖后为岩质边坡,坡度45~70°,局部有溶蚀倒坡,出露石炭系上统(C3)结晶灰岩,厚层~巨厚层状,局部节理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坡脚发育W11和W15泉点。岩体处于弱卸荷带内,为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溶隙及溶洞为主,具体描述如下:

RX43溶隙:从地表延伸至河床,宽3~10cm,粘土夹岩屑碎块充填;RX58~RX60溶隙:延伸一般5~8m,宽3~5cm不等,泥质充填,局部无充填。RD15溶洞:位于左岸坡灌浆廊道底板以下,垂直于坝轴线铅直向下发育,井口(高程约1312.00m)尺寸6.5×5.5m,全充填,充填物为胶泥质粘土夹少量碎石,溶洞清挖过程中,井壁有四处集中出水点,水量约120~130L/min。考虑到溶洞规模较大且位于坝基防渗线上,要求对溶洞充填物进行清挖,清挖深度至20m时,洞底形状近似矩形,断面尺寸8.5×6.5m,溶洞充填物性状发生变化,主要为块石、碎石夹粘土,充填密实,沿充填物孔隙出露一低温温泉,水温28℃,流量约30L/min。为进一步查明溶洞发育深度、规模、分布及充填物特性等,为溶洞处理提供可靠依据,设计单位对溶洞及附近区域进行了物探测试,并对竖井内的温泉水进行取样及检测。物探测试成果:溶洞自高程1292.00m以下基本沿铅直向发育,底界高程约1284.00m,充填物上部主要为含泥碎块石,下部为块石夹碎石,洞壁周围局部发育有小规模溶洞及溶隙。溶洞内温泉水试验结果表明:所检各项指标均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677-2014)混凝土拌合用水的要求;RD18~RD21溶洞:洞径0.5~2.0m不等,长2.0~2.5m不等,均为粘土、粉细砂全充填;RD30溶洞:位于左岸原勘探平硐PD9右下方,为一水平向溶洞,洞口高2.8m,沿左岸山体方向延伸3.5m,粘土全充填。

(2)河床段基础基本开挖至基岩,受溶蚀的影响,基岩面起伏不平,靠右侧为古河床位置,为河床段基础清基最深点。出露石炭系上统(C3)厚层~巨厚层隐晶~细晶灰岩。岩层总体缓倾向下游偏右岸,为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岩溶发育强烈,具体描述如下:

RX16溶隙:隙面溶蚀迹象明显,宽1~8cm,全充填粘土夹岩屑;RX20溶隙:宽5~10cm,岩溶隙面溶蚀迹象明显,泥质、岩屑夹砂充填,延伸大于10m;RX63溶隙:延伸一般5~8m,宽3~5cm不等,局部宽10cm,泥质充填,局部无充填。fb3断层:从左岸坡斜穿心墙基础后向右岸延伸,宽3~12cm,河床局部宽0.5m~0.8m,左岸坡脚附近沿断层面岩溶发育,断层带粘土夹碎岩充填;fb4断层:从左岸坡斜穿心墙基础后向右岸延伸,两岸坡宽3~10cm,河床段最宽达0.7~1.1m,带内物质为角砾岩,胶结紧密,断层面岩溶发育;fb5断层:从右岸坡斜穿心墙基础后被fb4断层切断,右岸坡宽3~8cm,河床段局部最宽达0.9~1.0m,带内物质为角砾岩,胶结紧密,断层面岩溶发育。RD22~RD26溶洞:洞径0.3~0.5m,泥质土半充填~无充填;RD27溶洞:洞径1.0~1.5m,宽0.5m,深0.5m,全充填;RD28溶洞:洞径长1.5m,宽0.5m,深0.5~0.7m,砂卵砾石夹泥全充填。RK1溶坑:靠近右岸坡脚,似锅状,直径18~22m,深3.0~6m,砂卵砾石、块石夹泥全充填;RK2溶坑:直径3.0~4.5m,深0.8m,泥质夹砂卵砾石;RK3溶坑:位于河床廊道下游右岸坡脚,顺河流向直径长10m,顺坝轴线宽6m,坑底顺河流向直径4m,顺坝轴线宽3m,顶部高程1304.4m,底部高程1298.5m,底部为砂卵砾石,向下清挖3m后,溶坑断面呈收缩状,进一步清挖较困难。RC1溶槽:靠近右岸坡脚,宽1.0~1.5m,深0.5~1.0m,砂卵砾石、块石夹泥全充填;RC2溶槽:靠近左岸坡脚,宽1.0~1.5m,深0.5m,粘土、碎石全充填;RC3溶槽:靠近右岸坡脚,洞径0.5m,为半充填粘土夹泥充填,局部溶蚀后形成孤石;RC4溶槽:位于河床II反基础上,深0.5m,短轴向宽1.0~1.1m,长轴向长2.4m,砂卵砾石夹泥充填。RG1溶管:位于河床,洞径0.3~0.5m,为半充填,有水流通。暗河:位于右岸坡脚,延伸方向为顺河向,处于坝轴线下游,未穿越坝轴线,为砂卵砾石全充填,穿过RK3后逐渐被砂卵砾石充填尖灭。RJ1溶井:位于河床,洞径1.0~1.1m,深0.5~0.6m,井口为圆形,泥质夹砂卵砾石充填。心墙河床段基础设计建基面高程1309.5m,廊道基础高程1304m,实际开挖至该高程时,河床面大范围出露大孤石,未及基岩,根据规范要求及设计开挖原则,要求心墙基础继续开挖至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灰岩。实际开挖高程:廊道上游部分大面为1307m,廊道及廊道下游部分大面为1304m,靠右岸坡脚河床位置最低为1302m。清基深度较技施设计阶段加深,廊道上游基础加深2.5m,下游基础加深5.5m,靠右岸坡脚古河床位置心墙建基面加深约5~6m。

(3)右岸坡基础开挖后为岩质边坡,坡度45°~60°,出露石炭系上统(C3)结晶灰岩,厚层~巨厚层状,局部节理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边坡坡度45°~60°。其中,右岸下层灌浆平洞底板高程至河床高程范围的岩体受倒坡及顺坡向不利结构面的组合,形成不稳定块体,厚约3~10m。靠右岸坡脚为古河床,开挖揭露1325m高程以下部位存在大量溶蚀倒坡,局部形成溶坑,发育有W14泉点。开挖后的岩体为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岩体岩溶发育强烈,以溶隙为主宽约1~2cm。

2、心墙上游堆石区基础地质条件

(1)左岸坡基础开挖后为岩质边坡,坡度60°~70°,出露石炭系上统(C3)结晶灰岩,厚层~巨厚层状,局部节理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发育W5~W7泉点。岩体大部分处于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局部为强烈溶蚀风化带,岩体岩溶发育强烈,以溶隙及溶洞为主,具体描述如下:

RX48~RX55溶隙:为同一组溶隙,延伸大于5m;RX57溶隙:从左岸地表延伸到RD1溶洞顶部,宽3~5cm不等,无充填;RX61~RX62溶隙:为同一组溶隙,延伸长5~8m,宽3~5cm不等,泥质充填,局部无充填。RD1溶洞:位于原勘探PD06位置,延伸长大于10m,溶洞高5~8m,宽3m,底板有红粘土夹少量碎块石充填;RD16、RD17溶洞:洞径0.5m,延伸长2.5~3.0m,为无充填溶洞。

(2)河床段基础开挖后为第四系崩塌堆积及冲洪积层(Qcol+apl),岩性为巨石、孤石、碎块石、碎石土及砂卵砾石、含砾中粗砂等。坡脚段以巨石、孤石、碎块石夹碎石土为主,孤石凹槽部位有碎石土等充填;河床靠右岸坡脚段为砂砾石、含砾中粗砂、中粗砂为主。整体来看,上游河床段基础以巨石、孤石及块石为主,约占70%,巨石直径2~3m,孤石直径0.5~1.5m,块石块径0.2~0.5m。靠近II反料基础上游河床段发育RX18、RX19溶隙:为同一组溶隙,宽5~10cm,泥质、岩屑夹砂充填,间距0.9~2.1m,延伸大于10m。河床发育有多个泉点,其中W0、W1、W2为一集中区域的泉点,总流量约60~75L/min,为上升泉。上游河床段基础开挖后建基面高程为1309~1311m,较初设阶段加深4~6m。

(3)右岸坡基础开挖后为岩质边坡,坡度60°~70°,坡脚与河床交接带局部有倒坡现象,出露石炭系上统(C3)结晶灰岩,厚层~巨厚层状,局部节理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发育有fb3断层。开挖后的岩体处于强卸荷带内,局部为弱卸荷带,大部处于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局部为强烈溶蚀风化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溶隙及溶洞为主,具体描述如下:

RX1~RX1溶隙:从地表延伸至河床,宽1~10cm,全充填粘土夹岩屑,局部有树根;RX4~RX5溶隙:为同一组溶隙,从地表延伸到RD4溶洞顶,宽2~8cm不等,全充填粘土夹岩屑;RX6~RX7溶隙:为同一组溶隙,从地表延伸到RD5溶洞底,宽2~12cm不等,全充填粘土夹岩屑;RX8溶隙:从右岸地表延伸至河床,右岸宽3~12cm不等,全充填粘土夹岩屑;RX9溶隙:发育于地表,于坡面中部尖灭,宽1~8cm,全充填粘土夹岩屑;RX10~RX12溶隙:宽1~8cm,全充填粘土夹岩屑。RD2溶洞:位于右岸河床附近,溶洞高1m,宽0.8m,为全充填溶洞,充填物质为中粗砂、粉细砂夹粘土;RD3溶洞:底板位于右岸河床,溶洞高3m,宽0.3~1.5m,半充填,充填物质为中粗砂、粉细砂;RD4溶洞:底板位于右岸河床,洞高4~5m,宽2~3m,为全充填溶洞,水平向延伸约8~10m,充填物质以中粗砂、粉细砂为主;RD5溶洞:位于右岸,底板高于河床1m,洞高2~3m,宽1~2m,水平向延伸约5m,为全充填溶洞,充填物质以中粗砂、粉细砂为主;RD6溶洞:底板位于右岸河床,洞高1~2m,宽1~1.5m,为全充填溶洞,充填物质以中粗砂、粉细砂为主;RD4~RD6相互连通;RD7溶洞:位于右岸,洞径0.5m,为全充填溶洞,粘土及岩屑全充填。

3、心墙下游堆石区基础地质条件

(1)左岸坡基础开挖后为岩质边坡,坡度上部60°~80°,下部40°~50°,出露石炭系上统(C3)结晶灰岩,层状~块状结构为主。发育有fb3断层。开挖后的岩体处于强卸荷带内,大部处于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局部为强烈溶蚀风化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溶隙及溶洞为主。具体描述如下:

RX31~RX47溶隙:为同一组溶隙,延伸大于5m,宽3~15cm,最宽处0.50~1.0m,粘土、泥质夹岩屑碎块充填;RX56溶隙:从左岸地表延伸到河床,宽3~20cm不等,粘土夹岩屑全充填。RD12~RD14溶洞:位于左岸,洞径约0.5m,深度0.5~1.2m,为无充填溶洞。

(2)河床基础清理至下部较密实含砾石中粗砂层,建基面高程大面为1311m。发育有泉点W14、W15。

(3)右岸坡基础开挖后为岩质边坡,坡度60°~70°,坡脚与河床交接带局部有倒坡现象,出露石炭系上统(C3)结晶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块状结构为主。另外,心墙下游右岸坡发育一条华力西期基性岩侵入体(βμ),上部呈全风化状,较松软,下部强风化,局部见碎块石夹杂其中。岩体处于强卸荷带内,大部处于裂隙性溶蚀风化上带,局部为强烈溶蚀风化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溶隙及溶洞为主,具体描述如下:

RX13~RX15溶隙:宽1~8cm,全充填粘土夹岩;RX25-1和RX21~RX30溶隙:为同一组溶隙,从地表延伸至河床,宽1~5cm。RD8溶洞:位于右岸,洞高8.5m,底宽5.8m,顶宽2m,水平向延伸3~5m,为全充填溶洞,中粗砂、粉细砂夹粘土充填;RD9~RD11溶洞:位于右岸坡,洞径约0.5~1.0m,为全充填溶洞,粘土及岩屑全充填。

三、坝基地质缺陷处理的原则及难点

1、地质缺陷处理的原则

总体处理原则为:追踪、清挖、补(溶蚀倒坡补坡)、填(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等材料回填)、灌(回填、固结及帷幕灌浆)等。

2、地质缺陷处理的难点

(1)处理难度大。如心墙上游堆石区右岸坡脚的RD4~RD6溶洞及左岸心墙基础灌浆廊道底板以下的RD15溶洞,发育规模大,均位于坡面上,无法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清挖,充填物均采用人工清挖并运输出洞外。

(2)安全隐患大。如左岸心墙基础揭露的RD15溶洞,水平清理深度1.5~8.5m,竖向清挖深度20m。清挖过程中,人为破坏了围岩的稳定性,极不规则的溶洞洞壁四周极易发生掉块及坍塌等,竖向清挖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突泥突水及有毒有害气体危害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施工工效低。如岸坡上揭露的溶洞、溶井及河床部位揭露的一些溶坑、溶槽、溶隙等的清挖,施工作业空间非常受限,施工机械设备无法操作,均靠人工掏挖及利用撮箕、吊篮等工具出渣,施工工效极低。

(4)灌浆耗灰量较大,能采取的措施很有限。如河床段心墙基础的防渗处理,部分灌浆孔孔深20~40m以下均遇到全充填型溶洞,充填物大量为粉细砂夹淤泥,采用纯水泥浆灌注耗灰量较大,复灌次数多,采用灌注水泥砂浆或膏状浆液时,可灌性较差,致使灌浆耗量大、工效低。

四、坝基地质缺陷处理

1、河床坝基的地质缺陷处理

(1)心墙上游堆石区基础

河床段开挖后建基面高程为1309~1311m,较初设阶段降低4~6m,靠右岸河床段基础挖除含粘土及粉细砂层至下部密实的砂砾石及中粗砂层;靠左岸河床段基础挖除孤块石间的碎石土,清除孤块石架空体并对凸出的孤块石进行破碎找平,对泉点进行清挖后回填碎石反滤层保护。

(2)河床部位心墙基础

廊道上游基础全部开挖至基岩,建基面高程大面为1307m,较初设阶段降低2.5m。对坝纵-001.85m~坝纵0-021.725m段基础回填C20W6F50混凝土找平至高程1307.5m,再在回填混凝土上浇筑1m厚的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顶高程1308.5m。对坝纵0-021.725m至上游度汛坝体下游坡脚的基础回填混凝土找平至高程1308.5m。建基面以下揭露的溶隙、断层及溶坑等清挖后采用C20W6F50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

廊道基础全部开挖至基岩,底板建基面高程为1304m与初设阶段基本一致。建基面以下揭露的溶隙、溶洞、溶井、溶坑等清挖后采用C20W6F50混凝土回填找平,对泉点清挖后预埋排水管回填C20W6F50混凝土再进行灌浆封堵,最后浇筑廊道C25W8F50钢筋混凝土。

廊道下游基础大面开挖至基岩,建基面高程大面为1304m,较初设阶段降低5.5m,对溶隙、溶槽、溶坑、溶井及断层破碎带等进行清挖后回填C20W6F50混凝土塞。其中,靠左岸坡脚的溶坑较深无法全部清除充填物,采用在溶坑底部及顶部各配置一层C28@200钢筋网,同时,为保证后续基础固结灌浆效果,溶坑底部布置C25砂浆锚杆,锚杆间距1.0~1.5m,深入基岩3.5m,外露1.0m。对坝纵+007.65m~坝纵0+024.258m段基础采用C20W6F50混凝土回填找平至高程1306m,再在回填混凝土上浇筑1m厚的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顶高程1307m。

由于心墙基础建基面高程的调整,大坝坝高由初设阶段的70.9m变化为73.9m。调整后的心墙基础典型断面图见图1。

图1

(3)心墙下游堆石区基础

河床段开挖后建基面高程为1311m,较初设阶段降低4m,靠右岸河床段基础挖除含粘土夹粉细砂层至下部密实的含砾石中粗砂层,在坝壳料填筑前铺设一层厚0.5m的反滤层保护。

2、两岸坝基的地质缺陷处理

两岸坝基开挖后,在1325m高程以下存在大量溶蚀倒坡,坡度及变坡角不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中7.1.4条要求。为保证岸坡坡度变坡角在合理范围内,避免造成坝体不均匀沉降引起开裂等隐患,需要对两岸不满足坡度要求的岸坡进行补坡处理。另外,两岸坝基开挖揭露的溶洞清挖后采用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

(1)心墙廊道基础部位

两岸心墙基础布置有灌浆检修廊道,为满足灌浆施工及检修的需要,廊道底坡按1:1设计,廊道底板以下的倒坡部位均采用混凝土补坡回填,为降低投资及考虑温控需要,分两期以不同强度的混凝土进行回填,其中一期采用C20W6F50混凝土回填倒坡并预留台阶和插筋,二期结合廊道采用C25W8F50钢筋混凝土浇筑,一二期混凝土之间设置插筋连接。廊道基础补坡断面见图2。

图2 图3

(2)心墙廊道外盖板基础部位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7.1.4条第1、2款的要求,粘土心墙基础边坡不宜陡于1:0.5,结合德厚水库坝址地形相对狭窄、大坝三维效应较为明显的特点,为尽量避免心墙纵向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裂缝,廊道范围外的心墙基础补坡回填混凝土按心墙盖板坡度1:0.65控制。为保证边坡稳定及考虑温控需要,补坡分两期施工,一期采用C20W6F50混凝土回填倒坡并预留台阶和插筋,二期结合心墙盖板采用C20W8F50钢筋混凝土浇筑,一二期混凝土之间设置插筋连接。心墙盖板基础补坡断面见图3。

(3)心墙上下游堆石区基础部位

上游坝壳料基础两岸坡及下游坝壳料基础右岸坡均存在倒坡现象,对陡坡和倒坡采用C20W6F50混凝土进行回填补坡,控制补坡坡度为1:0.3~1:0.5。离坝轴线较远,填筑厚度较薄区域采用1:0.3;离坝轴线较近,填筑厚度较厚区域采用1:0.5。两岸坝壳料基础补坡断面见图4。

图4

(4)两岸坡溶洞处理

两岸坡基础揭露的溶洞、溶井等清挖后采用C20W6F50素混凝土或C20W6F50埋石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其中,为确保坝基防渗质量及渗透稳定,对RD15溶洞1292m高程以上已清理的空腔采用C20W6F50微膨胀混凝土回填,在1292m、1302m、1312m高程位置分别布置C25@200钢筋网。

2、坝基灌浆补强处理

(1)溶洞回填灌浆

坝基揭露的所有溶洞在回填混凝土前均在顶部埋设回填灌浆管(排气管),在回填混凝土达到70%设计强度后进行回填灌浆处理,确保溶洞顶部空腔或缝隙回填密实。灌浆压力控制在0.3~0.5MPa。

(2)坝基固结灌浆补强处理

坝基开挖后揭露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建基面溶隙、溶槽、溶洞、溶坑、溶井和断层等较为发育,为防止岩溶塌陷及沿溶蚀、溶隙的渗漏及渗透破坏,加强心墙体部位基岩的完整性和整个坝基的渗透稳定性,设计单位对大坝心墙部位基础固结灌浆进行了加深,其中,对心墙基础右岸坡脚揭露的溶坑(清挖约3m深度后溶坑断面收缩变小,作业空间受限,施工难度较大,未全部清除充填物)进行固结灌浆孔加密、加深。初设方案中心墙基础固结灌浆孔3m×3m梅花形布置,孔深5m。技施设计调整为心墙基础固结灌浆孔3m×3m梅花形布置,孔深8m,其中,心墙基础右岸坡脚溶坑位置固结灌浆孔1.5m×1.5m梅花形布置,孔深11m。固结灌浆压力0.3~0.4MPa,固结灌浆标准为q≤5Lu。

(3)RD15溶洞区域帷幕灌浆补强处理

坝基帷幕灌浆设计为双排孔布置,排距1.2m,孔距2.0m,河床段帷幕深度78m,岸坡段帷幕深度78~172m,坝基最大灌浆压力4.0MPa,遇有充填溶洞或深部岩溶时,为保证幕体质量,适当提高灌浆压力至最大6.0MPa,防渗标准为q≤5Lu。由于RD15溶洞发育规模较大且位于坝基帷幕轴线上,为确保坝基防渗质量及渗透稳定,首先对RD15溶洞1292m高程以上已清理的空腔采用C20W6F5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然后再在RD15溶洞附近布置了5排补强孔(即廊道上游布置1排、廊道内布置2排,廊道下游布置2排)对灌浆帷幕进行补强处理,各排帷幕轴线均平行于原设计防渗帷幕线布置,补强帷幕灌浆底界深入岩溶竖井发育底板以下10m,最大灌浆压力2.5~4.0MPa,防渗标准为q≤5Lu。

五、坝基地质缺陷处理质量控制

1、重视开挖过程的追踪及资料收集。坝基开挖过程中,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加强跟踪控制,对揭露的地质缺陷进行准确测量、描述和记录,完善地质编录工作,为地质缺陷处理设计提供可靠的资料。

2、明确清挖处理的范围。对坝基揭露的溶洞、溶坑、溶井内的充填物进行彻底清挖;对坝基揭露的溶隙、溶槽、断层等内的充填物原则上应进行彻底清挖,确遇岩溶发育深、清挖条件受限、清理难度大时,清理深度按2.0~2.5倍宽度进行清挖控制。

3、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所有地质缺陷在回填或覆盖前均逐一进行了检查验收,验收小组由参建各方地质、水工、施工等专业方面的专家组成,对各个部位清理的范围、深度及质量等进行细致的检查验收,确保了清理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4、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德厚水库坝基的地质缺陷大部分采用混凝土补坡及回填处理,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关键。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认真审核混凝土配合比及配料单;针对溶蚀倒坡补坡及溶洞、溶井和溶坑回填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分仓厚度,并采用低热水泥、安装循环冷却水管、利用早晚低温时段浇筑及加强混凝土养护等温控措施,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过大产生温度裂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监理跟踪旁站,加强过程控制等。确保了混凝土回填处理的施工质量。

5、为提高坝基岩体的完整性,确保坝基防渗质量和渗透稳定,德厚水库坝基固结和帷幕灌浆工程实行动态设计,结合坝基揭露的地质条件及地质缺陷处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基础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补强灌浆处理。为确保灌浆施工质量,各参建单位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和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严格控制水泥等灌浆材料质量的同时,加强钻孔偏斜测量和灌浆抬动监测,灌浆过程中遇特殊孔段及时组织专题会研究解决,做到孔位、孔段、孔深准确,灌浆时浆液的水灰比、灌浆压力、浆液变换、特殊情况处理等符合设计及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在保证质量及安全的全体下,圆满完成了坝基部分的灌浆施工,确保大坝按期展开填筑施工。

六、结束语

德厚水库坝基及两岸坡揭露大量溶蚀倒坡、溶隙、溶槽、溶坑、溶洞、溶井等地质缺陷。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实行动态设计,根据揭露的不同岩溶地质缺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补坡、清挖回填及灌浆补强等处理措施;施工单位认真组织实施;监理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规范及技术要求进行跟踪控制,确保了处理的施工质量。2018年3月23日,云南省水利厅和文山州德厚水库建设管理处邀请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专家组对德厚水库工程大坝基础开挖及处理进行技术咨询。专家组通过现场实地检查,查阅有关资料,听取参建各方的汇报和评价后,经过认真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德厚水库工程大坝基础地质缺陷处理达到了设计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采取的处理措施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值得类似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建林、谭志华等人编《云南省文山州德厚水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工程地质》。

[2]、吴志波、胡云军编《云南省文山州德厚水库工程大坝设计变更报告》

论文作者:尹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9

标签:;  ;  ;  ;  ;  ;  ;  ;  

浅谈强岩溶区水库坝基地质缺陷处理技术论文_尹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