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_农民论文

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_农民论文

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步伐论文,促进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1999)05-0014-04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升级缓慢,企业经济效益低迷不振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同的手段和途径,其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有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助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1998年以来,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强力冲击下,中央及时作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我们注意到,1998年以来在刺激内需政策的影响下,投资需求呈逐月回升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增长19.6%。但作为占总需求一半以上的消费需求增长并不尽人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为6.8%。无疑,在1998 年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主要以投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但从长期看,由于我国经济运行循环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消费需求成长速度与生产能力扩张速度之间存在时间差,因此扩大内需应更加重视扩大消费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投向哪里的问题,从而通过消费需求增长拉动投资需求回升,用消费者的理性行为指导尚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进入90年代后,居民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呈不断下降之势, 1997年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总支出的比重为47.5%,比1990年下降了2.2 个百分点。但若对需求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下降并不主要是城镇居民造成的,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20年来基本持平。导致最终消费份额下降的,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份额的相对下降。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整个80年代基本在35%上下波动,90年代以后,降到了20%。如果把整个居民消费作为1,农村居民消费从1978年的62.1%降到1997年的49.7%,城市居民消费则从37.9%提高到50.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分布的变化,也表明了这样一种趋势,乡村所占比重,1978年是64.1%,1996年已降到43.5%。如果说,最终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那么,增加农民消费需求则是保证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

从农民消费对GDP的直接贡献看,80 年代以来我国农民消费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15%以上的需求,1980—1995年为22.6%,而1996年和1997年下滑到15.9%和15.5%,表明近几年农村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根据农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影响程度测算结果: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 邮电、商业饮食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和57亿元的直接需求。从另一角度观察,农业、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和其他服务业部门为增加生产1000亿元农民消费,就会分别产生1102亿元、706亿元、37亿元、102亿元和61亿元的间接投资需求。根据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支出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008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搞活农村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收支水平相差较悬殊。初步测算,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大约落后10年左右。199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1%,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期的水平。从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潜在的消费品需求很大。

要想使农村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创造合适的消费环境。而提高农民收入除了对农业加大科技投入等经济措施外,其根本措施就是要减少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和支持发展乡镇企业,这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以前我们基本上采取的是“就地转移”的方式,因而乡镇企业的职工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有工人的特征,另一方面还具有农民的特征,这样就使发展乡镇企业给整个经济所带来的功效大打折扣。即乡镇工业的单兵突进并未有效带动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而要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发展小城镇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实现工业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城镇化步伐

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一般文献均认为我国城市化进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仅稍显滞后,并没有太多地偏离所谓“世界平均模式”,比如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数》提供了按1996年美元价格计算的结果,即人均1000~1500美元时,城市化率在30%~40%之间。1997年我国人均GDP大致在740美元左右(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城市化在30%左右也基本符合上述判断。

但是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1997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之比仅为0.704,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 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孤军深入的现实。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特别是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与世界上其他同等收入国家、地区相比已不低,而且在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市场上的工业化过程中数量扩张阶段已告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素质提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增长必须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互协调,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便是要有客观存在的硬件环境,即人口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提高。因为对散住于各个村落的居民而言,即使有服务性消费需求,也是很难实现的,即目前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方面有收入水平较低的原因,同时也有交通、通讯、基础生活设施等生活环境的约束障碍。完成工业化、实现强国梦,是我国下世纪初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确确实实提高经济素质,实现有效益的高增长,加快城镇化步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并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农业经济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和劳动力构成了经济活动的基础;在工业经济中,生产要素在土地、劳动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主要表现为各种生产工具的资本。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装备,靠知识来更换。所谓的高新技术,也不过是高新知识的凝结。知识经济只有在丰富的经济土壤中才能孕育和生长起来,而知识最集中、最雄厚、最富饶的地方,首推被称为“知识殿堂”的大学和研究院所,而这些大学和研究院所往往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知识经济的摇篮。在现代社会,人才向城市集中,信息向城市汇聚;大城市在知识的创新、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等方面更具优势;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基础设施首先将在城市普及。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需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建设更多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市。继续维持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将无法适应发展知识经济的要求,也将使低下的效益水平难以提高,因为在知识经济年代,没有高科技的优势和应用,效益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四、加快城镇化步伐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是3个农民供养1个市民,农产品市场受到硬约束。这使农民既盼丰收又怕丰收,因为丰收后,往往出现卖难,增产难增收。政府同样处于“为农业歉收而忧心、为农业丰收而尴尬”的“两难”境地。因此,就农业论农业,是找不到农业根本出路的。必须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产品市场容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一个市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民3倍以上,这就意味着全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5个百分点。 同时,城镇人口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如按每人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计算,约需建房2.5亿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以400元计,约需投入1000亿元。这将使全社会住房建设投资年增10%左右。而住房建设(包括其带动作用)增长10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这样,仅建房一项将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二者合计,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1 个百分点,其直接效应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加快城镇化步伐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现有县级行政单位2100多个,如果每个县城镇人口规模扩大10万人,就可以吸收2亿多农村人口。另有地级行政单位332个,在发展县城镇的同时,实施地级市人口扩容,用10年的时间,使每个城镇增容10~15万人,又可以吸收4000万~5000万农村人口。同时,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走出农村“高生育率——低人口素质——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怪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可缓解城市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压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城镇化有利于节省用地,防止污染扩散。我国现在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工业和农户建房无序分散,乡镇工业企业85%分散在村里,造成土地浪费,污染蔓延,田园风光不再。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条件现已基本具备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农村、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具备了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市)集中的条件。首先是乡镇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达到较高档次,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自身发展的实力增强,有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和必要的经济实力;其次是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是靠对城市大工业的拾遗补缺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大背景是商品短缺,现在社会商品供求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总体上告别了短缺,多数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形,因此,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大调整的挑战,客观上要求乡镇企业走向集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新的发展飞跃。全国现有1.3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 另有数千万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随着乡镇企业向县城的集中,这部分人将到县城就业和生活。从农民收入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存款数量较大,只要在小城镇(市)谋到适当的工作,到城镇生活、买房或建房的经济实力基本具备。另外,从消费结构看,1997年与1978年比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构成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衣着比重分别下降了12.6和5.9个百分点。同时, 自给性消费行为弱化,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1997年,全国每一农村居民的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额达到1126元,比1978年的48元增长22.5倍, 年平均递增18.1%;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1%提高到1997年的69.7%,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反映出家庭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极大增强。这些年来,作为整体生产已跨入温饱有余的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消费领域普遍扩大,消费质量极大提高,吃、穿、住、用等消费已今非昔比。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变化客观上对城镇化有一定的需求。

七、政策建议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传统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住房分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当务之急是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重推进吸纳和安置外来迁移人口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消除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应在已有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县(市)为单位,对辖区内居民实行单一户籍制度,辖区内各类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同时在辖区内实行统一的劳动就业政策,凡有辖区内户口的人员,平等参加就业,所有企业用工一律面向社区内所有有能力的劳动者,实行公开招聘制,签订劳动合同,也可以自谋职业,未及时就业者,一律参加社会再就业工程。对辖区内儿童实行就近入学、平等收费,解决新迁入居民的后顾之忧。辖区内凡有职业(含自谋职业者)、有收入者,统一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另外,在农村一头,要注意从体制上克服进城农民亦城亦乡、城乡兼得,造成资源重复、浪费很大的弊端。

2.注意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三个同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三个兼顾”。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有什么样的规划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因此,要高度重视城市的规划工作,从大城市、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相互结合的角度,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要遵循经济建设的产业布局、建筑布局、设施布局、生态布局,避免过去搞城市建设布局不当所造成的功能不全、“瓶颈”制约等问题。

3.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任何小城镇建设都必须做到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缓和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小城镇土地制度必须体现农民作为农村财产所有者的权益。中国土地资源高度稀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稀缺资源,其价格越高;其所有者交易地位越高。国际上通行的政府行政或法律干预土地问题的原则,应是使交易成本相应降低,稀缺资源得到保护。而且首先应明确一切法律和制度必须立足于对所有者权益的承认和保障。为此,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要允许农村集体土地折股参与城镇开发,鼓励农民把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已经创造出来的“以地换地、以地滚地”,或者“股田制”的办法,用到城镇建设中去。

4.推进农村剩余资源的资本化。市场经济的根本内容是实行资本经营。目前农村基本要素如土地、资金还不能进入市场,乡镇企业资产也没有进入要素市场的条件,农民不能携带股份化的土地和资产等要素离村进城进镇。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就要把土地、乡镇企业的资产价值化,从根本上解决产权主体不清的矛盾,推进农村剩余资源的资本化。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力要素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口聚集的要求与农民进城“门槛”太高的矛盾,使农民利益得到保护,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组合。通过这种深化改革,会逐步解决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产业布局分散、集体企业负债和负担偏高等问题。

收稿日期:1999-02-10

标签:;  ;  ;  ;  ;  ;  ;  ;  ;  

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