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身尤须养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身论文,尤须养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念念不忘:一是鄙市一名事业有成年富力强的企业家,因在政协会前参与贿选和诽谤他人被法办,据说此人养生有方身体一直很棒,但入监仅半月就元气大伤,几天之内满头黑发竟变花白了;二是某局“一把手”年龄即将到站,临退休前这位一向奉公守法的模范公仆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收下某建筑公司老板送上的6万元红包,岂料纸包不住火,反贪局找他谈话,这位老局长担心被“双规”,彻夜难眠越想越害怕,终因突发脑溢血引发中风,虽经抢救脱险,却半身瘫痪了!
这两桩事不禁令我寻思起养身与养德的关系来。因为人的健康、长寿与品德、操守大有关联。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两人,一个买官加诬陷,一个临退前收贿,都是德性低下的表现,即使其养身有道,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为人之道,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大意为,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哪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话:德是寿之本,寿源于德。老子还有一个著名的“三宝论”: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先哲之论可谓如出一辙,都将养身与养德高度统一了。
享有“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之誉的现代大学者季羡林先生也有“三宝”: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口。看似季老的外在表现,其实反映出其精神实质与内心世界,他是将仁者寿的理念身体力行融于一身了。季老并非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也并无高明的养生之道,他一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朴实无华,诚以待人,正是这些嘉言懿行成就了他。所以虽年逾九旬仍思若泉涌著述不断,2006年还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丑恶的思想行为虽然不是病毒或细菌,却会通过大脑皮层及内分泌系统起作用,从而导致中枢神经传导受阻,器官功能失常。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说它是一种“病毒”或“细菌”,也不无道理。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做人心态则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它们能将血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大脑也会分泌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愉悦、增进健康。所以做好事、行善举的人,往往会感到幸福与快乐。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经多年对2700名居民健康状况跟踪调查,发现“仁者”的寿命普遍高于歹人。故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品德纳入健康的范畴,要求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辨别美好与邪恶的是非观,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这与我们提倡的荣辱观可谓不谋而合。可见,养身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乃做人的要义和信条。对于官员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善莫大焉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