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分析对象,21例患者接受小剂量(10mg/d)瑞舒伐他汀治疗,记为A组;另外21例患者接受大剂量(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记为B组。结果:治疗后两组hs-CRP、TC、LDL-C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A组心血管事件总计16例(76.19%)。B组心血管事件总计9例(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2,P=0.028<0.05)。A组不良反应共计4例(19.05%),B组为6例(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5,P=0.469>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大剂量(20 mg/d)瑞舒伐他汀能有效的降低hs-CRP及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其疗效是可靠的。相对常规剂量(10mg/d)也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是安全的。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安全性
急性心肌梗死起因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斑块脱落后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使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供血完全中断导致区域的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而造成的坏死性改变[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反应等系列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硬化斑块是治疗的关键。瑞舒伐他汀具有调脂、稳定斑块、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变构等作用,目前认为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有可靠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参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2]南明确诊断。所有纳入分析对象排除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患者。42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龄介于40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61.23±11.27)岁。A组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60.18±10.16)岁。B组21例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42±11.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给予吸氧,氯吡格雷,硝酸甘油,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治疗。此外,A组患者加用小剂量(10mg/d)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给予大剂量(2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睡前口服。正常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hs-CRP,A组及B组于瑞舒伐他汀治疗前静脉采血,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采血,测定hs-CRP、TC及LDL-C。并于治疗期间检测患者各系统有无不良反应及观察有无心血管事件。
1.3 统计学方法
将观察记录的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TC、LDL-C比较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TC、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C、LDL-C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4周观察记录显示,A组患者新发急性心肌梗死4例,进行性恶化9例,死亡3例,心血管事件总计16例(76.19%)。B组新发急性心肌梗死2例,进行性恶化6例,死亡1例,心血管事件总计9例(42.86%),心血管事件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2,P=0.028<0.05)。
不良反应情况方面,A组患者轻度胃肠道反应2例,肌肉痛1例,Ck轻度升高1例,共计4例(19.05%),B组胃肠道反应3例,AST轻度升高2例,CK升高1例,总计6例(28.5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总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5,P=0.469>0.05)。
(注: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现在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关系[3]。而瑞舒伐他汀的抗炎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有研究证实,瑞舒伐他汀可以减弱单核细胞的趋附能力,从而可减少粥样硬化斑块周围的巨噬细胞,主要依靠下调细胞因子及mRNA的表达而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此外还能够抑制巨噬细胞释放自由基,同时能修复并存储血管内皮的功能[4]。
hs-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蛋白标志物,其升高可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破坏,并进一步导致炎症细胞浸润,从而促进血管粥样硬化的发展,并增加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因此有人提出,hs-CRP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而言,hs-CRP的水平越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面积就越广。而瑞舒伐他汀具有降低hs-CRP的作用。本分析的结果也显示,A组与B组患者的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组与B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B组治疗期间的心血管事件总体上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那么也就是说,瑞舒伐他汀能有效的控制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效的。
目前对瑞舒伐他汀的使用剂量与安全性的研究较多。就常规剂量而言,瑞舒伐他汀对肝脏和肾脏的毒副作用都能耐受。国外有研究显示,其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在升高转氨酶方面都基本无差异。对肾脏而言,有研究显示服用瑞舒伐他汀后肾小球滤过率是增加的,并且加强剂量服用后对肾脏更具有保护作用。本分析结果也显示,A组不良反应率为19.05%),B组为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大剂量服用瑞舒伐他汀也是比较安全的。
总体来说,瑞舒伐他汀具有调脂、稳定斑块、抗炎、抑制血管平滑肌变构等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肯定的疗效,且加大剂量也不显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十分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杨蕾,刘晓宇,董淑娟,等.不用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LOX-1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9):62-6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2):710-713.
[3]肖涛,丘世飏,王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和IFN-γ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2):34-37.
[4]牛俊芳,李佳.两种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J].心脏杂志,2014,26(5):558-561.
论文作者:邓海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心血管论文; 差异论文; 意义论文; 剂量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