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表硬底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当前我国不少城市陷入了缺水与内涝并存的尴尬,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为解决城市化问题和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策略,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显然对改善上述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极大帮助。因此,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作用出发,进一步探究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所需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贯彻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 城市规划 方法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森林植被的利用率也逐步降低,城市地表硬底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当前我国不少城市陷入了缺水与内涝并存的尴尬,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情势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立足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对解决城市化问题和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海绵城市理念下规划城市发展,发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引领的作用,值得城市规划工作者探究。
一、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城市规划可将生态文明作为重点建设内容,通过对绿地、生态和水资源的保护,使生态体系恢复至最初的生命活力,最大减少限度城市建设对各种资源的破坏。二是借助生态修复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有效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及时修复城市中存在的各种水生态问题。三是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城市规划必须加强对水处理设备设施的管理,同时还要逐步提高地下管道水运载能力,即在暴雨天气下,减少地表径流,使雨水能有效有序排放,也为城市防洪做好相应的预警准备。四是海绵城市建设能尽最大限度削减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缓解城市化对生态用地的侵占,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既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用地,也减少了因城市建设所引发的各种恶性生态影响。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原则
一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每个城市均有自己的特色,其地域和环境也各不相同。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不仅要考虑到城市自身的环境问题,更要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将城市文化、经济发展、雨水资源、当地的水环境等因素统筹考虑,据此编制城市规划,才能将海绵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遵循生态安全性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便是生态安全优先,即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以确保当地城市环境生态安全为前提,而生态安全要求保护好水资源不受污染。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获得安全保障,并在此基础上来建设保护好城市的基础设备设施。
三是城市规划合理化。不管建设哪一种工程项目,都应设计一份科学化的建设方案,特别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更需有完整化的城市规划策略,所设计出的方案既要立足生态建设的平衡性,更要深入分析该城市的水文、水利数据状况,并将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所需的设施和各种功能所起到的作用等内容都考虑在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一)保护天然海绵体
建设海绵城市,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天然海绵体,将其纳入生态规划管控范围内因为这些天然海绵体能净化城市污水,且能有效调节河水流量,对于修复城市水生态,保护城市水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政府主导,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将天然海绵体纳入城市限建区和禁建区等生态管控范围,确保天然海绵体能始终保持其吞吐与调洪的活跃度等原有生态功能。二是通过修复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涌水系岸线等手段为确保水生态平衡。三是有机结合廊道、板块与基质,统筹各专项规划,创设城市生态走廊,强化各板块间的联系,建立生态海绵体系,为搜集和再利用城市水资源而提供快速通道。
(二)科学改造海绵体
为解决城市缺乏天然海绵体问题,可通过人工建设与改造等措施来解决。针对如何在城市基础建设中科学改造海绵体,政府部门也已提出了相关指引,即通过建设下沉式湿地、绿地公园,降低城市地表径流系数,加强城市地标渗透作用,搜集雨水和补充地下水,从而改善城市水生态系统。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建设园林绿地,来削弱城市海绵体的污染排放功能,进一步提高海绵体的雨水存蓄功能,以及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可针对城市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水系统,例如可借鉴湖北武汉所建设的大东湖生态建设工程,通过生态体系的建立,使城市的水体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针对城内老式绿地结构与传统工业基地等区域应加快改造步伐。一是打散集中化的绿地部分,使其转变为下沉式的小面积绿地。二是将建筑面积、成本费用控制在稳定状态下,进一步降低雨水排放量,并借助城市雨水资源,来调控雨水径流量,实现低影响开发。三是为了让搜集的雨水和绿地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运用滞留塘式等方法,使其形成一个园林专用的水循环系统,让绿地透水面积得以提升。
(三)仿建海绵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过程中也可借助当代技术手段,仿建海绵体,这一方法可行性较强,且海绵体的仿生有助于雨水的存储渗透与回收利用,若是遇到洪涝灾害,也能对绿水资源进行搜集存储。因此,建设人工仿生海绵体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海绵体的仿建主要可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利用市政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最大限度搜集存储。例如为提升地面的透水性和透水面积,可将城市广场地面设计成透水式地面,让雨水能够下渗到地面,降低地表雨水径流系数,避免内涝灾害的形成。二是海绵体仿建应立足绿色建筑理念,即科学利用当代建筑工程所需用到的各种设备,科学分离建筑内部的黑灰水,并采取科学策略二次利用灰水,以此来减少建筑用水的排放。此外,通过各种途径所搜集到的雨水,必须作净化处理后,才能运用到园林景观或是活用水之中,确保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三是借助数字化、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的洪涝险情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控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让海绵城市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更好地展开建设。
(四)规划方法的科学性
城市规划建设中,若想让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建设始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在编制规划前期就应当深入分析影响所规划城市的各方面因素,如: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与城市特色等内容,通过实际考察和数据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一方面,城市建设需立足当地地质状况,对其进行全面和系统化的考虑。另一方面,保护好城市生态资源,特别是水资源,规划建设从业人员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全面掌握关于该城市的淡水资源利用讯息,搜集相关资料,避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因用水不当而破坏城市水系统的平衡。此外,应针对规划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中,以备不时之需。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障城市水安全、改善河涌水环境、保护水生态、节约水资源等方面均能起到促进作用,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城市规划从业人员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提供了思路。因此,政府有关部门与规划建设者应当准确认知海绵城市理念,科学调控,保护好城市原有的天然海绵体,科学改造和仿生海绵体,以海绵城市理念统筹各专项规划,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各系统的优化配置,让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仝贺, 王建龙, 车伍,等.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 南方建筑, 2015(4):108-114.
[2]李翔. 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 建材与装饰, 2016(33):50-50.
论文作者:黄剑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理念论文; 生态论文; 水资源论文; 海绵体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