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新课程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变“一纲一本”、一统天下为“一标多本”、百花齐放。各版本地理教材的编写,为教师的地理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地理新教材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只不过为教学提供一个例子”。这就向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突破教材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驾驭、深刻领悟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进行再创造、加工,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地理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用活”教材,如何借助于教材,重组、整合教学内容,这是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立足选用教材,吸取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优点,整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现行高中地理4个版本的新教材,在结构体系、内容选择、教材“三大系统”的设计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点。而已经实施新课程的各学校,只能选用其中一个版本的教材。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绝不仅限于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览各版本教材,立足选用教材,分析、比较、吸取其他教材的优点,融会贯通,将其整合到相应教学内容之中。
例如,有关“辨别地理方向”“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地形图、统计图、电子地图的判读技能”等内容可参考鲁教版教材;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可参考湘教版教材;在教学“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或“太阳辐射与地球”时,可吸纳、整合人教版“活动”中的有关太阳辐射随纬度、时间的变化规律;教学有关“厄尔尼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选择探究活动内容时,可参考中图版教材。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在选用教材的内部调整、重组或补充、删减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往往有其自身的结构体系、栏目设计和取材的角度,有时难以兼顾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也难以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某些顺序也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对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顺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安排教学顺序,在选用教材的内部调整、重组或增删教学内容。
例如,鲁教版中有关“厄尔尼诺”的内容安排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但由于其起因是局部洋流异常所致,故可调整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后面介绍;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如能把这个知识点放在本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之后讲会更好一些,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和融会贯通;但该部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气候类型分得过细,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备课时可用人教版旧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有关气候类型分布图取而代之;鲁教版教材中有的单元知识体系不完整,如“大气圈与气候”,新教材中把“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作为一节讲述,与老教材作为一章讲述相比,虽然内容大为简化,但明显感觉不系统,讲解不深刻,蜻蜓点水;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材只涉及海洋水中的洋流,而对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陆地水、水资源等问题只在“水循环”后的活动中稍有涉及,在没有解释河流补给等知识的情况下,孤立地涉及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教师在备课时应对陆地水、水资源等问题做适当补充,并使知识体系完善。湘教版教材把阅读内容“晨昏线”置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鉴于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教学中,应将这部分内容放在自转部分一起研讨,避免分散。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有关按洋流性质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可结合洋流分布图讲解等等。
三、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汲取并不断更新地理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
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永远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而它的丰富多彩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所无法囊括的,教材修订的速度也无法跟上它日新月异的变化。要使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始终保持“鲜活”,体现地理教学极强的时代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有用性,教师就要关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整合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去。同时,注意随时更新发展变化了的地理事象。
例如,各版本新教材都有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内容,然而,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5号决议》,依照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已被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现有八大行星,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这一内容,并在教学时向学生适当介绍相关知识;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桑基鱼塘”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它已变成了面向市场的“杂基鱼塘”,基面已改种草或蔬菜、花卉、水果等,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备课时,教师可将这些新内容灵活补充、整合到有关教学内容中去。
四、选取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事象,有机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许多“活动建议”都需要联系本地实际组织开展系列地理活动。其实,教材列举的只是一地的情况,各地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素材,它们是地理教材所无法包容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用当地的、学生熟悉的素材取代教材中的相应内容。这样,一方面,可用身边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原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就是学生身边熟悉的,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能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1有关“内外力作用”教学时,我选取了镇江当地典型地貌的形成作为教学内容,如金山本是长江中的岛屿,通过分析“金山是如何上岸的”,说明流水的堆积作用与地貌的关系;焦山本来与象山连为一体,由于断层形成并产生位移,故现今它孤立于长江之中,但随着凸岸泥沙的不断沉积,将来还会与长江南岸相连。镇江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在选修3“旅游地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列举镇江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要求学生设计一条镇江“一日游”的旅游路线;结合本地实例,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等。
五、因“生”制宜,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把握上,可在遵循《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适当浅化或拓展、取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与原地理教学大纲相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各知识点的目标要求上显得比较“宽泛”,令许多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这样的困惑:各知识点教学的深度、广度究竟该把握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地理课程标准》对各知识点教学目标要求的规定之所以不十分具体,正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空间。有些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对新课标和地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在面向大多数、保证中等难度教学的前提下,在课时许可的情况下,对教材做适当拓宽,以扩大知识面,或做适当浅化、加深和取舍等处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例如,关于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新课标的标准之一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但对自转意义之一“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究竟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规定,笔者首先将该知识点分为3个层次:一是知道由于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二是掌握南、北半球及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怎样偏向;三是探究水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发生偏向。显然,第二层次难度中等,且是学生理解后面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特征、三圈环流、气旋与反气旋、河岸侵蚀、大洋环流等内容的基础,所以,对所有学生是必须掌握的。第三层次较难,各版本新教材也未涉及,教师备课时可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化,探究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原因,但不作课堂教学内容,而作为课后个别答疑时讲解,以满足有探究兴趣学生的需求。
再如,“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但内容较抽象,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且一方面新课标要求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气压带、风带”知识对后面气候类型的形成、洋流的形成、降水的纬度差异、盐度分布规律等有较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教材关于“三圈环流”的成因可略去不讲,而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此外,人教版、湘教版教材中的“活动”较多,使用时也应注意选择。有些质量一般的“活动”意义不大;有的“活动”需时较多,课时不允许;有的“活动”本身要求偏高,学生无力完成等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取舍。对教材中所举例子、所用图片都可更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