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扩张之路怎么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企业合并浪潮,“航母”级的巨型跨国集团接连问世,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并进一步发展,也必须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这就必然涉及企业的规模扩张问题。然而,规模扩张之路该如何走却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选择。有关这方面的争论很多,去年韩国大企业的破产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本文拟就企业集团规模扩张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实施多样化有前提
多样化经营是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在市场处于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多样化经营可以起到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的作用,不同系列产品之间的互补可以为企业带来综合效益。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那些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集中力量与其主要国际竞争对手相抗衡。这时,实行多样化经营战略就会暴露出产品过多,摊子过大,主业规模过小等弊端;同时,由于产品系列过多,也会增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使企业的总体效益下降,削弱企业的竞争实力。
因此,从90年代初起,欧美国家一些行业中的大公司为了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纷纷开始放弃多样化经营战略,集中力量发展主业。调整公司的经营结构,简化经营业务,突出经营重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如去年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宣布不再经营快餐连锁店,以集中资金开发饮料主体业务;通用汽车公司将其军用产品部门出售给专营军用产品的公司。但这并不是说多样化经营战略已经完全行不通了。能否实行多样化经营,主要还得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而定。同样是去年,日本游戏机制造商濑贺(Sega)公司和玩具制造商班代(Bandai)公司进行了合并,对于班代公司来说,主要目的是通过合并,利用濑贺公司的数字科技开发电子玩具,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以扭转其国内市场日渐萎缩的局面,扩大市场占有率。
具体到中国,实施多样化经营战略必须考虑企业集团自身的条件。对于主业已经有一定优势的企业集团,可以围绕主业实施多样化经营战略。如四川长虹在彩电降价战中扩大了市场份额,但是它所面临的真正竞争对手是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等外国公司,这些公司没有一家是从事单一产品生产的,产品谱系都很宽,它们的彩电降价能得到其他产品的支持,而长虹如果仅靠生产彩电,不发展其他系列的产品,尽管其在产品成本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最终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对于那些主业同国外竞争对手相比还处于劣势的企业集团,则应集中力量搞好主业。如,汽车、钢铁等行业的企业集团,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经受住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因此,这些行业的企业集团实施多样化经营战略时一定要慎重,而且为了加强主业发展,应当尽快把那些与主业无关的产品剥离出去。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集团在实施多样化经营战略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根据集团所处行业的情况和集团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实施多样化经营。二是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经营。主业搞不好,实施多样化经营就可能对企业集团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三是尽量围绕主业进行相关行业的多样化经营。少搞非相关行业的多样化经营,避免因决策和管理失误而给企业集团造成经济损失。
强强联合的最终目的
强强联合是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几年,工业发达国家企业兼并的突出特点是购并的规模扩大化,许多世界级大企业实现了联合,如波音公司兼并麦道、世界通信公司兼并MCI等。 现实表明,我国的企业正面临着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同世界各国的大企业相比,我国现有企业集团的规模还非常弱小,有人曾作过比较,我国第一批试点企业集团销售额的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销售额的1/6。我国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年销售额,同排在世界500强末位的公司相比还差将近一半。因此,我国的大企业、 企业集团必须顺应世界企业购并的大趋势,抓紧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开展强强联合,尽快组建和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强强联合也是我国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应做出的必要反应。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企业不分大小都有各自独立的“全能”生产体系,重复建设、重复研制和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在条块分割依然严重的情况下,企业还来不及重组,便开始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处于散、弱状态的企业是根本不可能取胜的。因此,强强联合是我国广大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参与市场竞争,迎接跨国公司挑战所要做的一项必要准备。
通过强强联合可以实现规模扩张,但是,规模扩张并不是强强联合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强强联合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能不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建立统一的物资供应系统和产品营销渠道,节约广告费用,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业务开支,并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加速产品研究与开发,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强强联合,把优秀的科研人才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调度,并将有限的科研经费集中运用,在科研经费的提取比率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科研投入,同时还可以减少科研技术装备的重复购置,降低科研成本。此外,从宏观上看,更要有利于消除过度竞争,改变各地区、各部门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局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行强强联合,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但是,也要注意适当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对强强联合加以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目前条块分割依然严重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里必须对有关部门提个醒:任何行为必须在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跻身500强必要且可行
跻身世界工业500强, 是我国具备条件的集团进行规模扩张的重要目标。韩国几家企业集团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的教训,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是,也应当承认,韩国的大集团发展战略在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其经济起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企业集团的成长。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因其他国家的少数几家企业集团陷入困境而放弃进入500 强的目标;相反, 我们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企业集团的经验和教训, 将进军500强的大集团的基础打得更加坚实。
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已经排名前列,煤炭、钢铁、水泥、化纤、化肥、电视机、棉布、电力、原油和合成橡胶等产量都已进入世界前五位。但虽然有这样大的产量,在国际竞争舞台中,我国的企业却没有确立应有的地位,在世界工业500强中,还没有我国企业的名字上榜。而不少国家上述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虽然远远落后,但在500 强中却有大企业赫然上榜。我国企业的规模同目前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很不相称。因此,加快培育若干家大集团,使之跻身于世界工业500强,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应当注意的是,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不能脱离实际,并不是我国的任何企业集团都要以进军500强作为发展目标。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具备进军500强的企业集团只有少数几家, 而且仅仅依靠自身的滚动发展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世界上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都是在本国政府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我国进军500 强的企业集团名单要由国家来确定。政府有必要对这些企业集团在政策上加以扶持,特别要鼓励以资本为纽带,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联合,切实完善企业集团的各项功能,增强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同时,还要注意尊重企业集团的自主意愿,切忌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拉郎配”式的联合。
可以相信,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在2010年以前,我国有几家企业集团进入世界工业500强是有望成为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