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英帝国外交政策的演变_大英帝国论文

论大英帝国外交政策的演变_大英帝国论文

试论大英帝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英帝国论文,外交政策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它打败西班牙和荷兰而成为海上强国;接着同法国进行了三次争霸战争,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继而更巧妙地推行均势外交,加紧殖民争夺,建成了强大的殖民帝国;最后在同德国争霸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丧失了世界霸权,大英帝国也土崩瓦解。

关键词 大英帝国 海上强国 殖民霸权 殖民帝国。

大英帝国是英国及其殖民地和保护国的总称,它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产物,是在大国霸权角逐中逐渐形成的。大英帝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国殖民争夺和霸权斗争的形势而变化的。本文试图对大英帝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个人的论述,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一、利用西、法之间的矛盾,击败西班牙和荷兰,确立海上强国地位

英国本土,仅不列颠岛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土,以及爱尔兰岛的北部。新航路发现后,英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了显著发展,不仅毛纺织工业逐渐遍及全国城乡,而且采矿业、造船业及一些轻工业部门也都发展起来了,并建立了许多手工工场。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开始参与殖民掠夺。

1584年,牛津大学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提出了建立殖民帝国的问题。他认为殖民地是英格兰制造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还可移徙“过剩”人口,建立袭击西班牙帝国的基地[①]。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取西班牙殖民地不仅比较容易,而且日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感兴趣的问题[②]。

在伊丽莎位时代,英国惯用海盗拦劫西班牙商船,抢劫西属殖民地港口,或袭击西班牙沿岸。英国海盗德雷克率领的船队,时常出没于加勒比海,成了西班牙殖民者的一大隐忧。西班牙要求英国政府绞死德雷克时,英王伊丽莎伯却把他提升为骑士,使海盗组织的活动具有了合法的性质[③]。海盗活动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培养了众多的发展海上势力的水兵,并成长了一批象霍金斯、德雷克之类的著名的海军将领。

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詹姆士一世执行了亲西班牙的政策,不支持资产阶级争夺西班牙殖民地。于是,英国商人就组建各种贸易公司,获得国王特许之后,在新大陆和东方建立商站和据点,开始了特许公司殖民的时期。

英国向外殖民,不仅同殖民强国西班牙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还同正在欧洲大陆崛起和积极向外殖民的法国产生了日益激化的矛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相互对立的西班牙和法国都力图改善同英国的关系,英国则巧妙地在两国间实行随机应变的政策。英吉利共和国宣布成立后,西班牙大使卡尔狄尼立即前往秘密谈判,并于1650年12月以全权大使名义呈递新国书。与此同时,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马萨林于1651年向摄政王安娜太后建议:“现在就应当和英吉利共和国进行谈判,承认它所希望的称号”[④]。英国也同法国进行了谈判。不久,法国向英国派出了正式代表,不仅承认了英吉利共和国,还答应赔偿法国掠私船给英国船主造成的损失。

同西班牙和法国关系缓和后,英国克伦威尔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对付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为了打击荷兰对东、西两半球的贸易垄断,英国于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宣布禁止外国人与英国殖民地贸易。在1652—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荷兰遭到了失败,被迫承认了航海条例。

此外,英国还通过1650—1654年对葡萄牙的战争,获得了在葡属殖民地巴西自由贸易的优惠,并从葡萄牙排挤出了荷兰人的势力。

战胜荷兰之后,克伦威尔不敢冒损害法国利益的风险,决定对日趋衰落的西班牙采取行动。英国拒绝了西班牙联合对法的建议,还要求它开放西印度的航行自由和制止宗教裁判所的迫害,随即派兵占领其殖民地牙实加,并于1654年10月对西开战。英西开战促进了英法接近,1655年两国缔结了商约,在秘密条款中规定双方互相要给予军事和财政援助。1657年,英法开始了共同对西班牙的军事行动,英军乘胜占领了敦刻尔克。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对西班牙的战争虽因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而终结,但西班牙确已大为削弱。

克伦威尔的外交及其对外战争,为未来大英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在1665—1667年的第二次英荷战争中,由于法国站在荷兰一边,荷兰舰队多次突入泰晤士河,威胁伦敦。为了促使法国退出战争,英王查理二世同法王路易十四进行了密谈,英国同意法国对西属尼德兰的要求。法国退出战争后,英荷实现了和平,英国保留了所占领的北美荷属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获得南美的苏里南。荷兰的殖民势力退出了北美。

在法国准备报复荷兰反对其占领西属尼德兰时,英国同法国结成了同盟,获得了法国的战争补助金和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承诺。1672年,英法开始对荷兰作战,挑起了第三次英荷战争。但是,英国议会认为法国是比荷兰更加危险的敌人,拒绝通过对荷作战的经费补助,迫使政府于1674年与荷兰媾和。根据和约,荷兰承认英国所占欧洲以外的荷属领地,英国保证不帮助荷兰的敌人。

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沉重打击了荷兰的海上力量,取代荷兰成为海上霸权国家。

二、十八世纪前半期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五十年代同普鲁士结为伙伴,击败欧洲大陆霸权国家法国,树立了世界殖民和商业霸权

在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同时,法国也已成了欧洲大陆的霸权国家。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欧洲大陆霸权达到顶点,它趁神圣罗马帝国虚弱之机尽量割取与之接壤的领土[⑤],并占领了西洛林、卢森堡以及一些德意志城镇。

为了对抗法国,在荷兰执政者威廉三世的策划下,欧洲列强于1686年建立了有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和一些德意志、意大利诸侯国参加的奥格斯堡同盟。1688年威廉三世入主英国后,英国也加入了这个同盟,而且成了它的重要成员。英国第一次参加了与哈布斯堡王朝结盟反法。法国自恃力量强大,先发制人地派兵侵入莱茵河沿岸,挑起了1688—1697年与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法国在陆上打了一些胜仗,占领了一些地方,但在海上却为英国击败,不得不同意媾和。英国迫使法国将所占领土除斯特拉斯堡及与西班牙接壤的少数地区外,全部归还给奥格斯堡同盟各国,并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法国虽然还掌握着欧洲大陆霸权,但海上力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之后,英法之间的矛盾成了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从此开始了英法长期的争霸斗争。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英法矛盾激化,迅速发展成武装对抗。

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无嗣,法国波旁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都在争夺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权。英国坚决反对波旁王朝继承西班牙王位,因为担心法、西两国联合而变得无比强大,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损害英国的殖民利益和商业利益。1700年11月,查理二世病逝,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孙安茹公爵腓力即西班牙王位,称腓力五世。法王立即宣布腓力有即法国王位的权利,试图组成君合国,并将法军开进西属尼德兰,威胁荷兰利益。于是,英国便与荷兰一起,联合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了有普鲁士、萨伏依等国参加的反法“大同盟”,拥立奥地利大公查理为西班牙国王,开始了同法、西两国的战争。英国“反对路易十四的战争,是为了消灭法国商业和法国海上力量的纯粹商业战争”[⑥]。

在战争期间,英国乘胜占领了西班牙的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法国战败求和,加之英荷担心查理复活从维也纳到马德里的欧洲大帝国,双方开始了和谈。根据和约,法国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须放弃法国王位继承权。英国从西班牙获得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并享有西属美洲殖民地贩卖黑人奴隶的独占权;从法国获得北美的哈得孙湾、纽芬兰和劳伦斯河以北的阿卡迪尔等地,并迫使法国允诺拆除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事。法国的欧洲大陆霸权大为削弱。英国不仅保持了海上霸权,还奠定了未业世界商业和殖民霸权的基础。

战后,英法关系缓和,在近二十年内基本上维持了欧洲的均势,双方都怕打破现状[⑦]。但是,法国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三十年代又想恢复欧洲第一大国的地位,直接干预了波兰的王位继承,还同西班牙订立了“王族同盟”,表示支持西班牙收回直布罗陀。法国的行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严重关注,它又把法国视为主要对手了。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法又发生了直接的对抗。

1740年,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逝世,长公主玛丽亚·特利莎继承父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怀着瓜分奥地利的意图提出反对,得到法国的支持,组成了反奥同盟。同年12月,普鲁士进军西里西亚,挑起了同奥地利的战争,迅速扩大成为欧洲战争,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英国又站在奥地利一边,与之缔结同盟,并拉荷兰和俄国参加。为了削弱法国,英国硬要奥地利部分满足了普鲁士的领土要求,致使普鲁士很快就退出了战争。1744年普鲁士重新加入战争后,英国和荷兰也宣布对法作战。不过,英国并未在欧洲战场尽力,而主要是在殖民地同法国角逐。英国在北美攻占了法属路易斯堡,而法国却在印度夺占了英属马德拉斯。根据1748年缔结的和约,除普鲁士取得西里西亚和承认玛丽亚·特利莎为奥地利皇帝外,英、法必须互相交还路易斯堡和马德拉斯。

和约缔结之后,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争夺并未停止。为了能在殖民地战胜法国,英国抛弃了自己传统的盟友奥地利,同迅速崛起的普鲁士日益亲近起来,并于1756年初与之订立了攻宁同盟。与此同时,法国也把同哈布斯堡家族的世代仇恨搁置一边,而与奥、俄等国结成了相对立的凡尔赛同盟。这便是1756年“外交革命”[⑧]。

1756年8月,普奥战争爆发,英、法及其同盟都相继加入自己盟友方面作战,开始了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的七年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英国自己仅仅在美洲和东印度与法国作战”[⑨],而在欧洲大陆则资助普鲁士来牵制法国。在北美,英国不仅再次攻下了路易斯堡,还相继攻占了法属杜肯堡、魁北克和蒙特利尔,完成了对加拿大的征服。在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于1757年在普拉西大败法国和孟加拉的军队之后,占领了印度最富饶的孟加拉,接着在马德拉斯和本地治里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根据1763年签订的和约,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北美之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东岸除新奥尔良以外的路易斯安那,以及西印度的多米尼加等一系列岛屿,在印度仅给法国保留了五个不设防的城镇。英国还从法国的盟友西班牙手中夺取了佛罗里达。法国的殖民势力遭受了惨重的打击。英国牢固地树立起了世界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大英殖民帝国基本形成。

七年战争之后,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爆发了1775—1783年的反英民族独立战争。法国为报复英国,于1776年4月与西班牙结成了波旁王朝的复仇同盟,参加殖民地方面作战。英国对殖民地的海上封锁,又招致了以俄国为首的欧洲众多国家参加的“武装中立”集团的抵制。英国陷入了完全的孤立,在军事上亦遭到失败,最后不得不承认北美合众国的独立,并归还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和岛屿,退出了西属佛罗里达和梅诺卡岛。英国的殖民霸权遭到严重挫折,但它在亚洲夺取了一些新的土地,并获得了整个澳洲,得到了更多的补偿。

三、巧妙地施展均势外交,大力加强对殖民地的争夺,建立起了庞大的大英帝国体系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称霸欧洲时期,英国摆脱了孤立状态,团结了欧洲一切反动势力,同法国的霸权主义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它主要通过金钱资助和政治讹诈等手段,伙同急欲向西扩张的沙皇俄国,拉拢奥地利和普鲁士等欧洲封建国家,拼凑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同法国进行了长期的、反复的武装较量,终于摧毁了在欧洲横行霸道的拿破仑帝国。在反对法国的霸权斗争中,英国占领了法、荷在海外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一些岛屿,确保了世界的商业和殖民霸权,为进一步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法兰西帝国被颠覆之后,沙皇俄国成了欧洲大陆的主宰,“现在它公然以仲裁者的身分出现了[⑩],就连普鲁士也要受其节制。面对这种形势,英国更加巧妙地施展传统的维持欧洲力量平衡的均势外交,主张保持战败的法国的大国和独立的地位,并在其周围建立一圈包括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强国环绕[①①],以防止法国的重新为患和抗衡沙俄的霸权扩张。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英国的主张遭到沙俄的反对,因此在讨论关于波兰和萨克森问题的处置时,英、奥、法同俄、普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英国的意图,在会议签署的最后议定书中,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维也纳会议后,沙皇俄国发起成立并领导了欧洲各君主国的反动同盟——神圣同盟,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英国虽未参加该同盟,但随即缔结了被称为“欧洲协调”的英、俄、奥、普四国同盟,并设法吸收法国加入,企图利用“协调”原则来牵制沙俄。比如,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正统主义”卫道士的沙皇俄国力主镇压,但由于英国的反对和英法协调,致使神圣同盟在镇压意大利和西班牙革命之后就不发生作用了。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主要联合法国,竭力反对沙俄向巴尔干扩张和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肢解。

二、三十年代,沙俄“利用在欧洲取得的霸权进一步向沙皇格勒(即君士坦丁堡——引者)推进”[①②],夺取了整个黑海东岸地区和多瑙河口。它还通过1833年签订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取得了极大的特权,规定土耳其应俄国的要求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只准俄国军舰自由出入),未经俄国同意不得与其他国家订立同盟。英国认为,奥斯曼帝国无论多么腐败专制,也是一个阻止俄国野心和控制黑海海峡地带的无价屏障,这对保卫英国的商业和由陆路通往印度的孔道至关重要[①③]。因此,英国同法国联合一起,强烈要求沙皇俄国放弃这一特权。最后,英、法、俄、奥、普于1841年同土耳其签订的伦敦海峡公约,规定土耳其在平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取消了俄国军舰自由通过黑海海峡的权利。

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沙俄充当了镇压革命的“欧洲宪兵”的角色,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五十年代,它企图趁势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进而瓜分土耳其和称霸世界。英国坚决反对俄国瓜分土耳其,主张维持土耳其的现状。沙皇俄国不顾英国的反对,竟然于1853年7月派兵强占了多瑙河两公国,挑起了侵略土耳其的战争。英国立即伙同法国出面干预,并于1854年3月同土耳其订立同盟和对俄宣战,使俄国侵略土耳其的战争演变成了主要是大国争霸的克里米亚战争。这是沙皇“绝没有想到法国和英国会联合起来反对他对土耳其所打的主意”[①④]。沙俄战败求和,于1856年签订和约,退出了所占领的地区,并被禁止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没置海岸要塞。沙皇俄国的欧洲霸权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在反对沙俄霸权主义的同时,英国还加强对印度的蚕食,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并加紧了对伊朗、阿富汗和中国的侵略。

克里米亚战争“使法国成了欧洲的领导强国”[①⑤],拿破仑第三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再次成了欧洲大陆的霸主。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又将限制和打击法国作为自己的外交目标。

1861年,英、法、西三国在伦敦签订了武装干涉拉丁美洲墨西哥的协定,对墨西哥的胡阿雷斯自由派政权实行“英国牌”[①⑥]的联合干涉。但是,当1862年初三国武装侵入墨西哥后,英国发现拿破仑第三要在墨西哥建立天主教的拉丁帝国,便同西班牙一起退出了战争,使法国的干涉陷入困境,最终遭到了失败。

英国还反对法国兼并比利时,也不同意它占领卢森堡,确定了由列强保证卢森堡的中立。在普法战争时期,英国宣称它只关心比利时的中立,并声明它将以陆海军对付任何破坏比利时中立的国家[①⑦],将法国置于不利地位。

普法战争后,以普鲁士为主体的德国实现了统一,并取代战败的法国而成了欧洲大陆的新霸主。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和阻止法俄的接近,德国于1879年同奥匈帝国结成了同盟,1882年又吸收意大利加入,作为其称霸和扩张的工具。法俄也日益接近起来,于1891—1893年缔结了政治协约,并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抗。在欧洲大陆国家组成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的时候,英国的均势外交表现为所谓的“光辉孤立”政策,即置身于两个集团之外,不与任何一方保持或发展明显的关系。英国自恃力量强大,无需借助同盟就能保卫自身的利益;同时,它认为现有的两个集团可以根据形势的需要而加以利用,不必入盟承担义务和约束自己的手脚;再者,它在殖民地争夺中同法国和俄国有着尖锐的矛盾,又不愿看到德国的过分强大。

在此期间,英国经济的发展趋于缓慢,并逐渐丧失了世界的工业垄断地位,但它加强了殖民地的争夺,仍然牢固地掌握着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它占领了缅甸和马来半岛,并将阿富汗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还划伊朗南部和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山西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它占领了从北非埃及到南非开普敦的一系列国家,还占领了西非的尼日利亚。在拉丁美洲,英国通过贷款、直接投资等手段,把十九世纪初才取得独立的南美各国的经济命脉加以控制,使之成为英国资本的附庸。

二十世纪初,英国占有的殖民地已达33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超过本土面积的100倍,相当于各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地面积的总和。英国本土的人口不到4000万,可是它的殖民地人口却拥有4亿多,帝国范围内的民族也最多[①⑧]。大英帝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①⑨]。

四、从同法、俄协约到对德的绥靖政策和英美特殊关系的转变,导致世界霸权的丧失和大英帝国的瓦解

二十世纪初,迅猛发展强大起来的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严重威胁着英国的殖民利益和海上霸权,成了英国霸权主义的主要危险。面对德国的挑战,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惊呼道:“威胁我们的是一个危险的敌人,它如同海浪冲击毫无遮拦的沙滩一样在排挤我们”[②⑩]。

为了迎击德国的挑战和对抗以德国为首的德、奥、意同盟国集团,英国被迫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同法国与俄国缔结了协约,协调了彼此在殖民地的利益,结成了协约国集团。英国参加协约国集团,表明英国放弃了所实行的“光辉孤立”政策而走上了结盟的道路。

英国参加组织协约国集团后,立即以盟主自居,与德国的同盟国集团展开了剧烈的殖民争夺和霸权角逐,在环地中海周围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危机。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塞尔维亚人刺杀奥国皇太子的萨拉热窝事件之后,欧洲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两大对立集团都准备发动战争。英国唯恐战争打不起来,因此它一方面鼓励法、俄保卫塞尔维亚,另一方面又对德国示意,一旦发生欧洲战争,它将袖手旁观保守中立[②①],诱使德国放手蛮干。奥匈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开战之后,德国于8月初亦对俄国和法国宣战,并经由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立即以德国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于8月4日对德宣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因为“英国不打仗就不能保持自己的世界霸权”[②②]

战争开始后,英法在欧洲战场西线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后因沙俄在东线迅速发起进攻,迫使德军部分主力东调,才幸免于更惨重的失败。此后,德军始终未能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被动局面,致使交战双方长期处于胶着状态。1917年4月,不满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的美国对德宣战,并带动一大批国家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所以,尽管同年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苏维埃俄国退出了战争,德国解脱了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1918年的战事还是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面发展。同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终。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战后,英国保住了世界霸权的地位。根据凡尔赛和约,英国获得了德国殖民地的大部分,从而增强了在地中海和中东的霸权优势;根据巴黎和会而成立起来的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附属国的工具——国际联盟组织,实际上确立了英法特别是英国的领导地位。

但是,英国的世界霸权已经发生了动摇。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是遭受的打击也是沉重的,赖以称霸的实力已大为削弱。在战争期间,英属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殖民地的自治倾向迅速增强,特别是受苏俄社会主义革命鼓舞的殖民地的民族在觉醒。英国的争霸对手德国被打败了,然而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挤进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都大大超过英国,是英国更加危险的竞争对手。

和约签订之后,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非洲、近东及中东的势力范围,展开了剧烈的斗争。为了抑制法国,英国竭力设法拉拢战败的德国,不仅反对法国对德国赔款的过高要求,而且还伙同美国多次向德国提供巨额贷款,以恢复德国的经济。德国经济确实迅速恢复起来了,可是其军事潜力也随之增强,军国主义又死灰复燃,为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1933年,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希特勒法西斯政权建立之后,立即实行反革命的恐怖统治和疯狂的扩张政策,诸如破坏凡尔赛和约宣布重新武装,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和武装镇压西班牙革命等。不仅如此,德国法西斯还同日本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结成了轴心国集团,准备发动新的世界大战。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疯狂扩张,英国不是坚决予以抵制,而是同美国等相配合,一味地迁就姑息,推行所谓的“绥靖政策”,均以“不干涉”而加以纵容,力图使之成为镇压各国革命的突击力量。这是英国外交的一大失误。

为了满足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欲望,英国首相张伯伦伙同法国总理达拉第,竟然背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人民,于1938年9月同德、意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起,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将捷国之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妄图换取德国向东进攻苏联。后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后,进而侵占了捷国全境,气焰更为嚣张。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于1939年9月初突然进攻英、法的盟国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虽然被迫对德宣战,但却宣而不战,致使德国垂手占领了波兰,并相继夺占了实属英法欧洲地盘的北欧和西欧诸小国。德国吞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之后,侵入了法国本土,大败英法联军,并于1940年5月下旬在敦刻尔克海边围截三十余万英法联军,迫使22万英军留下装备后撤回英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②③]。

法国沦亡之后,英伦三岛面临着德国入侵的严重威胁。于是,主战派丘吉尔取代张伯伦组成新政府,抛弃了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采取了坚持抗战的方针,并积极争取美国援助和改善同苏联的关系。由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抗击了德军主力,才减轻了英国的压力。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42年初,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签署华盛顿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无论就人口、资源、生产能力以及人心向背和团结互助方面,都比法西斯轴心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同盟国的战争,逐渐由防御走向了进攻。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胜利而告终。

德、意、日法西斯被打垮之后,英、法虽然恢复了大国地位,但已遭到严重的削弱。唯有美国因战争而使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了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超级帝国主义国家。此外,苏联的实力也颇为强大,它的军队在反击德国时已深入到欧洲广大地区,加之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各国共产党影响的增强,已成资本主义的心腹大患。战后,“如果没有美国参加,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对付得了俄国”[②④]。面对这种形势,英国基于经济、安全和防务的考虑,同美国结成了特殊伙伴关系,企图借助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肋,来恢复国内的发展和保障帝国的安宁。英国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在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和美苏两霸剧烈争夺时期,主要表现为同美国采取一致的对苏战略。因此,这种“特殊关系”成了英国附和美国外交的同义语。英国的世界霸权已经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在殖民地民族运动高涨时,英国议会曾于1931年通过英联邦法案,确认自治领殖民地独立解决内政外交的权力,但须留在“英联邦”内,企图以此维持大英帝国的统一。战后,随着英属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虽然都加入了“英联邦”,但英国已日益失去其对前殖民地、保护国的控制和影响。大英帝国也已土崩瓦解。

综上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利用法、西矛盾,先后击败了殖民强国西班牙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强国的地位。十八世纪,它先同奥地利结盟,后又转向同普鲁士结盟,同法国进行了三次争霸战争,牢固地树立了世界商业和殖民霸权。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英国在欧洲巧妙地推行“均势外交”,有效地反对了拿破仑的霸权主义,抑制了沙俄的扩张,并趁机大力加强殖民地争夺,建立起了庞大的大英帝国体系。进入二十世纪,它从同法、俄协约,到对德的绥靖政策,在同德国争夺霸权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虽然赢得了胜利,但却丧失了世界霸权,大英帝国也土崩瓦解。

注释:

①杨生茂、陆镜生:《英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②参阅塔塔里诺娃:《英国史纲》,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32页。

③参阅施脱克马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08页。

④基佐:《英国革命史》,转引自塔塔里诺娃:《英国史纲》第135页。

⑤波将金主编:《外交史》第一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52页。

⑥马克思:《评基佐‘英国革命为什么成功?英国革命史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248页。

⑦参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⑧同⑦,第135页。

⑨同⑥,第248页。

⑩恩格斯:《流亡者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84页。

①①参阅戴维·罗伯兹:《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①②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35页。

①③同①①第169页。

①④恩格斯:《欧洲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第653页。

①⑤恩格斯:《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第510页。

①⑥参阅恩格斯:《对墨西哥的干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第187页。

①⑦参阅张铁生:《近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第149页。①⑧列宁:《用善良的词句掩盖为帝国主义辩护的行为》,《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第308页。

①⑨列宁:《在工业博物馆群众大会上的演说》,《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第62页。

②⑩转引自罗斯图诺夫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②①参阅赫沃斯托夫主编:《外交史》第二卷下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091—1096页。

②②列宁:《论单独媾和》,《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第125页。

②③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544页。

②④《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16页。

标签:;  ;  ;  ;  ;  ;  ;  ;  ;  ;  ;  

论大英帝国外交政策的演变_大英帝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