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基本立足点,开拓外交新思路——关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足点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中国论文,新思路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中处于什么地位?中国是否仍应坚持自己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对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政策是否应有所侧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作如下几点思考。
一、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前期中国外交战略中具有重要价值
21世纪前10年,中国国家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反对和阻止任何制造台湾分裂的图谋,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人认为,中国要实现上述目标,特别是中国要发展经济,成为有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就必须与发达国家打交道,跻身大国之列。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只应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一些发展较快的大国交往,对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我们不必付出那么多的精力和物力(如提供援助等)来加强和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种想法是极其幼稚的。
为实现中国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与世界性大国建立平等的富有成效的“战略伙伴关系”,应该与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的大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但是,我们在发展上述关系的同时,仍应坚持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发展中国家在各个方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正当权益。这是由发展中国家在中国21世纪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价值所决定的。
在经济方面,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发展的平等合作者。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必须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关系,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在世界经济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急需发达国家的资金、科技、管理经验等等,但是,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特别是目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以及它们在经济合作、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附加有损我国主权和利益的条件,使我国在与其合作中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而在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已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既有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又有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还有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从总体上讲,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互补性。因而,在进行经济合作方面,的确“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都有迅速增强经济实力的强烈愿望,在相互的经济合作中能以平等、互惠、互利相待,相互间的信任度较高,使各方在经济合作中均处于主动地位。而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都不满现存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致力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相互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协调行动。总之,与发展中国家积极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更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在政治方面,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实现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者。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这类群体有着许多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不仅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而且面临着企图称霸国家的遏制。总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当今的国际社会,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并非十分有利。中国要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要成为未来世界多极格局中的一极,我们必须有所依托。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庞大的国家群体,包括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分布于亚非拉的广大地区, 它们与中国有许多的共同点:面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反对强国干涉和干预本国内部事务,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它们是中国最好的战略依托。
尽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但是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已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中深入人心。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为我国与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不同而疏远、打压、遏制中国。相反,它们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成为中国的可靠支持者。而发达国家则不然,从冷战遏制到和平演变,从超越遏制到制裁,再到今天的“接触”。无论它们采取哪种战略,都未放弃颠覆中国的社会制度,改变中国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实践中坚持“淡化意识形态”,“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坚持“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共处”,但是,这并不等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不存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西方国家仍然不会放弃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搞跨中国。
社会主义的中国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声援。冷战时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合法权利时, 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中, 是发展中国家在1971年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并恢复了在安理会的权利。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粗暴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对中国实行制裁的困难时期,是发展中国家理解和支持了中国。冷战后,在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支持下,中国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十次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反华提案。在新世纪,中国要成为未来国际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更离不开发展中国家这个群体的支持和声援。特别是中国必须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才能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世纪之交,我国政府积极倡议和筹备召开了“中国和非洲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新世纪伊始,江泽民主席访问了拉美六国。近两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高层往来不断增加。这些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将继续坚持自己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二、不要忽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因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存在利益上的矛盾,甚至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中国在坚持自己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关系的同时,不应忽略自己与它们的矛盾,特别应该重视在相互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采取正确方式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从而达到维护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关系的目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问题上。
1.领土边界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邻国的国家,陆上邻国除了俄罗斯、海上邻国除了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中国与各个发展中的邻国,较好地处理了领土边界问题。1999年8月, 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同年12月,又与越南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中国愿意与所有的邻国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建立持久的睦邻友好关系。
目前,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分歧;另一是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
南海(包括南沙群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20世纪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异议。70年代以后,由于南沙群岛被探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之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周边国家开始侵占和蚕食该地区,逐步形成了6国(中国、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7 方(加上我国台湾)割据的局面。这样,南沙群岛岛礁主权问题就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间的一个主要问题。80年代,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解决南沙问题的三原则:即主权属于中国;和平解决南沙问题;在解决之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参见贺圣达等:《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与中国》,第293—294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但南沙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之事,因此,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在南沙群岛岛礁主权问题上的分歧仍将长期存在。尽管该问题目前还不至于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大局,但由于某些东南亚国家想把南沙问题国际化,以及西方国家插手,企图使该问题国际化,因而,中国在该问题上将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局面。
我国与印度的东、中、西边界均为未定边界,争议较大的是东段的“麦克马洪线”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在东段边界地区,1950年,印度大举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一侧推进,并占领了该地区中国的大片领土。1954年印度在此地非法设立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属区”,1986年将此地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1987年2 月印度当局正式宣布成立了这个邦。在西段边境地区,1958年9月, 印度派出武装部队侵入中国管辖的阿克赛钦地区,并要求中国政府承认该地区是印度的领土。几十年来,中印边境问题的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参见内维尔·马克斯维尔:《中印边界争端反思》,载《南亚研究》,2000(1/2)。)中国政府也表示愿意与所有的邻国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1993年9月, 中印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11月,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但边界问题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台湾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支持中国统一祖国的大业。但在台湾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两大隐患:
一是台湾当局的“弹性务实外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在53个非洲国家中,目前有45个与中国保持着外交关系,另有6 国(布基纳法索、冈比亚、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乍得)曾与中国建立过外交关系,但在台湾当局的“金钱外交”攻势下,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采取了短视行为,中国同它们中止了外交关系。在拉美的33个发展中国家中,有19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另有9国(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海地、多米尼加、巴拉圭)维持着与台湾当局的关系。在亚洲,尽管没有国家与台湾方面有官方关系,但近年来,台湾当局积极推行密切经贸关系、发展政治关系的政策,如把东南亚国家作为重要的争取对象和投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对台问题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们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另一方面又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欲借台湾的经济实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台湾当局的“糖弹”面前,某些国家难免不出现见利忘义的情况。
二是美国对台政策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是美国的对台政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而且也对某些发展中国家产生消极影响。
3.经济问题。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那些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与中国的竞争加剧的问题。二是在经贸关系中的矛盾与摩擦问题。目前,这两个问题虽不突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的加深,这些问题将会凸显出来,影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4.潜在问题。影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潜在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美国对中国周边邻国的渗透,宣扬“中国威胁论”,制造矛盾。这将给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埋下隐患。如美国借蒙古、中亚国家经济转形且面临经济困难之机,大力向这些国家渗透,在这些国家培植亲美势力,并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拉入“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多次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二是境外民族分裂主义者,利用中国周边国家的支持者,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如某些民族分裂主义者与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极端势力相勾结,对中国新疆地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流亡印度的民族分裂主义者与该地区的支持者相勾结,对我国西藏地区产生消极的影响等。
这些潜在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关系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如果不予注意,一旦突发又处理不当,不仅将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和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而且将影响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和正常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如果某些国际反华势力乘乱插手,将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以上问题都是客观存在,但目前并未影响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大局,只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关系就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思路
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思路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即中国外交战略策略层面;另一个是微观层面,即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具体做法。在宏观上,中国要从自己的全球战略出发,坚持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使自己在战略上有所依托。但发展中国家为数众多,中国的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策略上必须有所侧重。其基本思路应该是,以中国的全球战略为中心,分三个圈建立与发展中国家不同层次的关系:在内圈,以周边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建立睦邻互信的团结合作关系;在中圈,努力发展与发展中的大国、资源重点国以及国家集团间的关系,建立各种形式的互利伙伴关系;在外圈,根据对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友好合作关系。
在具体做法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一些新思路,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对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拓展和创新。
1.在国际事务中,应树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真诚的朋友的形象,在国际政治中作为重要的一极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1)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 中国应尽力与发展中国家协调行动,谋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机制的建立和发展,逐步改革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和制度,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作为安理会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或代言人出现在这个舞台上,尽力为发展中国家谋取更多利益。
(2)积极参与地区事务, 发挥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影响力和作用,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任。如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四方会谈、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即“10+3”和“10+1”会议、“上海五国机制”(2001年6月15日, 在该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中,中国应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南亚安全问题上、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中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发挥特殊作用。中国还应继续与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组织建立联系,支持它们在解决地区问题上的正义立场,发展与这些组织的政治经济友好合作关系。
(3)积极参与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反对强权政治、 霸权主义的正义斗争。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而斗争。
2.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形式的帮助——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增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和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因而,也吸引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前来中国参观访问。1982—1989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会见来访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向他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曾对来访的乌干达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说:“我们现在还不富裕,在财力上对你们帮助不大,但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经验教训告诉朋友们,这也是一种帮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1985年8月, 邓小平对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说,中国的改革“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同上书,第135页。)在这一新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开始用一种新的方式,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这种特殊的帮助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思想和理论,都是在他向第三世界的朋友介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公之于众的。这些思想和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 )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3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非洲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4)不要搞封闭政策,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 要利用有利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5 )国际和平和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建设的两个条件。(6)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特别要注意中国不成功的经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继续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在访问亚非拉国家和会见来访的发展中国家的客人时,不断向他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和中国当前的经验和教训。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帮助,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这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坦诚交流与借鉴,是对建立平等、民主的国家间关系的积极贡献,也是对那些在国际事务中发号施令、强加于人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径的最有力的回击。这种帮助方式,对促进发展中国家了解和理解社会主义中国,赢得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持具有积极意义。
3.促进经济领域中的广泛合作,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由前一阶段的提供经济援助为主转变为发展互利合作关系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提出了中国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的五项主张,中国与非洲合作的三点主张,以及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参见李长久:《经济外交——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和平与发展》,2000(1)。 )促进了新形势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发展。20多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已从过去中国单方面的官方援助向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关系发展,经济合作的结构逐步健全,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诸如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工程项目合作、管理合作、合资合作等新形式。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和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在未来两年内减免非洲重债贫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0亿人民币债务,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好评。
然而,尽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仍然比较薄弱。 以1999年相互间贸易额为例,就能略见一斑。这一年,中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607 亿美元, 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只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约23%。其中与韩国贸易总额为250 亿美元(是国别贸易总额中最高的),与东盟十国的贸易总额为272.1 亿美元(是地区贸易总额中最高的),与南亚为41.577亿美元(其中印度为19.87亿美元,巴基斯坦为9.71亿),与西亚北非地区为101.7亿美元,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47 亿美元,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82.6亿美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再如1999年,中非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中国与亚非拉地区的贸易总额中是最低的,仅为64.84亿美元。 中国政府倡议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后,中非贸易迅速发展,仅2000年1—8月,中非双边贸易额就达到了67.2亿美元。(参见贺文萍:《以新思路推动中非合作新发展》,载《瞭望》,2000(42)。)这表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中国家数目众多,经济发展呈现多种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多数国家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具有互补性。特别是相互经济关系处于平等地位,信任度较高,有利于相互关系的发展。只要中国政府创造条件、努力开拓,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