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训练,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能诱发学生去想象,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其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
关键词:训练 拼读 指导
一、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1.借助范读,比较语感。即通过录音范读或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同时,通过范读,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教师朗读时的语感与自己平时朗读时的语感之间的差别,从而找到差距,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改进的切入点。
2.经常带读,传递语感。可通过语文教师或语感能力强、朗读质量高的学生经常在早读课上带读,通过语言、节奏、音调、韵律等方面来传递语感,使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形成形象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3.口语训练,强化语感。在语音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基础上,可将听读训练和读写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口语训练强化语感。如阅读教学中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评讲作文时请学生进行口头评议。此外,课余还可让学生编演课本剧、童话剧,进行内容丰富的故事会比赛、朗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的机会。
二、在品读关键词句中,培养语感
1.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进行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在基础训练阶段,每一个声母,每一个韵母,每一个音节,我力求学生做到字正腔圆。另外,教学中我还结合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关系,找出规律帮助学生纠正方言语音,进行“一日一拼”活动,即由每个学生轮流在黑板上拼写一首唐诗、儿歌,或一段名言、警句,课前让这个学生领读,集体订正字音后熟读成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练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为了拼读每个字音,学生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同时,拼音的规范促进了读音的准确,学生慢慢从咬文嚼字逐步做到字正腔圆,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2.小学生受生理、心理、已有知识的影响,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位置。对他们来说,语感具有强烈的形象感,需形象再现。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有了形象的画面才有可能将抽象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产生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个句子,我让学生边读此句,边观察演示:将一枝条从瓶子里抽出来。反复几次,体会“抽”这个词。通过演示,学生一下体会“抽”的速度比“长”快,作者用“抽”字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呈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感受到作者对大兴安岭春天的喜爱、赞美。
3.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我们师生品味、咀嚼的词句非常多。当然,不是每个词句都需要来抓一抓。但无论如何,在每一堂课中,我们得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内涵,寻找一些与文章核心价值有关的词句。
4.语感,就是要读到文字中蕴涵的情感。文字中蕴涵的情感,来自于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拿腔拿调,装腔作势的抑扬顿挫。部分关键词句具有表达凝练、内涵深刻的特点,需要在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的结合运用中了解核心词句的内涵含义;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内涵深刻的语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在对课文内涵的创新性解答中加深文章内容的时代性色彩,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改善。
三、在朗读指导中,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学生有表情、有节奏的感情朗读,会使表面文字与感情融合,在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教学中,要重视指导感情朗读,加强朗读训练。
四、运用生活经验,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茅盾先生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训练学生语感应在理解课文中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生动地“立”起来。如教《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博斗”的情景,学生一般难以见到。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回想在生活中见到的猫或其他动物扑向小鸡时,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情形,这样,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形象就在学生脑中浮现出来了。
总之,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感的训练,才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从而真真正正做到准确运用和理解祖国语言文字。
论文作者:张常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形象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课文论文; 词句论文; 语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