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的效率性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活动论文,效率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实践活动的效率性是人类实践活动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之一。本文认为,实践活动的效率性评价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追求实践活动效率的动因是由于人有自觉的时间意识和成本意识。实践效率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作的综合评价,包括:实践速度、实践效果率和实践效益率。
关键词 实践速度 实践效果率 实践效益率
一、实践活动效率的本质和内涵
实践活动的效率性评价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尽管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存在着效率现象。要全面把握实践的合理性,必须对其进行效率性评价。那么,从哲学的角度看,实践活动效率的本质是什么呢?
实践活动的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价值关系,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价值关系。人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追求价值。人的一切效率性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一定的需要和利益,也就是说人不是为了效率而效率,而是为了价值而追求效率,在这一点上效率体现了一种价值关系。但是,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不仅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追求,而且能同样清醒地具备两种意识。
1.时间意识。人们总是理智地缩小自己需要的范围,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把需要和利益按追求的迫切程度分成先后次序,希望在可能的条件下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实现更多、更高的目的。这是人追求效率的时间意识。
2.成本意识。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成本,有投入,有代价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不能仅仅认识到他实现了多少价值,而且还必须同样意识到他为实现这一目的而付出了多少。因此,在产出和效益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投入和成本,也是人所竭力追求的效率原则。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觉的时间意识和成本意识,所以人不会象自然物质运动演化那样顺其自然地进行实践活动,而是努力控制自己的活动,千方百计地使实践结果的质量更高、数量更多、速度更快、耗费更低。这就是人们追求实践效率的原因。
在探讨实践效率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三个概念:实践结果、实践效果和实践效益。
实践结果,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完成以后所产生的全部结果。其中既包括与实践目的相符合的部分,也包括与实践目的相背的部分,还包括与实践目的无关的部分。
实践效果就是实践过程之中或之后产生的与人的目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或事物的属性、特征、形态等实践结果。根据是否达到了实践目的,我们把实践效果分为“正效果”、“负效果”和“零效果”三部分。所谓正效果,是指合乎主体目的的实践结果;所谓负效果,是指违背主体目的的实践结果;所谓零效果,是指与主体目的既不符合、又不违背的实践结果。在不加以特指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实践效果就是指正效果。可见,与实践结果相比,实践效果更能体现主体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实践效益,是实践产生的既合乎主体实践目的,又与主体某一方面利益发生直接联系的实践效果。
实践效果和实践效益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都是实践结果中合乎目的的有效部分,这是其共同点。不同点在于:实践效果与实践结果相比具有价值性,但这种价值性是仅就符合实践目的而言的,它是一种客观的符合了主体目的的事物或作用,它不与主体的具体利益发生联系,它并不表明满足了主体哪方面的利益。而实践效益却更进一步地与主体某一方面利益发生联系。我们谈效益总是指具体的某一方面的效益,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军事效益、政治效益、生态效益等。总之,效益概念同效果相比,在符合目的这一价值关系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增加了利益涵义,更深入地反映了实践结果与人自身的价值关系,更明确地体现出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实践效率是人们对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所作的综合评价,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实践速度、实践效果率和实践效益率。
1.实践速度,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完成后所产生的全部实践结果与整个实践过程所费时间的比值。实践速度是表征一项实践活动进行的快慢、节奏和频率的一个概念。实践速度在实践效率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实践速度是实践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在实践的其它方面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践速度越高,那么,实践的节奏也越快,频率越高,创造同一实践结果所用时间最少,实践效率当然也高。所以,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速度是表征实践效率的重要内容。
其次,不能过分夸大速度和效率的相关性,把效率完全当成速度。在一项实践活动中,如果速度过快,不能保证活动投入完全充分地发挥作用,或者这种高速度是以投入的增加、成本的浪费为附加值,或者速度虽快但不能保证实践结果的质量和效益,那么这样的高速度就不是真正的高效率。另外,在不同性质的活动之间,单纯从速度上也不能说明效率高低。节奏慢、周期长的活动,如果其产出、效益远远高于节奏快、周期短的活动的效果,那么,前者的效率可能远远高于后者。
2.实践效果率,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完成之后所产生的符合主体目的的正效果与实践活动全部投入的比值。实践效果率是表征实践目的的实现程度和主体实践活动全部投入的有效程度。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效果率是我们追求的一项重要效率内容。例如,劳动生产率,即劳动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成果同相应投入的活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率。
实践效果率就是通常人们所指的实践效率。它揭示出人改造世界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正效果;它要求实践主体要用较少的投入,花费较少的劳动而产生较多的价值;它告诉人们提高实践效率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实践投入或增加实践正效果在整个实践结果中的比重。可以说,实践效果率是实践效率的根本决定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应避免另一种错误倾向,就是只讲求实践的效果率高,只讲以少的成本换取大的收益,而忽视或放弃实践速度。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实践的时间性很强,如果不尽快完成实践,就可能丧失机遇,这时我们就应该强调实践效率中的速度内容,有时甚至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投入和成本以换取高速度。
3.实践效益率,是指一项实践活动完成之后所产生的效益与实践活动全部投入的比值。实践效益率反映的是实践效果就主体某一方面的具体利益而言所产生的效益在实践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与实践效果率相比,它更贴近于实践结果对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程度、实现程度。而且,它不是泛指对主体目的实现程度,而是从具体的利益,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表示实践结果对主体的实现和满足程度。
我们还必须明确,在日常用语中,效益一词有时是指我们所说的“实践效益”。例如,生态效益是自然界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及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但有时却是指我们所说的“实践效益率”。例如,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消耗和成果、费用和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可通过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同取得的有效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予以反映。
实践速度,主要是从实践进展的快慢程度来表征实践效率;实践结果率主要是从尽量以少的投入、代价,换取较多的效果和收入角度来表征实践效率;实践效益率则是从如何更具体、更好地满足主体有效占有价值、满足需求的角度来表征实践效率。如果用“多快好省”四字概括整个实践效率,那么,实践速度就是“快”,实践效果率反映“多”和“省”,而实践效益率反映“好”。对于一个完整的实践效率来说,三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实践速度,就会导致光讲质量、效益,不讲速度,使实践延误时机、进展缓慢;如果没有实践效果率,就会使实践只求速度或质量而不计成本,容易导致投入大于收益;如果没有实践效益率,就会使实践速度和实践效果率失去具体的价值目标和满足对象,为提高速度而提高速度,为节约成本而节约成本,为增加产出而增加产出。
二、实践活动效率性评价的意义
实践活动的效率性评价是我们对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的又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在:
1.效率是人类实践活动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人类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种历史无论在任何阶段都贯穿着人对于实践的目的或被确定为目的的人的需要和利益的追求,也同样贯穿着对如何才能更有效、更快、更好地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效率的追求。如果我们把前一个价值目标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前提,那么后一个目标即效率就可以被视为衡量实践活动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实践活动的效率尺度所具有的价值导向性作用,使人类的活动方式始终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前进。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往往以生产方式作为划分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而作为生产方式两因素之主要方面的生产力,其核心要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效率又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的差别,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的效率差别。肯定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效率的历史性,也就意味着承认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率是在历史过程中存在,又是在历史过程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巨大进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对实践活动效率的追求,就会成为不可思议的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实践效率的进步,都是由人类实践效率的提高产生的,它是名副其实的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看不见的手”。
韦伯认为,在西方社会贯穿着的“合理化”是一种职能效率和权衡精神,是一种追求最大效率、最优化、最低成本的精打细算的态度。这确实抓住了工业社会的突出特征。然而效率化追求并非为工业社会独有,任何社会都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生产方式水平上追求效率,尤其是生产效率。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不在于有无效率追求,而在于效率水平的高低。列宁说过,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因此,从效率的观点来评价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之基础的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2.实践活动的效率评价不能为其它评价所替代。
我们对实践活动的评价,是遵循人们对实践活动进行分析的逻辑次序进行的。首先必须依据社会进步标准评价其正确性和错误性;其次看它能否成功;第三看它成功后结果的正负效应如何;然后必须考察它的效率如何。可以说前三者都是对实践活动所作的一种定性评价,而效率评价是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作定量考察,只有通过这种定量考察,才能真正确定一项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对一项具体的实践来说,如果只考虑它的实践目的正确,而不考虑成功,那就是只有良好的动机而没有实践效果,于人是无利的;如果只考虑成功性,即只考虑实践结果达到了实践目的,而不考虑主体为实现这一目的花了多少时间,投入了多少精力,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行不通的。
实践活动效率评价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它不象其它评价形式那样只是静态地、定性地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而是把实践结果划分为不同性质的几部分,然后放在时间的过程中或投入的总量中动态地加以定量地评价。
只有加入实践活动的效率评价,整个实践活动评价才成为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辩证评价。
三、提高实践效率的途径
实践活动是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中介因素对客体的改造过程。主体、中介因素、客体以及社会环境对实践活动的效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这几项因素的改善与提高中寻求提高实践效率的途径。同时,主体、客体、中介以及社会环境不仅作为单独的因素决定实践效率,而且这几项要素的系统状况也影响着实践效率。因此,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实践效率的因素系统也是提高实践效率的重要途径。
1.增强主体的效率意识。对实践效率有影响的主体方面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谈主体的效率意识。
所谓主体的效率意识,乃是主体对自己活动的效率状态的自我认识和努力提高活动效率的主观倾向。主体效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一般物质运动的效率现象,特别是人的实践活动效率现象的反映。客观物质运动和实践活动的效率状况决定着主体的效率意识,但主体的效率意识又反作用于客观物质运动的效率状况特别是实践的效率状况。只有培养起强烈的效率意识,主体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制约实践效率的因素,使之协调一致,共同朝着提高实践效率的方向发展。
2.评估客体的效率价值。影响实践效率的客体方面因素很多,在此我们只谈谈客体的效率价值。
所谓客体的效率价值,是指客体对提高实践效率所具有的意义和效用。可以说,客体的效率价值,是主体选择客体时的效率方面的根本依据。
从人类实践的发展来说,人类能够改造包括自身在内的任何客观事物。但是,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和主体实践能力的有限性,任何主体又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以所有的客观事物作为实践对象,而只能有重点地选择客观世界中的某一部分事物作为实践客体。这样,在实践中就出现了先改造什么,后改造什么,重点改造什么的问题,即出现了实践客体的选择问题。这种选择所依照的标准当然首先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哪种客体最需要改造,改造哪种客体最能满足主体利益,主体就会选择哪种客体。然而,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有时几种事物都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究竟选择哪个作为客体呢?这时主体就会自觉地参照第二种标准即客体的效率价值标准作为依据,主体总是选择那种有利于最快、最省力、最有效地完成对客体改造的事物为客体。如果实践客体的效率价值标准掌握得好,实践客体选择准确,就可能很快取得实践成功;相反,实践客体的效率价值标准掌握不好,实践客体选择不准确,就可能劳民伤财,事倍功半或一无所获。
3.提高中介系统的效率性。中介系统是制约人的实践效率的第三大要素。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物种,本质上只是因为人创造了一个复杂而有效的中介系统。这个中介系统包括实践工具系统、实践方法系统和实践性认识。
(1)实践工具的效率性。实践工具系统包括物质工具和信息工具两大类。实践的物质工具对实践效率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以物质工具的效率性高低为标志的。在现代社会,工具的先进性、效率性更具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重视物质工具的效率性,而且要求我们掌握和利用信息工具。谁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谁的实践活动就能高效、正确、成功。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中介系统中,信息工具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与物质性工具结合得也越来越紧密。
(2)实践方法的效率性。主体在实践过程的每个环节是都要选择特定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系统。主体总是选择那些不仅自身有较高效率性,而且,它们互相结合在一起又能有机地构成一个统一的高效率的方法系统的那些方法。主体实践方法的确定将直接关系到主体的实践活动以怎样的速度和质量完成。也就是说,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系统对实践效率的提高有重大影响。
(3)实践性认识的效率性。能具体、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认识不仅是认知性认识,而更主要的是实践性认识。实践性认识要完成指导实践的任务,仅具有认知性内容和价值性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就“怎么办”的行动方案作出回答。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则要考虑到时间的过渡和流变,必须从量的角度求得“实践活动所获价值”与“实践活动所需时间”的比值,考虑到实践投入与有效产出的合理比例。由此可见,效率作为实践性认识的内容是由实践性认识所肩负的指导实践的任务所决定的。
4.改善环境系统。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它能否发动起来、能否顺利地运行下去、运行的速度快慢等都要受环境的影响。在有利的环境下,实践活动不仅能正常运行,而且能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和投入;不利的环境则要么使实践活动的进行障碍重重,难以成功,要么使实践活动效率低下,得不偿失,代价沉重。实践的环境系统包括许多方面,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等。
5.强化制约因素系统的整体控制。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和实践环境共同构成了实践活动效率的制约因素系统。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提高和改善都会提高实践效率。但要真正全面提高实践效率,还必须把这四方面因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系统的观点合理调控它们的组合。要想使实践的整体运行具有较好的效率状态,就要按照实践的价值目标,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制约效率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合理地配置各要素在实践系统中的地位。只有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和实践环境四个要素之间能够互相适应,彼此协调,才能使实践活动既成功地产生合乎目的实践结果,又尽量减少实践投入和实践诸要素的消耗,也就是达到提高实践整体效率的目的。
由于制约实践效率的四个因素实质上是由人的方面和物的方面来组成的,所以对实践的管理实际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人的因素的管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有个体、群体之分,因此在实践活动进行时,必须对主体进行分工与协作,使群体的人有可能象一个人那样协调地进行统一的活动。这种对主体进行分工协作的管理活动,实质上是对人自身活动的一种模仿,是个人肢体和器官的自然分工在群体或社会水平上的再现。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主体的实践活动效率。
(2)对物的因素的管理。就是按照实践本身的客观要求,对客体、中介系统以及环境进行分类比较,使实践客体和中介以及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匹配和适应。通常所说的“杀鸡焉用牛刀”就是指实践客体与实践工具的合理配置而言的;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因地制宜”则强调的是环境与工具的合理性问题。
(3)对人和物所组成的实践活动进行管理。人通过反馈机制,反观自己的活动,注重实践中人与物的合理组织,注重对实践过程的管理、控制和调节,使人的实践活动趋于合理化、优化、经济化,相对减少活动投入而增加活动产出,提高实践活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