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建设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深化,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不断改革。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从传统的定额计价方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转变,管理模式不断演变完善。在工程管理阶段,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应用形式趋于多样化,在计价模式的影响下,必须做好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按照管理形式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合理化应用。所以,建设工程计价一直是建设工程各方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而计价模式则是工程计价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下文就简要对此加以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应用
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优点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招标人制定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企业的实力、方案、成本、利润等进行竞争报价,以求达到工程计价合理、准确。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自主报价,促进了建设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节省了招投标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一旦确定了中标价格,若清单和工程不发生变化,中标价就是最后结算价,有利于控制投资。
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项目变更时,招标方可以预计对造价的影响,再决定是否进行项目变更。在公正、公平、公开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下,投标方具有灵活自主的报价空间,标底的重要性下降,增加了工程的透明度,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投标人根据企业实力和管理能力进行自主报价,投标单位对报价负责,强化了风险意识和优胜劣汰。建设工程存在较多变量,且工期较长。采用工程量清单模式下,招标方计算工程量,承担量变化的风险;投标方根据企业条件和市场情况进行报价,承担价的风险。实现了量价分离、风险分担的格局。
二、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变更问题比较突出。针对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在应用阶段,必须对各类因素进行分析,考虑到设计变更的具体变化,按照造价控制程序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处理。但是在执行阶段存在设计变更问题严重的现象,部分设计人员对相关操作形式缺乏了解,施工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滋生很多设计变更问题,增加管理难度,提升工程造价。同时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制约性比较明显,不得不对施工方案进行变更,降低对工程造价的消极影响。
2、造价控制方式落后。传统的造价控制方式采用的定额计价的形式,该计价方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造价控制方式落后的现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造价控制方式进行分析,考虑到规范性和合理性指标的要求,完善设计形式。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和现代市场发展方向不一致,和市场管理体系无法融合在一起,必然被市场淘汰,甚至导致计价控制形式受到影响。
3、项目造价缺乏系统性。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造价控制的阶段,将重点放在施工阶段,仅以施工过程为管理重点,此类造价控制形式缺乏系统性,忽视了决策、设计、招投标等阶段的有效控制。如果系统指标比较落后,在前期图纸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均衡的报价形式,中标后造价控制会陷入困境,甚至出现材料价格区间变化大的现象。基于现有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必须对根源问题进行处理,竣工阶段对各类信息进行审核和处理,找到不正确数据信息产生的原因,完善造价控制工作。
4、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控制阶段需要管理人员对管理程序有进一步的了解,按照管理要求对其进行分析,做好控制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的现象,部分工作人员对数据信息缺乏了解,无法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增加了造价管理难度。
三、工程量清单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1、决策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投资决策是工程建设的开端,也是造价管理的第一环节。决策阶段需要对拟建设项目充分调研考察,深入了解建设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舆情及人文情况,掌握工程价格的市场行情和各种税费等,确保造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制定建设项目决策后,造价管理的重点是进行设计。招标方按照程序进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组织相关专家对图纸进行会审,必要时引入第三方专业审查机构,最大程度细化设计内容,在预算范围内合理设计,避免设计出现较大的偏差,减少因工程量清单漏项而进行工程更改。
2、强化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在工程设计阶段,对设计限额标准有一定的要求,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限额设计指标的具体要求,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对标准进行分析。由于影响因素有很多,相关设计人员要对图纸进行反复的审核,避免出现设计纰漏的情况。实践证明,在工程预设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设计师要和相关设计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方案和计划进行反复的确认,降低设计变更的发生几率,进而满足造价控制指标的整体要求。
3、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投资方造价管理的重心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中由竣工结算前移至决策设计、招投标阶段。工程量清单反映设计图纸的施工内容,采用工程量清单组织招投标,完整合理的工程量清单对控制投资、确定造价至关重要,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进行。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求编制工程量清单,不断完善精确,减少漏项。在很多建设项目中因工程量清单不完善导致的纠纷增加了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若部分材料、设备在招标时无明确标准或档次,应设定为暂估价。要通过市场询价、考虑工程期间的物价上涨的多种因素确定暂估价,力求暂估价合理。无法确定的暂估价可以通过预留金的形式解决,目的就在于使项目总价格不超出预算。事实上在工程项目中工程量清单的缺项少量很难完全避免,为减少后期招标方和投标方纠纷和矛盾,对招标文件的编制要清晰且严密,对施工合同的条款设置要明确和规范,特别是结算的原则。
4、施工阶段造价管理。若施工过程发生工程变更,及时协调并解决施工出现的问题,做好造价控制和管理。严格按照合同和图纸施工,对已确定的材料品种和等级慎重提出变更,发生洽商变更应不增加工程项目和施工,管理方要进行经济比较,动态监管造价变化。在大型工程项目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造价监理制度,控制工程造价。监理工程师可对项目提出管理或方案建议,准确掌握当地市场物价,掌控综合单价的合理性。
5、强化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工程竣工后对造价管理指标有严格的要求,基于核心控制形式的特殊性,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材料、技术和人员以及设备等进行评估和分析。施工方要按照合同要求履行相关要求,考虑到合同中规定的材料型号、规格以及质量等对其进行造价控制。由于合同项目中对各项条约有严格的规定,需要重视对质量的控制。相关工作人员对施工监理程序进行了解,加大施工阶段的有效监理和管理,保证监理和发包人、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和联系,如果出现严重的漏项或者纰漏的现象,要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对其进行调查,按照市场价值因素的变化,对工程情况清单进行确定,保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竣工阶段,如果工程量清单价管理存在异常情况,需要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相关负责人必须对造价管理负责,按照管理机制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调整。
结束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在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实现的一次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变革,其对投资总额可实现有效控制,更可促进建设、施工、设计等相关单位的管理提升。造价管理过程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研究和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耀武.论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其推广意义[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5(27):107-109.
[2]王浩鹏.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5(23):362-364.
[3]李晓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J].基建优化,2016(14):156-157.
论文作者:刘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工程量清单论文; 造价论文; 阶段论文; 造价管理论文; 工程论文; 形式论文; 对其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