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的特征及成因:基于国际视角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视角论文,特征论文,青年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985年,联合国首次将青年界定为15-24岁之间的人群;失业青年主要指年龄在15-24周岁之间,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工作或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国际劳工组织(ILO)主要使4种指标测量青年失业率:(1)青年失业者占青年总劳动力的比例;(2)青年失业者与成年失业者的比例;(3)青年失业者占失业总人口的比例;(4)青年失业者占青年人口的比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青年失业人数稳步攀升。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04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2004“Global Employment Trends”)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人数达8800万人,比1993年增长26.8%,青年失业率从1993年的11.7%上升到2003年的历史最高点(14.4%),占全球总失业人口的47%。为数众多且日渐增长的青年失业群体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其中以非洲的中东部和北部的青年失业率最高,达25.6%,撒哈拉以南地区为21%,亚洲最低(7%),发达国家为13.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出版的2004年“经合组织就业展望”(2004“OECD Employment Outlook”)指出,2003年欧洲发达国家中有5个国家(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芬兰和希腊)的青年失业率超过20%;转型国家如波兰的青年失业率高达43%,斯洛伐克也高至33.1%。
二、青年失业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一)从总量上看,青年失业率普遍高于成人,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和过渡性
1.青年失业率普遍高于成人失业率
在几乎所有国家中,青年的失业率都远远超过成年人。国际劳工组织(2004)对1993及2003年世界青年及成人失业状况的考察证实了这一点。由表1得知,从全球范围看2003年青年失业率是成人的3.5倍,而且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一比率一直保持在3倍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的青年失业率与成人失业率之比相对较小,平均而言前者为后者的2.3倍;在发展中国家,差距则相当大,2003年南亚青年失业率是成人的5.9倍,东南亚达4.8倍,非洲也在3倍以上;转型国家青年与成人的失业差距自1993年以来有所缩小,目前也有2.4倍。
表1 1993、2003年全球青年、成人失业情况
资料来源: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全球就业趋势”报告(ILO:“Global Employment Trends”,2004,Geneva.)。
图1a 挪威1972-1995年不同年龄段男性失业率(%)
图1b 挪威1972-1995年不同年龄段女性失业率(%)
图1a、1b数据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转引自1997年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尼尔·欧·希金斯的报告:“挑战青年失业”(Niall O'higgins,1997,“The Challenge of Youth Unemployment”,Geneva,ILO.)。
2.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
意大利经济学家尼尔·欧·希金斯(Niall O'higgins,1997)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年失业水平的波动幅度十分剧烈。以挪威为例(见图1a和1b),成人失业率随时间变化较平稳,但青年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青年的失业波动幅度明显较大;其他发达国家也呈现同样特征。
3.青年失业具有过渡性,但长期失业特征开始凸显
英国经济学家保罗·莱恩(Paul Ryan,2000)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年失业率随年龄的增长呈持续下降趋势。尼尔·欧·希金斯(1997)根据年龄、性别等对18个工业国的细分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的失业率随年龄而逐步下降,即15-19岁青少年的失业率最高,20-24岁青年失业率较青少年有明显下降,成人失业率最低。其中,男性失业率随年龄下降的有11个国家,女性失业率随年龄下降的有14个国家;另有一部分国家的失业率随年龄增长呈现倒U形,即20-24岁青年的失业率最高,成人失业率最低,这点对于男性而言更为显著。因此,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1976)认为,青年失业现象主要是摩擦性失业(注: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暂时性失业现象,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就业信息不完全等原因所造成。经济学家一般都将摩擦性失业视为自愿的失业现象。),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必对此过分多虑。
另一方面,基于失业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挪威经济学家托瑞德·哈默,Torild Hammer,1997),青年的早期失业经历有可能使得他们陷入长期失业(注:长期失业:失业时间至少为六个月的失业人口。)。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布瑞恩(Richard Breen,1992)等人的研究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失业青年中长期失业者的比重显著上升,虽然总体上青年长期失业率低于成人的长期失业率水平,但从绝对量上看,青年的长期失业问题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已十分严重,并成为青年失业的主体(见表2)。1995年,青年长期失业率超过50%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有8个,其中意大利最高,达80.9%,希腊为73.9%,英国、德国、葡萄牙和澳大利亚也已接近50%。
表2 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失业率和青年、成人的长期失业率(%)
资料来源:同图1a、1b。
(二)从结构上看,青年失业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就业困境尤其值得关注
1.按性别区分
国际劳工组织(2004)的数据显示,就地区平均情况而言,发展中国家(除发达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转型国家青年女性的失业率明显高于青年男性:在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前者为后者的1.48倍,非洲的中东部和北部前者为后者的1.4倍(见图2)。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显著差异,如法国1995年15-19岁女性失业率为同龄男性的2.6倍。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女性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并未好转,与男性的差距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如德国,1992年15-24岁女性失业率为同龄男性的1.2倍,25-54岁女性的失业率为同龄男性的1.8倍,意大利199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1.2倍和1.9倍(尼尔·欧·希金斯,1997)。而且,相对于男性,女性多从事低报酬的工作。
图2 2003年按性别区分的各地区青年与成人失业率(%)
资料来源:同表1。
2.按种族区分
布莱恩·贝克等人(1980)的研究表明,种族差异对青年失业的影响十分明显。在美国,1995年青少年的平均失业率为17.3%,其中黑人青少年的失业率为35.7%,白人青少年的失业率仅为15.6%,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况。1997年英国教育和就业部门统计得出,少数民族青年的失业率为17.6%,而白人青年失业率仅为7.7%(尼尔·欧·希金斯,1997)。以上就业机会的差异使得青年男性黑人的工资水平显著低于白人(迪‘艾米柯 D'Amico和马克斯韦尔Maxwell,1994)。
3.按健康状况区分
在劳动力市场中残疾人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众多研究表明他们的劳动力参与率很低,失业率很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残疾人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恶化。在青年劳动力市场上也不例外。斯莱、杜森堡和特斯立(Sly,F.,Duxbury,R.and Tillsle,C.,1995)研究了英国1994和1995年年轻残疾人的劳动参与和失业情况(见图3a和3b),结果表明:各年龄层的残疾青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均低于健康的青年人,而青年女性残疾人的劳动参与率又低于青年男性残疾人;与此对应,各年龄层的残疾青年人的失业率均高于健康的青年人,而青年女性残疾人的失业率又高于青年男性残疾人。
图3a 1994年英国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区分的劳动力参与率(%)
图3b 1994年英国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区分的失业率(%)
资料来源:斯莱、杜森堡和特斯立,“残疾人与劳动力市场:基于劳动力调研数据的发现”,《劳动力市场趋势》,p439-459,1997年版(Sly,F.,Duxbury,R.and Tillsley,C.1995,“Disability and the Labour Market:Findings from the Labour Force Survey”,Labour Market Trends,439-459.)。
4.按家庭经济状况区分
世界银行专家马丁·哥德弗瑞(Martin Godfrey,2003)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对青年失业有显著影响,他按人均收入由低到高把1997年12个拉美国家的家庭划分为1-4个等级,其中等级1代表最贫困家庭。表3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越贫困,青年失业率越高,最贫困家庭的青年失业率是最富裕家庭青年失业率的2-10倍。
表3 1997年拉美国家不同收入等级家庭青年城市失业率(%)
合计 等级1 等级2等级3等级4
阿根廷 24
46 28
16 5
玻利维亚
917 97 2
巴西
15
23 15
11 10
智利
14
26 13
8 6
哥伦比亚
26
44 24
18 15
哥斯达黎加 13
27 11
10 6
厄瓜多尔
20
32 20
16 9
洪都拉斯
920 11
7 2
墨西哥 13
19 12
7 6
巴拿马 32
45 32
27 17
乌拉圭 26
36 25
18 15
委内瑞拉
20
34 21
15 12
资料来源:马丁·哥德弗瑞,“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青年就业政策:预防及治理”,世界银行工作报告,2003年(Martin Godfrey,2003,“Youth Employment Policy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Preventions as well as Cure”,Youth Employment Workshop,World Bank,Washington D.C.)。
5.按技能和教育水平区分
通常情况下,人们接受的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率相对而言越低。例如,南非失业青年中有将近2/3的人没有获得高中文凭(杜·图尔特du Toit,2002),拉美也是如此。马丁·哥德弗瑞(2003)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转型国家,青年文化水平越低,失业率越高(见表4和表5)。
表4 1994年发达国家不同教育程度青年的失业率(%)
表5 1998年转型国家不同文化程度青年的生业率(%)
表4、表5数据来源:同上表3。
然而,与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不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高学历失业的独特现象:文化水平越高的青年越容易失业。例如,1986年,印度尼西亚15-24年龄段人群中,受过初等教育或以下的失业率很小,而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青年的失业率达两位数,有的甚至超过,30%。类似地,柬埔寨(1997年)、斯里兰卡(1993年)、埃及等国的最高失业率出现在较高文化水平的人中(马丁·哥德弗瑞等,2001、2003)。世界银行专家马丁·瑞马(Rama Martin,1999)根椐斯里兰卡1995年就业调查数据,对失业与劳动力的特征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失业可能性最大的是青年以及那些具有O和A水平的人(分别相当于10年和12年的文化水平)。
以上对青年失业的总量特征分析表明,青年失业问题本质上是基于青年特性而出现的暂时性、过渡性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青年失业问题将逐步消除;然而,青年失业的结构性特征分析又表明,青年失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中面临就业困难的青年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残疾人、女性和贫困人群等。
三、青年失业的成因分析
国外经济学家对导致青年失业的综合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希冀解释以下问题:如青年失业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相对于经济状况的变化,青年失业率的波动比成人更大?影响青年就业机会的个人特征有哪些等等。总体上,国外相关研究集中从青年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供给状况以及市场失灵等三个方面来探究青年失业的成因。
(一)青年劳动力的需求状况
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对所有就业人群的影响是相同的。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对社会产品的总需求的下降,进而导致企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青年和成年劳动力的失业率均有可能上升。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凯瑟琳·欧·里根(Katherine M.O'Regan)和约翰·奎利(John M.Quigley)等考察各国失业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在几乎所有国家中青年失业率和成年失业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桑德斯·克里曼(Sanders Korenman)和大卫·纽马克(David Neumark)对15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实证分析显示,青年失业率相对于成人失业率的弹性约为0.8。国际劳工组织专家乔可斯·高德(Jacques Gaude,1997)根据18个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测算出在大部分国家,青年失业率对成人失业率的弹性接近于1,调整后的系数为0.9。这表明,当经济形势及总需求变化反映到失业率上时,成人失业率每变化1%,青年失业率也以同比例变动。
然而,从总体上看,青年失业率通常高于成人,而且青年失业率的变动比成人更为剧烈,这表明青年失业率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对总需求的变动更为敏感,在经济衰退时青年失业增加更多,而在经济复苏时青年失业率下降也更快。从青年劳动力的需求角度看,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不景气时,企业解雇年轻人的机会成本要低于解雇年龄较长的工人。这一机会成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成本。由于青年的技能水平较年长的工人为低,公司为青年培训支付的费用少于后者,因而解雇青年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也较小;二是解雇成本。劳动就业保护条例通常要求受保护者有一定的工作年限,而且工人被解雇时获得的赔偿金额随工作年限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新近被雇佣的员工被解雇的费用最低,因此,就业保护条例不仅不能保障青年人的就业机会,反而会导致他们容易陷入失业境地。(2)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将首先停止招聘新员工,而青年往往在求职者中占据相当比重,一旦企业停止招聘新员工,青年人将受到最大影响,许多青年人一毕业就会直接沦为失业者。
(二)青年劳动力的供给状况
1.青年劳动力的供给数量
在劳动力参与率不变的情况下,青年人口增长越快,青年劳动力的供给就越大;在人口增长率不变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提高会导致青年劳动力供给量增加。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将使得失业率上升。桑德斯·克里曼和大卫·纽马克(1996)对15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实证分析发现,青年失业率相对于劳动力规模的弹性约为0.5,也就是说,青年劳动力规模每增长1%,会导致青年失业率提高0.5%;青年失业率相对于成人失业率的弹性约为0.8。这表明,青年劳动力的供给规模和劳动力市场的总需求状况均对青年失业有重要的影响。
2.青年劳动力的供给质量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必须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受教育的年限及水平越高,意味着其能力越强,也表明他们更具有信心、事业心等。通常情况下,基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雇主只能以正式教育水平及学历作为判断求职者素质及是否雇用的主要依据。因此,青年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他的就业概率。
国际劳工组织专家克拉克·大卫(Clark David,1988)认为,就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高学历失业现象而言,本质上是自愿失业,具有暂时性、过渡性。原因在于,每年都有一批青年人毕业并开始寻找工作,在特定时刻的失业率一方面取决于离开学校的人数,同时也取决于寻找工作所需的平均时间。基于通常情况下学历越高、失业率越低、就业前景越好的预期,高学历青年对工作的期望值往往较高。在经济萧条时,他们所期望的工作数量大幅减少,找到满意工作的时间相应延长,短期内失业率将趋于上升。马丁·瑞马(1999)根椐1995年斯里兰卡就业调查中每个劳动力的特征,检验了关于青年失业原因的很多假说,研究表明,在农业部门和出口加工领域有大量空缺岗位的同时,却有10000人在争夺政府邮电通讯机构的300个岗位。这证实了大多数高学历失业者是在等待“好的”工作而对可以得到的“坏的”工作不感兴趣,即高学历青年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愿失业。
3.青年劳动力供给的特点
布莱恩·贝克等(1980)、大卫·纽马克(1998)认为,青年劳动力相对而言具有较少的技能和较低的工资,并且他们不需要通过工作来维持家庭,因此青年转换工作的机会成本低于成人;同时,青年初进入社会,需要通过不断地体验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基于此,青年人的工作转换率远远高于成人。布兰奇弗莱尔和弗里曼(Blanchflower,D.G.,Freeman R.B.,1996)的研究表明,在美国,16-25岁的青年人一般拥有7-8份不同的工作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自发离职的现象将会显著减少。
(三)青年就业中的市场失灵
1.信息失灵。表现为:由于工作机会、工作报酬等信息渠道不畅通,降低了青年在劳动力市场搜寻过程中找到工作的概率;青年技能资质鉴别体系的不健全也加大了雇主雇佣青年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在培训领域中,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提供的培训内容与青年求职者的技术需求相脱节,培训的外部性使得雇主提供培训的激励较小,导致社会整体的培训水平不高等等。
2.因居住区域、经济状况、种族差异及劳动力市场制度等因素形成的市场分割。例如,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使得当地青年缺乏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和人员来往,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城乡及户籍的严格限制更是抑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分割了劳动力市场;对于城市贫困青年及少数民族青年,生活环境的差异同样使得他们与上流社会相隔离,从而被局限于较低层次的工作等级;根据劳动力市场中的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及效率工资理论,经济单位中的内部人总有动力阻碍外部人的进入,青年求职者很难融入高生产率的部门。
3.青年社会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一般而言,就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一国失业水平。在青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国家,相应的青年失业率也较低。人们通常认为,工资水平对于青年人的就业具有消极的反向影响,青年人的相对工资水平越高,人们越倾向于雇用成年人,青年失业率越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一点并不正确。例如,特定工作有不同的技能和学历等要求,青年人和成人在就业方面有可能互补,青年人的相对工资水平对其就业水平不会有什么影响。布兰奇弗莱尔和弗里曼(1996)注意到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出现显著下降,然而并没有带来相应提高青年就业率。
以是分析表明:(1)在影响青年就业的因素中,应同时关注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因素。(2)因性别、种族歧视、经济、健康状况的差异及相关制度的限制等,造成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分割,以女性、少数民族、贫困及残疾青年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的就业前景令人堪忧,因此对青年失业问题的关注应集中于青年弱势群体,而不应仅仅关注有比较优势的高学历失业青年群体。
四、几点启示
以上对国外青年失业特征及原因的综合研究,可为研究我国青年失业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李春玲(1997、1999)、吴森富(2002)、刘汶蓉和孙苑芳(2002)、高勇(2004)等人对我国青年失业状况、特征、失业成因及治理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青年失业现象较为严峻,出现失业青年低龄化、高学历化等特征。1998年以前《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每年定期公布城镇青年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失业青年是登记失业人员的主体。从年龄分布上看,18-25岁登记失业人员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其中1987年最高,达85%,1998年仍达54.7%;从城镇青年失业人员总量看,这一数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所回落,但此后一直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1997年达345.25万,比1984年(195.9万)增长了70%多。自1999年以来,虽然劳动部门不再统计登记失业的青年人数,但根据近两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趋势来看,城镇失业青年人数仍有增无减;同时我国青年失业指标只限于城镇范围的登记失业人口,不仅未包括大量未登记的城镇失业青年,更未涵盖数额极为庞大的农村青年。
造成我国青年失业问题的原因除了青年群体自身的特点以外,更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导致青年技能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体制不健全引起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口高峰的周期性波动及大学扩招等。因此,本文认为,要有效治理青年失业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我国青年失业的内在特征,突破目前仅关注城市高学历失业青年、忽视庞大的农村青年群体及城市弱势群体的局限。其次,必须弄清楚青年失业的成因,从源头入手,对症下药,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为治理而治理。剖析国外青年失业的特征及其成因,至少可以为我国青年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以下启迪:(1)从长期来看,要想解决青年失业问题,就必须要保持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确保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增加对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的需求。(2)减少青年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对解决青年失业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措施包括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出生率;进一步推广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青年受教育率和覆盖范围、提高劳动力质量等。(3)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现实出发,需要通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修补劳动力市场中的市场失灵,提高青年融入社会的能力。(4)要进一步完善青年失业保障体系,为青年失业人群提供最后的防线。(5)直接促进青年就业,如推行公共就业计划,鼓励青年创业、实行青年就业扶持,为企业雇佣青年提供工资补贴等优惠政策等。(6)关注青年弱势群体,特别应完善反歧视立法建设等,矫正青年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