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特性论文,危机意识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5;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93(2003)01-0029-04
一
所谓危机意识,是指人类在主观上有注视或警惕不利于自己或危及自己生存事态发生 的自觉,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做出反映,以此来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即便是无 力阻止事态的发生,也要尽量避免或减轻由此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与伤害的精神活动。应 该说,危机意识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不仅日本民族,而且整个人类都具备这样的意识。 但是,必须承认不同民族的这种意识在程度上以及在表现形式上是有所不同的。
正如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一样,人的某种意识与观念的产生也是有其根源的。就日本 民族的危机意识而言,它的产生是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日本是个 岛国,山多地少,资源十分匮乏,且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 生。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资源不能使处于原始落后农耕时代的日本人的生活得 到根本性保障,甚至于对他们的生存构成一定的威胁。这种严酷的现实不仅使日本人感 到了眼前生活的艰辛与残酷,更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忧虑和惶恐。而这种 忧虑和惶恐就像挥之不去的影子一样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并渐渐成为一种心理暗示。日 本人的这种危机意识,非但没有在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淡化,反而愈加浓重 ,以至于成为该民族的一个鲜明的文化心理特征。
在危机意识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进而采取自我保护行动,这是作为 生命体的一种本能的反映。又由于危机意识最先产生于因基本的物质需求得不到保证而 出现的生存危机,因此它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体现在对生活物资与财富的积累上。日 本民族意识到: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岛上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条件有些靠不住,说不定什 么时候就可能发生危机。为了不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劳作,创造 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把它积累起来,以备急需。并要不断地扩大积累,以此来增强抵御 灾害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实力。这种意识,同时也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节俭的优秀品格 。当然,无须否认,世界上还有不少民族,特别是中国以及亚洲其他的一些民族等也都 具备这样一种优秀品格。
现在的日本已今非昔比,并且已经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据总理府的《关于国民生 活的民意调查》表明,至少有9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这就充分地说明, 当今的日本国民远不只是丰衣足食,而是已经相当富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缓 由于过于劳累而显得有些沉重的脚步。这可不可以认为日本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对他们 的明天不敢掉以轻心,即是说,日本民族的那种危机意识并没有因经济的大发展、生活 条件的根本改善而有所改变。据笔者所知,在工资待遇相对偏低的三十岁上下的职员当 中,八小时工作以外仍在做小时工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天的工作时间有时可长达十五 、六个小时。如此疲于奔命,是出于对工作的一种热爱或特殊的嗜好,还是迫于生活的 压力?显然不是前者,那么即便是后者,根据日本国民现在的实际生活情况,肯定也不 会是等米下锅的那种生活压力使然。当然,三十左右岁的人有生活压力是比较普遍的。 因为他们已进入而立之年,不是刚成家,就是即将结婚。但从笔者认识的几位年轻人的 情况来看,他们如此努力地工作,多半还是为了多攒下一些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 是手里没有一定的存款,心里不塌实。日本人被西方人抨击为“经济动物”,确实也是 事出有因的。西方人根本无法理解日本人的这种玩命的工作方式。日本自己也不曾否认 ,他们是年轻时拼命赚钱,老了时再用钱买命。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人的劳动时间比 西方任何发达国家都高。年总劳动时间(1988年),日本为2189小时;美国为1962小时; 英国为1961小时;西德为1642小时;法国为1647小时。[1](P10)
日本的国民储蓄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之多,而美国才有百分之十几。众所周知,日本的 存款利率低得可怜,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尽管如此,日本人仍创造了世界最高的国民储 蓄率,这显然不是利润诱惑的结果。“虽然经历了十年停滞,日本仍是世界债券大国、 外汇储备大国、投资大国,其对外投资仍是增长趋势,国民拥有的总金融资产以及家庭 纯储蓄额均未见大的变化。”[2](P89)那么,日本人的这些并非出于养家糊口的疲于奔 命,以及在近似零利率的情况下所保持的高国民储蓄率等现象,除了将其理解为危机意 识的作用外,恐怕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
危机意识特征之二,是体现在消费方式与观念上。当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日本人也开始讲究享受,追求奢华的生活。如:购买别墅、高级小汽车;疗养度假,海 外旅行;购置高档家具、家用电器;穿名牌,吃风味等等。然而,日本人的消费心理却 又是十分脆弱的。尽管他们现在比较富裕,甚至有9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但 是,总能让人感觉到他们在消费方面略显底气不足。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日本人的危机 意识马上就显现出来,所做出的第一反映就是抑制消费。所以,不论是大事小事,也不 论是国际国内,只要是与经济有关的事件,大都会对他们的消费构成影响。特别是近几 年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更是让日本的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至于又重新绷紧了那根原本 就很脆弱的神经,悬起了那颗从来就没有真正放下过的忐忑不安的心。于是,购物的少 了,进饭店的也少了,旅游的就更少了。
有人说日本人小气,甚至认为日本人抠门儿。理由是,他们请客时远不如中国人盛情 ,送礼也不像中国人那么实在,消遣娱乐时的消费也显得不够大方。其实,应该说这主 要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认为,招待客人时酒菜越丰盛越能表现出主 人的盛情,所以,主人特别注重饭菜的质与量。待客人用餐完了时饭菜有所剩余,主人 才心安。如若不然,很可能会被认为是缺少诚意。而客人也有同样心理,一旦发现餐桌 上的菜剩的不多了,就不敢大胆地吃了,或佯装吃饱了,因有身份的客人决不把盘子里 的菜吃光。日本人招待客人时情形正好与中国人相反,主人希望客人把为他准备的菜吃 光。因为吃光了证明菜合客人的口味,这样主人的脸上才有光,所以客人在用餐时也无 需顾忌菜被吃光了,因为吃光了是好事。主人准备饭菜讲究的是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 越好。
日本人有送礼的习惯,而且注重礼品的包装。但若不是有特殊的需要和用意,对礼品 的内容似乎不太讲究,如手帕、袜子都可以作为礼物送人。我们中国人也有送礼的习惯 ,不过,对于送礼及礼物的理解上不尽相同。中国人所送的礼品虽然也有平常百姓的食 品和用品,但相比之下,更注重于对名、特、优、珍、奇等有特色的物品或者是比较时 尚的物品的选择。虽然现在也开始注重包装了,但对像日本那样的把一个普通的手帕或 者一盒点心包装得非常精美,甚至外包装超过内容的价值的做法仍有抵触。这样,会被 认为不实在,甚至有不敬之嫌。
如前所述,日本人的消费观念也好,请客送礼的方式也好,与他们传统的文化观念都 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形成,同样受到了他们无法摆脱的危机意识 的影响。
二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的积累和消费的观念上,还体现在他们对日常生 活细节中的琐事具有预见性的思维方式上。如日本人进屋换鞋的时候,一定要把换下来 的鞋,脚尖朝外整齐地摆好。并且,整个日本,殆无例外。看上去,这是一件平常又普 通的小事,这样摆放鞋子,无非就是出来进去时穿起来方便,这只不过是日本人做事细 心的习惯而已。其实,这种习惯的形成,也与日本人的浓重的危机意识不无关系。“有 备无患,以防不测,以此来应对突发事件”已成为日本人的思维定式。这样摆放鞋子, 一旦有意外的情况发生,就可以尽快地穿上鞋子逃离现场,由此也就增加了生还的希望 和可能性。当然,至于这样的举措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是另一回事,至少意识到了。在这 样一种意识的作用下,养成了日本人具有预见性思维方式与考虑问题周全的良好习惯。
日本人外出或旅游时,大都带一些应急的食品和物品。如常用的感冒药、胃肠药、创 口贴、剪刀、饼干、巧克力等。居家过日子也不例外,一般的人家里要备一些瓶装的矿 泉水和方便面。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常识。在日本,时常能听到这类具有传奇色彩的真实 故事:在山里走失的小学生事隔数日被找到时仍安然无恙,原因是孩子身上带着巧克力 ;被困在因地震而倒塌的狭小空间里的人当数日后被救出时还活着,也是因为他身边有 矿泉水和方便面。这种具有预见性的思维方式不仅使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有条不紊, 而且还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了因天有不测风云所造成的生活上的不便与人身伤害甚至是生 命的威胁。
不仅如此,这种预见性的思维方式还对日本人的做事风格以及行为方式的形成产生一 定的影响。如在公司内部要实行一项新举措,为了能使其顺利地通过,在可能的情况下 大都是采取事先在私下里与有关的方面或人员磋商,在基本取得一致的意见或共识的基 础上再拿到大会上讨论,以此来减少那些不必要的争执与分歧,从而确保某一策略的确 定与贯彻实施。
三
危机意识的另一特征体现在日本人的客套与语言表达的暧昧上。日本人向来以重礼节 、讲礼貌而著称。日语里的礼貌用语多,且使用频率高,尤其是道歉用语的使用频率更 高。应该说,这是文明的标志与象征。不过,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 近乎于舞台效果的行为举止以及那莫名其妙的道歉方式,的确有些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 。
日语的暖昧是举世公认的,包括日本人自己也不曾否认。西方的学者认为:日语缺乏 逻辑性;语义含混不清;甚至不知所以言。不过,美国研究日本的著名学者赖肖尔倒有 他独到的见解,他说:“有人认为日语不精确,容易引起误解。日语可能是模棱两可的 ,但只有说话人需要这样做时才会如此。人们使用英语同样可以含糊其辞,只不过日本 人更喜欢委婉的表达方式罢了。在需要精确时,如起草法律和解释技术程序,使用日本 语可以像英语一样准确。”[3](P318)的确,日语的暧昧与日语的体系本身没有多大的 关系,因为根据日语自身的结构,把话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成问题的。那么, 日本人为什么不喜欢直截了当的谈话方式呢?他们以为把话讲得委婉、含蓄,既体面又 能使谈话双方都有回旋的余地,免得伤害对方或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说到底,就 是回避责任。在日语里类似“沉默是金”、“少说为佳”的警句比比皆是。所以日本人 不轻易讲话,哪怕是赞美的话也不轻易讲,因为赞美了A,在场B就可能由此受到伤害, 特别是在有利害关系的场合,更不轻易开口,不得不讲时则尽可能少讲,或采取拐弯抹 角、模棱两可的谈话方式,以免伤人或引火烧身。这应该说是导致日语暧昧的主观原因 。所以有人说“只有暧昧的人,没有暧昧的语言”,这话不无道理。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客套也好,讲话含糊其辞也罢,无非是想从主观上去避免那些不 利于自己的事态发生,从而不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这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我保 护措施;只要是自己保险,宁肯拐弯抹角,也不直截了当,纵然你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也决不让它太透明。这样的文化特性,你可以说它暧昧、说它怪异,因为它的确与众 不同;但又确实不好说它劣等,因为它表现的毕竟是含蓄,而不是野蛮或原始。试想, 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本着这样一种处事原则,都明哲保身,少说为佳,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呢?所以说,危机意识浓重,它在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肯为社会承担必要的责任的消极文 化个性。因此,认清危机意识在日本文化中的作用与分量,对准确地认识、把握日本文 化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