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向型农业是以广阔的国际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国家出口创汇的行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在发展外向型农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世界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探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以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世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趋势
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不断革新,技术结构不断升级,多类型、多渠道的贸易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目前发达国家仍居于主导地位。1988~1995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额的70%左右,进口额占世界农产品进口额的7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占世界出口额和进口额的30%和25%左右。尽管如此,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大的潜力,1985~1995年仅亚洲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增长就在70%以上。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农产品自由贸易问题悬而未决,发达国家对其农产品的巨额贸易补贴,使他们不得不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贸易结构的梯度升级,贸易平衡的需要,必然要为发展中国家开放更大的农产品贸易市场,这无疑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经济最活跃的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若适时调整农业政策,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投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使农产品出口走向多元化和高值化,使外向型农业发展逐渐向国际化模式靠拢,为本国赚取巨额外汇。
(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需求趋于自然化、保健化和方便化。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节奏的加快,食物结构的不断改善,使传统的大宗农产品贸易相对稳定,而高值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快速增长。例如:在食品方面,食品中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等高档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80年代中期,畜产品、水产品出口额比1970年增长8~9倍,水果出口额也在成倍地增长,潜在需求不断扩大。在穿着方面,天然的棉、麻、毛、丝绸制品的需求量直线上升,而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出口额虽有增加,但其出口额占农产口出口总额的比重却有所下降,由70年代的30%降到90年代的20%以下,粮食的潜在需求基本稳定。
(三)世界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为占领农产品贸易市场,各国都在花大力气创造条件,压倒对方,竞争十分激烈。竞争实力不仅取决于各国的自然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实力、管理水平和技术优势。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不断推出加速农业升级和发展精致农业的方案,以期对农业的保护和引导。如实行对谷物价格的支持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村建设计划、社区发展计划、农村环境保护计划等,来加速农业升级;又通过改变经营形态、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以促进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产品品质高级化,来发展精致农业。
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各国为了寻求较大范围的农产品自由贸易,加速了国际农产品区域性、集团化贸易的形成与发展,在这方面,欧共体最具典型意义。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补贴、关税和非关税等手段,施行贸易保护主义。例如,欧共体的农业补贴是全部农产品总值的一半,1992年美国向农业补贴150 亿美元,美国农场主1/3的收入来自政府的补贴。
从国际农产品的贸易情况看,大宗传统农产品贸易平稳,而高值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市场交换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农产品市场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多渠道流通格局,其结果,竞争也自然加剧。
二、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日益趋向于一体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并迅速立足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经济体系,到1995年底,我国已和世界上2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十多年来, 外向型农业以广阔的国际大市场为导向,以增收创汇为目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农业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1、农产品出口额增长迅速。1980 年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为88.16亿美元,1990年达219.49亿美元,1993年增加到917.44亿美元, 而1994年增至1210.38亿美元,是1980年的13.7倍,是1990年的5.5倍。“七·五”期间利用外资26.5亿美元,相当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115%。进口方面,199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为392.3亿美元,比1992年还减少0.5亿美元。
2、我国与世界各国农业科技交流日益增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先后派出大批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及留学生到美国、日本、荷兰、古巴、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国外农业。又先后接待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和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考察团,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国际农业学术交流会。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一些农畜、家禽、水果、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实现了部分农牧品种的更新和结构调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3、以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利用无偿援助、 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吸收外资,并积极创办农业“三资”企业,从而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形成与发展,使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部分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农业品种名优化、生产基地化、加工系列化和服务社会化,使农副产品出口由量多值低的初级产品向出口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转变。
4、援助许多国家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在引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同时,不断派出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非洲、南美洲、西亚、东亚、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援助当地发展甘蔗、水稻、茶叶、蔬菜等农业生产项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初步建立起一批外向型农业基地, 形成较有特色的名优出口产品。到目前为止,由沿海到内地,一批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建成。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陕西、山西等省的苹果生产基地、渤海及东南沿海一带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另外,茶、蚕茧、畜产品、家禽、蔬菜、药材等生产基地均初具规模,全国各地不断开发出新的出口创汇产品,这些产品中有些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名优产品,有些则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信誉的创汇产品。
总之,我国外向型农业的起步和发展,对争取外汇、积累资金、促进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上,我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成员国之一。
(二)我国外向型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外向型农业虽然初具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外向型农业体系不够健全,出口农产品层次较低。从农产品出口的结构看,初级农产品所占比重过大,因技术落后,产品加工单一,外销很难升级;产品更新慢,市场竞争力弱;有些产品的生产、加工不配套,精加工与深加工不足;出口的种类虽多,但生产规模却小而分散,产量相对偏低,不能形成占领国际市场的气候。加之外向型农业的科研、生产、出口脱节,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2、外贸出口政策不配套,使国家统一对外政策贯彻不力。 一些外贸企业为了基数外超收,相互争夺货源,一旦某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畅销走俏,他们在国内则争相抬价抢购,对外国却竞相压价销售,使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这种作法既没有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有效的市场导向,又造成出口农产品生产的波动。这种由外贸出口政策不健全所导致的外贸企业的短期化行为,助长了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使国家统一对外政策得不到落实。
3、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实行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如日本由80年代中期以来,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达到补贴200%,1990年加拿大补贴农产品贸易有27亿加元,欧共体补贴有816.2亿美元。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对外贸易的支持和有效保护不力,致使农产品难以保证稳定的出口。国际市场瞬息万变,价格波动很大,加上国内出口渠道多,竞相压价出口的现象时有发生,所有这些对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出口创汇十分不利,使我们在国际贸易发达国家角逐的缝隙中很难开拓出自己稳定的出口贸易市场。
4、资金投入不足,大大制约了外向型农业基地的建设。 外向型农业由基础设施、农产品精加工、农产品和加工品的仓储、运输、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均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分散,大大制约了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系列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多方面筹集资金,首先进行出口产品基地的建设,并围绕农产品的储运、保鲜、包装、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采取各种形式,推进系列化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实现多层次增值,形成良种应用制度化,实用技术规范化、产品质优名牌化,以提高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效益和出口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5、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大批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要建立和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就必须有数量充足的农业科技力量和一批懂技术、懂管理、善于根据国际市场信息组织生产的知识型农民,而我国出口的名优产品的产地,相当多一部分处于山区、海岛、高原等偏僻地域,这些地方交通不便,文化落后,许多农民是文盲和半文盲,他们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使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加之我国农业战线上本来就极其缺乏的科技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流失,使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履维艰,产品加工自然难于上档次。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农业科技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严重匮缺,劳动力素质低下,大大制约了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外向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发展我国外向型农业的思考
(一)健全外贸出口管理制度与外销政策,加大保护和支持外向型农业的力度。1.建立农产品出口保证基金和开发基金,以支持出口产品的生产,缓解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对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冲击,支持农产品出口创汇。2.建立完善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农产品贸易信息中心,以准确及时的信息及市场预测来稳定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数量。3.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时,必须坚持一致对外的原则。为了防止外贸企业和一些农产品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应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行情,适时地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最低出口和最高进口限价,以保护国家和企业免受经济损失。4.政府对外向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应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对建立农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农业出口产品基地等,在立项、征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吸引外商带资金、技术、设备和市场来我国兴办现代化农业企业。
(二)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制定出稳定的资金投入政策。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应多渠道、多方面地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建立出口创汇的专项资金,扶贫基金等,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发展农业“三资”企业。在相关的财政、汇率等方面给予外向型农业以优惠和扶持,制定出既符合国际规则,又有利于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汇率政策,改变以往农业创汇较多而留成用汇过少的不合理现象。给创汇企业和地方增加外汇留成比例,调动地方基层企业的出口创汇积极性。
(三)建立符合市场运行机制并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外贸体制。我国农产品外销基本上由外贸部门垄断,产销间缺乏内在的利益联系。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要单独垄断出口贸易,是难以为继的。况且,在对外贸易中,经济效益的好坏,并不在于独家垄断,而在于出口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掌握信息、预测未来和与各方面协作的本领,在于有效地把握国际市场机遇的能力等等。鉴于此,我们应当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尽快组建贸科农、贸工农一体化集团公司,把农业企业推向市场,按照国际市场导向,建立高效益的产、供、销体系,建造外向型农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企业机制,并赋予地方和农业企业更大的进出口自主权。
(四)建立一支政企分开、间接调控为主的农产品外贸管理体系。政府主要在农业基本条件改造和市场建设等方面发挥职能和提供配套服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保证国家税收不流失,企业和农民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应允许中介组织与中介人进行合法的商务活动,以沟通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农产品快速转化为商品。同时,要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使外销渠道始终保持畅通无阻,以拓展农产品的外向度,使我国农产品处于竞争优势,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
(五)完善外向型农业的科技投入机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对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培训、推广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使科研、教学、推广实现一体化。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选择研究课题。当前主要是在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保鲜及精加工等方面加强研究,并注意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尽快使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外向型农业生产及加工环节。同时要加快农业科技、科普市场的建设,鼓励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现代化管理人员积极投入到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活动和农业企业管理中去。对广大农民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增加智力投资,切实办好各种灵活多样的短训班、技术夜校、广播电视学校、职业大学等,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科技能力,以满足目前快节奏、高起点、高科技含量的外向型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使外向型农业生机勃勃,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国内市场。我国有12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不能只顾国际市场的需求而丢弃国内这个主要大市场,而应该首先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例如作为特殊战略物资的粮食,对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是关系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所以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必须在不影响粮食生产和保证12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前提下,发展外向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