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瑞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文(师范)2班 40216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203-0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必修共五册,每册都由相同的四个板块组成: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其中,阅读鉴赏是主体,所选编的课文是学生课程阅读材料的主要来源。在高中阶段,学生应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训练,进而提升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将以阅读鉴赏板块中选编的课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必修一至五册的整体比较,并以相关的具体篇目为例来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体例编写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一是类型多样,文体鲜明。从必修一至必修五,涉及到的文本既有以文学欣赏为主的诗歌散文名篇,又有反映当下热点的实用性文章;既有传统审美的古典诗词,又有现代发展中的小说戏剧;既有陈述个人观点的演讲报告,又有关切社会发展的科普作品。且每一册都将阅读鉴赏板块固定分为四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文本在总体上从属于同一种文体。必修一的“情感与意象”讲现代诗歌,“提要钩玄”讲古代叙事散文,“博观约取”主要是新闻、报告。必修二的“情趣与理趣”讲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讲古代诗歌,“对话与交流”是演讲辞。必修三的“人物与环境”讲小说,“质疑解难”讲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主要涉及科普作品。必修四的“性格与冲突”讲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讲宋元词曲,“理清思路”包括一些社会科学论文和随笔。必修五的“融会贯通”涉及一些文艺学论文,“概括与归纳”则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等。多类型的文本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收获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而多类型集中体现在多文体,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也接触到不同的文体,逐渐培养文体意识,为将来面对多种文体的写作奠定基础。
二是纵贯古今,横跨中西。古今主要体现于中国文学内部,每一册都包揽了中国古代与现代的名家作品,呈现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西更多地体现为对外探究,从文本的补充部分过渡到文本比较的渐进过程。以必修一和必修四为例,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内容均为现代诗歌,第二单元则回到古代散文,第三单元又属于现代散文部分;必修四第一单元讲近现代戏剧,第二单元回到宋元词曲,第三单元开始讲现代论文与随笔,第四单元再次回到古代讲人物传记。结合编排的效果来看,古今作品的阅读体验在单元间交错进行,感官方面不至于产生阅读疲劳,也有助于培养思维的跳跃性与灵活性。从接受的内容看,在一本教材里就能获得较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西方文本方面,必修一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只在第四单元作为一篇新闻出现,学生的阅读只处于对一个事件本身的初步了解阶段,尚未涉及文学欣赏;必修四则在第一单元有了西方戏剧《哈姆雷特》与中国戏剧进行比较学习的趋势,第三单元的西方杂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随笔《热爱生命》等则上升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层面。西方文本的篇目选择在数量与目的的变化上也体现着对西方文学重视程度的变化,有助于学生在多元的文学文本中汲取营养,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三是精选名篇,标准明确。古今中外,文学历史悠远,作品浩如烟海,教科书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毕竟有限,所以对作品的选择必须有相应的标准。而名家名篇则成为选择的方向,它们具有历史传承性与公众代表性,可读性相对更强。在现代诗歌部分选择了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散文部分选择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名家代表作;古代作品多出自《诗经》《左传》《孟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名家方面也以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大家为主。从经典篇目与文学大家的审美倾向出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材的质量,客观上也能提供给学生良性的阅读导向。
以上三点选材方面的特色优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审美能力、写作水平、思想境界等方面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或弊端。首先是文本类型多样虽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但文体意识仍处于含混状态的学生在面对多种文体无序出现时会自动淡化文体,仅仅停留在阅读体验的初级阶段,也达不到明确文体的效果与促进写作的目的,只有严格按照古今文体发展演变的脉络来编排教材才有可能实现。其次是古今中外的阅读文本虽然都被囊括其中,但在篇幅上有明显的差别,如必修二与必修三古多今少,每一册均为中多西少,在一段时间内易使学生形成厚古薄今与偏中避西的观念,进而带着这些潜移默化的“偏见”进行片面的阅读。同样,名家名篇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它只能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阅读的导向,而如何辨别作品的优劣还需在雅俗共赏的前提下不断体验、比较,从而形成学生主动的审美意识,从而做出合理的阅读选择。
选修教材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补充了学生在阅读兴趣方面的需求。选修部分共两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小说欣赏。必修教材只选取了少量的诗歌散文作为欣赏材料,小说部分也只是片段式呈现,学生的阅读体验层次还很粗浅。选修则针对这三种重要的文体补充了相应的文本材料,使学生在之前的阅读基础之上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此外,选修部分在选材方面有明确的主题倾向,在诗歌部分以心灵感悟为主,如《天狗》、《川江号子》是在感受生命的热烈;《贺新郎》《也许》是在感受情感的深挚;《河床》《地之子》是在感受大地的力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老马》是在感受苦难的痛楚。将这些与生命、情感与苦难的主题有关的诗歌放在一起直击内心,带给学生最真实而深厚的情感体验。散文部分则更多体现为辩证思想,如《新纪元》中表露的情感是基于对社会历史现实分析而呈现的;《美》在探索美的同时阐发出深刻的哲理,情理兼备;《都江堰》由一项工程透视古代王朝的演变历程;《合欢树》由一棵树联想到往事中的人与情,以小见大。小说部分则以人物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心,如《三国演义》讲历史中的英雄,《儒林外史》讲仕途官场中的知识分子,《家》讲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呼兰河传》讲旧时代的女性等。
总体上看,高中必修教材在选材方面的特色,利多弊少;选修教材作为拓展与补充,其内容也颇具特色。必修与选修的建构模式本身也是一种特色,构成一套完整的教材体例系统。
论文作者:钟祥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文体论文; 单元论文; 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是在论文; 散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