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52499
摘要: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检验质量控制的意义,从人、机、料、法、环、品六要素,对如何做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主要取决于临床标本采集的质量、采集时间、样本保存运输以及检验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及经验。对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加以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检验质量的可靠性。质量控制包括室间质量控制和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也是上级实验室对各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的手段。室间质控是建立在一个较好的室内质控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检验工作的质量。
1、室内质量控制
1.1人(检测及相关人员):由于微生物检验的所有试验都是中度或高度复杂的试验,其特点为:①不能完全脱离手工;②以定性试验为主,且由于微生物的不断变异,一些新的种别出现,检测技术越来越复杂,主观判断机会较多。在操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变化,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有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分析判断能力和熟练操作。因而人的资历、专业经验、检验能力、操作熟练程度尤为重要,可以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验人员必须经常阅读有关资料,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和改进操作技术。在复杂的样本情况下,尤其需要检测人员有清晰的思路,有步骤地对样本进行仔细的分析。
1.2机(设备):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检测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取决于仪器设备的整体管理水平。对于实验中的仪器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校准[1]。主要仪器设备要有使用与维护记录,期间检查记录,仪器设备的受控状态。
1.2.1常用培养箱: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箱一般要求36±1℃(56℃±1℃或44℃±1℃)、霉菌培养箱25℃±1℃、电冰箱4℃±2℃,低温冰箱-20℃±5℃,所用仪器应恒温准确,温度计经检定校准,要每天观察和记录温度的变化。
1.2.2压力蒸汽灭菌器:高压蒸气灭菌器的质量控制,主要有生物学监测及化学监测方法。生物学监测方法是利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对热的耐受性,把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纸片放入高压蒸气灭菌器内,灭菌后取出置于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观察有无细菌生长。是常用的监测方法,一般情况每个季度监测一次,必要时随时监测。化学监测方法是化学指示卡检测方法,将既能指示蒸气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卡放入物品中央,经过灭菌后取出指示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1.3料(试剂及消耗品等):微生物检验中主要消耗品和材料是培养基。从培养基自身的质量来看,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产品都会存在差异[2]。要求生产企业提供:培养基成分名称及产品编号、批号、使用前的pH、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性能评价和所用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以及必要的安全/危害数据等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法(检验方法)
1.4.1检验方法直接影响检出率和检测结果,微生物检验方法应优先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并定期查新,以保证所使用的标准现行有效。
1.4.2新的检测方法使用前提供正确运用新检测标准的确认备案记录,内容包括:
a、相关方法新的有效版本;b、人员资质或能力证明;c、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关材料;d、所使用的标准物质、试剂目录;e、原始记录格式;f、包括原始记录在内的两份完整检验报告。
1.4.3新方法使用需报批。
1.4.4确证试验和实验室校准
在做微生物、生化试验和免疫试验时要设立空白、阴性、阳性对照,用阴性、阳性标准菌株做确证试验。建立试验室内审制度,通过内审不断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体系正常运行。
1.5环(环境条件):实验室应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的不利影响;为防止检测过程中断电,一般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的,应设置自备电源。微生物检验对检测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必须对其检测场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各项设施和环境条件既符合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又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才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可靠。
1.6品(样品):做好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合格与否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所以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运送和处理至关重要。
1.6.1标本的采集要求
a、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标本;
b、根据病原菌在体内分布和排除部位采集不同的标本;
c、应在疾病早期和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否则应在分离培养时加入拮抗剂。血清标本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清,特别对那些在事件发生前或现正患有肠炎、发烧、化脓性及可疑带菌者进行采样等;
d、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送检过程中除不耐寒冷的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要保温外,多数菌可冷藏运送;
e、注意安全,标本采集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1.6.2标本保存
a、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并及时送检,若现场离实验室远,则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妥善保存,往往采用适当的保存液和保存条件(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培养基),以免标本腐败变质,如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寒冷较敏感,在标本保存运送的过程中,要保持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特别是在冬天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检出率将显著降低。
b、应建立严格的标本保存、存取制度及流程,避免标本保存不当造成错误结果或无效标本。
1.6.3标本运送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要求,依据病原菌分类,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该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标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有关规定执行。
2、室间质量控制
对检测工作来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消除偏差,达到质控目的的手段,对检测结果起到复核和证明作用,通过能力验证,使我们对检测结果心中有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满足质量要求。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积极参加上级卫生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从中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水平。
参考文献:
[1]韩靖云,张秀珍.不合格采样及送检导致生化指标波动原因的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1):113-114.
论文作者:李琼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标本论文; 微生物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实验室论文; 培养基论文; 仪器设备论文; 人员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