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学说,这一学说的目的,就在于科学阐明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的规律。实现这一目的,仅有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这两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归宿,又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介,因而是社会形态演变历史进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显然,以揭示这一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商品生产,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过渡时期可以采取合作制、商品生产等多种中介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经典形态,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源、基础和发端,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但是这些理论只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而不是它的完成形态,更不是它的终结,因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不断的检验、丰富和发展。 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期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经济学“消亡”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颇为流行。希法亭、卢森堡等当时一些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曾持这一观点。布哈林的观点很具代表性,在1920年出版的《过渡经济学》一书中,他开宗明义地讲道:“理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的科学,也就是关于无组织的社会经济的科学”①,因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末日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告终”。因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范畴的社会效力,都立刻消失了。然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消亡绝不等于政治经济学的消亡。列宁十分正确地指出,布哈林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相比恩格斯的定义“倒退了一步”,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②。列宁问道:“即使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I(v+m)=II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摆在了人们面前。沃兹涅辛斯基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了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他认为,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着手创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苏联已经是一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并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国家,更应该着手创立和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36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革政治经济学讲授》的决议,正式提出开设独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1937年苏共中央组织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编写包括社会主义部分在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到1940年年底,完成了教科书的未定稿。③斯大林高度重视这一工作,指出“一本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不仅具有国内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④。1941年年初,斯大林在阅读了教科书的未定稿后,邀请了一批经济学家和党的领导干部进行讨论,提出了一些原则性意见。这些意见后来反映在1943年他在《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政治经济学讲授中的若干问题”的编辑部文章中。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1951年基本完成。随后苏共中央举行了经济问题讨论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斯大林针对大会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发表了书面意见,1952年,这些意见正式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题出版发行。1954年8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正式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⑤ 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成为了从事社会主义运动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这种经典理论与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初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这一最初模式理论形态,其核心思想是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在苏联1954年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得到了系统的表达,其主要观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中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规律;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最基本的分配形式和重要的经济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按劳动的数量质量分配物质资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主要限于个人消费品,价值规律不是生产的调节者,但在一定范围内对个人消费品的流通起调节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关系则是建立在完全平等、互利、尊重一切大小民族的国家主权、兄弟互助、一切经济联系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之上的。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经典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其中主要观点如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来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回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的歪曲,它在根本上背离了经典作家的思想。例如,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了阶级和国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而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家不仅没有被消亡,反而成为了无所不能的空前强大的暴力机器,个人的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片面之处。实际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典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教条式地运用、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结果,这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经典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都是对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使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上的设想转变成为了现实的存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作了具体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内在规律作了深入的阐发,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实践上看,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和巨大挫折,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功绩不能抹杀。依靠这一体制,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体,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从而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排斥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谱系之外,否则就会割断历史,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二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经典理论的教条化的运用,它虽然源自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但又依据这些经典理论并结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和人们的主观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有不少探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但也有不少片面甚至错误的东西,主要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最一般、最抽象的规定,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形式或具体模式相混同。忽视了一般的规定和丰富的具体之间的差别,忽视了经济关系内部各种具体复杂的联系,忽视了各种特殊的经济规律,从而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⑥,他们还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就是伴随着改革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而发现或引入市场、探索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则是过去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向市场的转型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或结合。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主要涉及的是资源配置方式或经济运行的问题,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则涉及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改革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但又不完全相同。 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问题的认识最初主要是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的。按照罗默(John E.Romer)等人的概括,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经济不能使用实物单位进行经济计算,而必须求助于价值符号;第二阶段,意识到应当通过求解复杂方程的方式来获得正确的均衡价格;第三阶段,主张引入市场用竞争的办法解决经济的平衡问题;第四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各种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第五阶段,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后产生,它的基本观点是:公有制(主要是指国家所有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市场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寻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的企业制度。⑧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这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都主要是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展开的,只是到了第四个阶段的后期,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才逐步成为了主要的议题。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东欧经济学派提出的许多改革理论,如兰格的试错模式、布鲁斯的分权模式、奥塔·锡克宏观收入计划协调下的自由市场模式、科尔内的宏观间接控制下的自由市场模式,都试图探讨既保持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实践看,这一时期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家的经济改革在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市场调节开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对于构建完整的市场经济来说,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问题是,公有制企业能不能以及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科尔内等人发现,之前提出的关于竞争市场的一些设想如奥斯卡·兰格著名的计划模拟市场的理论模型,假定社会主义企业家们在竞争市场上的实际行为与私人企业完全相同,但对这一假定的根据并未作充分说明,因而缺乏微观基础,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基础的改革方案,如果不能认真考虑传统国有制形式能否容纳这些改革措施的问题,那就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幻想。⑨针对这一问题,布鲁斯提出了生产资料社会化理论,奥塔·锡克提出了资本中立化理论,南斯拉夫的理论家们提出了社会所有制理论。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例如,布鲁斯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概念是针对国家所有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有两条基本标准:一是生产资料必须用于满足社会利益;二是社会必须对其占有的生产资料具有有效的支配权。其中,第二条标准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第二条标准的实质是政治的民主化问题。⑩布鲁斯把公有制的本质与管理的民主联系起来无疑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政治的民主化并不能代替经济的市场化,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奥塔·锡克的资本中立化理论和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理论的基本思想非常相似(11),在他们所设想的公有制中,劳动者是集体资本的所有者,以民主自治的方式管理企业,共同参与对利润的分享,克服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实现经济的民主化与人道化。这种所有制实质上是一种集体所有制,它试图使公有企业成为自治主体,摆脱国家的宏观计划,把企业所有混同于社会所有,只能是一种空想。 传统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实质,是要建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使社会主义经济更具有活力和效率。在此问题上,西方和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持,很难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转型的历史使命,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成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如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注意综合平衡;实行中央与地方并举,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各方各得其所;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毛泽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多次号召全党干部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肯定了其正确的方面,指出其存在的缺点错误,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进行了探索,开辟了道路。(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之后,邓小平评价这个决定“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3)。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科学发展理论,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关于实行“三步走战略”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理论,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理论观点,包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等。这些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非常全面和丰富的,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贡献 (一)丰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 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结合,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形态或新模式。具体来说,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经济运行上,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强有力的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对外开放上,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独立自主相结合;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系统的发展思想;在制度实现形式上,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体制机制。这些深刻的变革,体现了时代和实践的要求,赋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新的内涵,使社会主义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丰富发展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狭隘性、片面性,认为市场经济仅仅适合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传统的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必然会产生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以及经济危机、贫富分化等深刻的缺陷和弊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不同于传统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和优势,一方面发挥了市场机制信息灵敏、效率较高、激励有效、调节灵活等优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统筹兼顾、独立自主、共同富裕等优势,特别是发挥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计划和市场、自主和开放、活力与协调的统一,创造了市场经济新的形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丰富发展了对改革方法的认识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还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或转型道路,其主要特点是: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统一;双轨过渡,增量先行,整体协调,重点突破,把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向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以完善基本制度而不是推倒重来为目标的改革或转型,其方法必然是渐进式的,在这里新旧体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而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它们之间的转换要经历许多具体阶段,经过许多中间环节,采取许多中间形式。中国的经济改革由于遵循了这一方法论原则,因而避免了苏联东欧国家实行激进式改革所导致的制度断裂、秩序混乱和经济破坏,保持了经济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四)丰富发展了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积累和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发展思想:一是经济发展战略,如关于“三步走”战略、科技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二是经济发展道路,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三是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速度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动力的转换、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等。四是经济发展理念,特别是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的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五)丰富发展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作用的主体不仅局限于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宏观经济的调节者,而且是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总代表,能够集中更大资源调控经济运行。二是政府作用的目标不局限于维护市场秩序,还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三是政府作用的方式不局限于短期的需求调节,而是包括了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并创造了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等多种宏观调控方式。四是政府作用的内容不局限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包括计划规划、统筹协调、市场监管、国有资产管理、产业政策等。这些都大大超越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深化和创新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六)丰富发展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产物,导致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的不断发展。因此,如何把经济全球化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认识: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三是实施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同时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丰富人类经济思想的宝库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胜利。 ①[俄]布哈林著,余大章、郑异凡译.过渡时期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8. ③⑤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98-304,298-304.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3. ⑥恩格斯.恩格斯致爱德华·皮斯(1886年1月27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2. ⑦恩格斯.恩格斯致奥托·冯·伯尼克(1890年8月21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 ⑧John E.Roemer.A Future for Sociali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⑨[匈]亚诺什·科尔内.理想与现实——匈牙利的改革过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61-71. ⑩[波]布鲁斯(Brus,W.)著,郑秉文等译.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政治体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8. (11)[捷]奥塔·锡克.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8.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3-140.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3.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恩格斯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