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蟹种培育新技术(一)(论文文献综述)
冯桃健,丁文岭,孙青,庞智,张伟[1](2021)在《河蟹单性化养殖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提出为探索河蟹单性化养殖新技术,2018、2019年扬州市江都区承担了江苏省渔业科技类项目《河蟹池塘养殖新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采用了河蟹分段培养大规格扣蟹、二壳后再进行雌雄分塘饲养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杨钰,戴凌云,宋长太[2](2020)在《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历史、现状与对策措施》文中指出稻田稳粮增渔环保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实现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环境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达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通过对盐城市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历史与现状的回顾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蒋建斌,张楼[3](2020)在《利用南美白对虾小棚培育扣蟹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初,南通市开始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全面整治。通州区当初共有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面积8 116×667 m2,全部抽取地下水进行养殖,被要求在2018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为此,通州区水产技术指导站与养殖户积极寻求转产转型出路,在东社镇东顺合作社进行小棚改建培育蟹种试验,经一年的养殖试验,发现蟹种培育不但利于土质去盐碱化修复,同时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试验的120×667 m2蟹种培育池塘,共产出蟹种21 756 kg,
郭秋慧[4](2019)在《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米东区是自治区水稻种植生产基地,种植历史悠久,水稻生产是米东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主导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从高度依赖资源、追求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强调绿色生态、追求质的发展模式转变。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通知,将水稻作为必保品种,强调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和农资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由此可见,生态为核的“稻蟹共生”模式能够打开绿色农业新局面。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自2008年引进以来,经历了试点、发展和瓶颈阶段。目前,技术创新少、营销推广范围小、品牌效应缺失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着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潜力的发挥。这对创立农业经济品牌,完成科技兴农的长远目标不利。本文以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分析法对当前区域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的发展现状,主要从稻蟹共生模式的结构与环节、规模与分布、效益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之后,从技术层面、推广层面和品牌建设层面归纳和总结了当前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再次,在借鉴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宁夏稻蟹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得到了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并进一步归纳出相应的启示;最后,基于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稻蟹共生产品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得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崔婉娜[5](2019)在《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之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特种水产养殖业——河蟹产业获得蓬勃发展,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随之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上海是长江品系中华绒螯蟹的“故乡”,蟹文化底蕴深厚。本研究作为上海市农委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个子课题,试图通过梳理和分析蟹文化资源潜在价值与应用理论基础、上海蟹文化社会认知情况与河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借助SWOT分析工具对蟹文化资源在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中开发应用的优劣机威进行分析,着重就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中如何开发应用蟹文化资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上海河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溯源、资料分析、实地调研等分析了河蟹产业发展轨迹与特点,发现蟹文化资源对上海河蟹产业发展存在以下价值与功能:一是蟹文化资源与河蟹产业融合可以增加河蟹产业附加值;二是可以促进河蟹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拓展,扩大河蟹产业增长空间;三是有助于提炼上海蟹文化特色,增加河蟹产业文化内涵,提升上海河蟹的地方品牌知名度;四是有助于发挥河蟹产业波及效应,促进河蟹文博会展业、蟹文化休闲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上海蟹文化的社会认知度不高。进入21世纪后,上海在河蟹种苗繁育和成蟹养殖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养殖方式也多样化,出现了崇明模式、松江模式等河蟹生态养殖方式。随着上海市农委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实施,上海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河蟹种苗生产基地,上海科技人员培育的国家级良种“江海21号”种苗供不应求,上海努力推出的“崇明清水蟹”等成蟹产品知名度也日渐提升,在全国河蟹市场的影响力稳步扩大。尽管上海河蟹产业成绩不菲,然而仍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比如河蟹产业依然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对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足等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上海河蟹产业的地方品牌知名度不高。本研究应用渔业经济管理、文化经济学、SWOT分析等理论与方法,聚焦上海如何融合蟹文化资源创造河蟹产业附加值问题,对上海在河蟹产业发展中开发应用蟹文化资源的状况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其优势是:上海食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隽永绵长、底蕴深厚的蟹文化;上海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长江品系河蟹的襁褓地,适宜河蟹种苗培养和养殖;经过多年积累,上海已形成浓郁的食蟹文化传统,并由河蟹衍生出蟹粉小笼、蟹粉生煎等众多经典美食。劣势是:自主创新意识比较欠缺,缺乏特色河蟹深加工产品与衍生产品开发;地方品牌意识薄弱,各产品之间的品牌张力大于上海地方品牌的凝聚力,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机会是:政府的重视与扶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河蟹行业协会的规范化建设与功能发挥;上海河蟹市场依然充满潜力,对高品质河蟹及蟹糊、蟹酱、蟹粉等产品需求旺盛,人们对河蟹产品及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威胁是:全国各地好蟹竞相涌入上海河蟹市场,各种地方品牌众多,竞争激烈;蟹文化转化创新人才缺乏,对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综合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本研究提出上海河蟹产业发展,应就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增长型发展战略,即建立“河蟹+文化”产业发展示范点,延伸河蟹产业链,实现河蟹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文化经济化经营;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即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上海地方品牌识别力和影响力;多元化发展战略,即利用科技创新,在继续提高河蟹种苗优势的基础上,提升河蟹成蟹养殖规格和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挖掘利用蟹文化资源,打造上海地方特色产品;协同式发展战略,即发挥合作机制,培养相关人才,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本研究针对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研究目标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背景,提出上海河蟹产业主动融合蟹文化资源的发展建议:挖掘上海蟹文化资源,分类研究,提炼特色,融入河蟹产业发展,提升地方品牌的文化亲和力;合理配置上海蟹文化资源,提升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应用能力,将蟹文化资源有机注入河蟹产业各生产环节,促进河蟹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并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加强蟹文化资源的推广与普及,浓郁河蟹及其衍生品消费氛围,加强河蟹品牌文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河蟹产品开发能力,构建河蟹产业“科技+生态+经济+文化”的发展格局;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上海河蟹地方品牌在全国河蟹市场的影响力。
张佳新[6](2018)在《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蟹是我国内陆水域重要的养殖对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突破河蟹人工育苗技术难题以来,河蟹养殖业发展迅速,成蟹产量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成蟹产量为823259吨,相比较1993年的17500吨增长了47余倍。但是伴随河蟹产量“日新月异”的同时,由于忽视对河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再加上苗种管理与生产的盲目无序和恶性竞争,导致河蟹苗种种质混杂、衰退严重,优质苗种的供给问题严重制约着河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河蟹种源产业已引起学者和业者的普遍关注。上海市是全国蟹种的主要产区之一,2011年以来上海市蟹种年产量始终占全国蟹种总产量的15%左右。同时,近几年河蟹种苗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不仅所占比重大(12%左右,仅次于南美白对虾),而且养殖规模大幅增加(年均增长指数为258%),因此针对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进行研究对于上海市水产行业、全国蟹种产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研,阐述了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包括种苗来源、生产规模与产量、生产基地与产业布局、成本效益、市场占有率,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紧接着,文章对上海和其他河蟹苗种大省进行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面江苏河蟹育苗量的市场占有率是91.53%,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上海扣蟹的市场占有率是14.2%,位居全国第四;从资源禀赋系数看,上海扣蟹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规模优势指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扣蟹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为了进一步研究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情况,本文选取全国其余6个蟹苗大省作为比较对象。这7个省市2015年的河蟹育苗量占全国98.98%,扣蟹产量占全国98.5%,是我国蟹苗养殖的主要区域,极具代表性。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德尔菲法,首先根据文献综述、专家意见以及实地调研,依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确立了影响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其次通过专家问卷打分结果,计算判断矩阵,从而得到各指标在影响竞争力因素中的权重;最后通过对各指标的分层加权求和得到不同地区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数CSCI(Crab Seed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计算结果显示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为4.639,位居第五,落后于江苏、湖北、辽宁、安徽,高于山东、浙江。其中,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的获利能力排名第一;资源要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品牌化程度仅优于浙江,可持续增长能力仅优于山东;生产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不及其他河蟹苗种强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从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提高河蟹苗种生产能力;二、从专业人才、技术、信息普及方面提高技术推广能力;三、通过打造生态苗种品牌来加强上海蟹苗的品牌化程度;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五、政府启动“江海21号”良种推广项目补贴政策及成立河蟹种苗交易中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建立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上海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得出上海与其他6省的排名,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对于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详细分析了上海市河蟹苗种的竞争力情况,而且有助于了解其他省市的竞争力情况,对其它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任惠民[7](2018)在《黄河滩无公害河蟹池塘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文中指出河蟹,学名中华绒鳌蟹,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河蟹养殖投资回报率高,对提高盐碱滩涂和水域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运城市万荣县政府把利用黄河滩涂资源发展池塘河蟹养殖作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并通过生态养殖、科学饲养、创立品牌等措施,着力打造"圣
马天利[8](2016)在《长江水系三种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生产性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按其生活水域划分为几个地理群系:长江水域品系、辽河水系品系和瓯江水系品系。其中长江养殖方式中华绒螯蟹以产品规格大、肉质鲜美、膏脂丰满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华绒螯蟹中的优质种质资源。上世纪80年代末,中华绒螯蟹人工种源技术逐步成熟以来,因养殖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和规模,忽视了种源的保护,各水系品种相互混杂,一些区域发生了种源退化,严重影响了中华绒螯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课题在基础条件基本相似的养殖池塘中,养殖了三个不同品系(长江口人工繁育对照组、长江口野生G0、和长江口野生子一代G1)的扣蟹,并对成蟹阶段的养殖成活率、饵料系数、养殖性能等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蟹种规格相同的条件下,野生群体G0和G1雄体的生长速度显着快于对照组,最终养成后的平均规格显着大于对照组,生长速度的差异主要出现在8月份以后;(2)野生G0雌体的最终平均规格也大于对照组,雌体生长速度差异出现在7月份;(3)野生G0的成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饲料系数比野生G0高出20%以上,野生G0组总产量高于其它两组,比对照组高出24%左右。以上结果,长江口自然条件下产出的野生河蟹以及其子一代在养殖性能方面表现优异,并且可以通过遗传遴选培育、提纯复壮进行品种种质的进一步优化。
张修玉[9](2016)在《长江水系三种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营养成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长江水系产出的中华绒螯蟹品质上乘、味道鲜美,是水产品中的佳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品品质越来越被重视,中华绒螯蟹产业发展壮大到200亿以上的规模,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支柱性水产产业。本研究以三个不同河蟹(长江口野生河蟹G0、长江口野生河蟹选育子一代G1、人工苗对照组河蟹)上市时节商品蟹为实验样本,分析和比较了其肝胰脏、肌肉、性腺中粗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粗脂肪、水份、灰份等营养成分。研究结果显示,(1)三个品系雄蟹的性腺指数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野生G0显着低于其它两组雄体,但是肝胰腺指数和肌肉指数均无显着差异。三个品系雌蟹的各种指数均无显着差异;(2)三个品系商品蟹的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野生G0和G1绝大部分指标优于对照组;(3)野生蟹种及其子一代具有优异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这些优点可以通过遗传选育得到提升和改善。本研究为中华绒螯蟹生产性能和品质特征提供了基本数据,进而为中华绒螯蟹遗传基础和人工繁育提供了有益参考。
董建波,刘俊杰,杨士杰,薛卫生[10](2016)在《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的探讨》文中认为为了探索河蟹"一龄蟹种"养殖新技术,本研究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探索出一套稳产、高产、高效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池塘的基本概况池塘底质为泥沙质,单口池塘面积为12亩,长方形,长宽比为(23)∶1,池深0.70.9米。养殖池塘设提水泵站、进水渠道、进水滤网、排水围网、排水闸,及上、下排水管、防逃设施、防穴居
二、蟹种培育新技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蟹种培育新技术(一)(论文提纲范文)
(1)河蟹单性化养殖新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地点、池塘、水质条件 |
2. 大规格蟹种培育 |
3. 成蟹雌雄分养 |
二、试验结果 |
1. C组池蟹种培育(暂养池) |
2. 成蟹雌雄分养A组池(雌蟹池) |
3. 成蟹雌雄分养B组池(雄蟹池) |
4. 暂养池成蟹养殖(雌雄混养) |
三、讨论与分析 |
(2)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历史、现状与对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养殖的历史与现状 |
1.1 基本情况 |
1.2 发展历史 |
1.3 种养现状 |
2 主要种养模式效果分析 |
2.1 稻田养小龙虾模式 |
2.2 稻田育蟹种模式 |
2.3 稻田养殖其他水产品模式 |
3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 |
3.1 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
3.2 技术模式不断创新 |
3.3 标准化生产初步形成 |
3.4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产业规划滞后 |
4.2 技术支撑不足 |
4.3 组织化程度较低 |
5 发展对策措施 |
5.1 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
5.2 先试后推,示范带动 |
5.3 农渔协作,技术支撑 |
5.4 树创品牌,提升档次 |
5.5 三产融合,连动发展 |
(3)利用南美白对虾小棚培育扣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池塘条件 |
1.1 池塘改建与增氧设施 |
1.2 防逃设施 |
1.3 池底改良 |
2 水花生栽种 |
3 前期水质处理 |
4 苗种放养 |
5 日常管理 |
5.1 投喂管理 |
5.2 水质管理 |
5.3 水草管理 |
5.4 病害防治 |
5.5 注重补钙 |
5.6 勤巡塘,多增氧 |
5.7 及时清除二龄蟹 |
5.8 填好《池塘管理记录》 |
5.9 捕捞与销售 |
6 小结与体会 |
(4)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
2.1 米东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
2.2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历程 |
2.2.1 试点阶段:2008-2012年 |
2.2.2 发展阶段:2012-2016年 |
2.2.3 瓶颈阶段:2016 年至今 |
2.3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结构与环节 |
2.3.1 稻蟹共生模式结构 |
2.3.2 稻蟹共生模式环节 |
2.4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规模与分布 |
2.5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效益分析 |
2.5.1 经济效益分析 |
2.5.2 社会效益分析 |
2.5.3 生态效益分析 |
第三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
3.1.1 成蟹养殖水平低 |
3.1.2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
3.1.3 技术支持不够 |
3.2 推广层面存在的问题 |
3.2.1 蟹田米推广方面 |
3.2.2 成蟹推广方面 |
3.3 品牌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 |
3.3.1 品牌建设不完善 |
3.3.2 市场上假冒及粗制滥造现象严重 |
3.3.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
3.3.4 品牌经济效益不高 |
第四章 国内典型稻蟹共生模式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概述 |
4.1.1 辽宁盘锦稻蟹共生模式 |
4.1.2 上海崇明岛稻蟹共生模式 |
4.1.3 宁夏稻蟹共生模式 |
4.2 国内稻蟹共生模式经验借鉴及启示 |
4.2.1 经验借鉴 |
4.2.2 启示 |
第五章 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
5.1 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
5.1.1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
5.1.2 出台科技人才管理创新政策 |
5.1.3 构建技术服务培训机制 |
5.2 推广层面的对策建议 |
5.2.1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 |
5.2.2 建立信息网络推广体系 |
5.2.3 完善稻蟹作物营销管理体系 |
5.3 品牌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
5.3.1 努力创建米东区“稻田蟹”和“稻蟹米”品牌 |
5.3.2 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构建利益共同体 |
5.3.3 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之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研究综述 |
1.3.1 河蟹产业发展研究 |
1.3.2 蟹文化融合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 |
1.3.3 文献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技术路线和论文创新点 |
1.6.1 技术路线图 |
1.6.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蟹文化资源应用理论基础与价值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文化经济学 |
2.1.2 文化资源学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蟹文化的定义 |
2.2.2 蟹文化资源定义 |
2.3 河蟹产业发展轨迹与特点 |
2.3.1 天然捕捞期 |
2.3.2 人工增殖期 |
2.3.3 人工养殖期 |
2.3.4 生态养殖期 |
2.4 蟹文化资源类型与功能 |
2.4.1 蟹文化资源类型 |
2.4.2 蟹文化资源功能与价值 |
第三章 上海蟹文化与河蟹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上海蟹文化的社会认知情况 |
3.1.1 上海蟹文化认知情况总体评价 |
3.1.2 上海蟹文化基本知识认知情况评价 |
3.1.3 上海蟹文化其他知识认知情况评价 |
3.2 上海河蟹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空间分布差异化 |
3.2.2 养殖技术模式化 |
3.2.3 河蟹品牌多样化 |
3.2.4 扣蟹供应市场化 |
3.3 上海蟹文化与河蟹产业之间的问题 |
第四章 上海“河蟹+文化”产业模式的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上海食蟹历史悠久,蟹文化底蕴深厚 |
4.1.2 上海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河蟹养殖 |
4.2 劣势分析 |
4.2.1 蟹文化创新意识薄弱,缺乏特色河蟹深加工产品 |
4.2.2 地方品牌意识不强,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
4.3 机遇分析 |
4.3.1 政府重视与扶持,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的助力 |
4.3.2 市场发展广阔,食蟹品蟹氛围浓厚 |
4.4 威胁分析 |
4.4.1 地方品牌众多,市场竞争激烈 |
4.4.2 人才缺乏,蟹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
4.5 战略选择 |
4.5.1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
4.5.2 WO战略(转型升级战略) |
4.5.3 ST战略(多元化战略) |
4.5.4 WT战略(协同式战略) |
第五章 上海推进“河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
5.1 挖掘蟹文化资源,提炼上海地方品牌文化特色 |
5.2 合理配置蟹文化资源,延伸上海河蟹产业链 |
5.3 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河蟹产业地方品牌建设 |
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河蟹产品开发能力 |
5.5 加强营销和推广,提高上海地方品牌市场占有率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种源产业涵义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2.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路线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2.4 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种苗来源 |
3.1.2 生产规模与产量 |
3.1.3 养殖基地与生产布局 |
3.1.4 养殖成本效益 |
3.1.5 市场占有率 |
3.2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上海河蟹种源与国内相关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4.1 上海河蟹种源产业主要竞争对手现状 |
4.2 省际区域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市场占有率分析 |
4.2.2 资源禀赋系数分析 |
4.2.3 规模优势指数分析 |
第五章 上海市与国内相关区域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 |
5.2 评价结果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升上海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上海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评价AHP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 B:指标指数计算过程 |
致谢 |
(7)黄河滩无公害河蟹池塘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蟹池要求条件 |
(一) 基础条件 |
(二) 池塘标准 |
(三) 防逃设施 |
(四) 配套设施 |
二、蟹苗放养准备 |
(一) 蟹池清整消毒 |
(二) 水草种植 |
1. 水草品种 |
2. 种植时间 |
3. 种植方法 |
4. 水草搭配种植原则 |
(三) 移殖螺蛳 |
三、蟹种投放 |
(一) 蟹种的选择 |
(二) 投放时间 |
(三) 蟹种规格及投放密度 |
(四) 投放方法 |
四、饲养管理规范 |
(一) 饵料质量要求 |
(二) 饵料投喂原则 |
(三) 水质管理 |
(四) 水体增氧 |
(五) 鱼病防治 |
(六) 脱壳管理 |
(七) 日常管理 |
五、适时捕捞 |
(8)长江水系三种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生产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华绒螯蟹概况 |
1.1.1 栖居方式 |
1.1.2 食性 |
1.1.3 感觉和运动 |
1.1.4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特性 |
1.2 中华绒螯蟹生产和研究概况 |
1.2.1 养殖现状 |
1.2.2 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扣蟹样品来源 |
2.2 实验注意事项 |
2.2.1 蟹种放养 |
2.2.2 饲养管理 |
2.2.3 底增氧改善水环境 |
2.2.4 水草割茬 |
2.2.5 病害预防 |
2.2.6 日常及水质管理 |
2.3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
2.4 数据采集 |
2.4.1 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 |
2.4.2 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和出肉率(MI) |
2.4.3 存活率和饲料系数 |
2.5 平均规格和规格分级 |
2.6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体重变化情况 |
3.2 性腺指数、出肉率和肝胰腺指数 |
3.3 存活率、饲料系数和产量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研究展望 |
5.1 雄蟹种源的选育体系的建立 |
5.2 强强联合,建立规范,引导中华绒螯蟹育种市场,逐步建立长流域中华绒螯蟹国家级种源繁育场 |
5.3 在上海崇明地区建立崇明清水蟹扣蟹良种繁育场 |
5.4 充分发挥资源潜力,种养结合、养养结合,生态健康发展河蟹产业,融入生态崇明,服务上海国际大都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绩 |
(9)长江水系三种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营养成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华绒螯蟹概述 |
1.2 中华绒螯蟹的美食文化 |
1.3 河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4 中华绒螯蟹营养研究概况 |
1.5 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扣蟹来源 |
2.2 扣蟹的选择注意事项 |
2.3 实验注意事项 |
2.3.1 蟹种放养 |
2.3.2 饲养管理 |
2.4 实验设计和养殖管理 |
2.5 数据采集 |
2.5.1 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 |
2.5.2 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和出肉率 |
2.5.3 生化成分分析 |
2.5.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2.5.3.2 脂类和脂肪酸成分测定 |
2.5.3.3 氨基酸成分测定 |
2.6 数据处理 |
2.7 计算公式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和出肉率 |
3.2 不同实验组成蟹的常规生化成分 |
3.3 不同实验组成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 |
3.4 不同实验组成蟹的氨基酸组成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长江口野生种蟹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并且可以通过遗传选育提高养殖性能和品质 |
5.2 野生扣蟹养殖性能优于野生大眼幼体资源 |
5.3 雌蟹营养品质优于雄蟹 |
5.4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丰富、搭配合理,为一种健康食物 |
5.5 中华绒螯蟹氨基酸品质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完善 |
5.6 中华绒螯蟹氨基酸品质的优化 |
5.7 后续研究以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池塘的基本概况 |
2. 养殖模式 |
3. 养殖实验 |
4. 数据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1. 小规模实验 |
2. 推广示范 |
三、讨论 |
1. 生态健康养殖能有效提高“一龄蟹种”的产量 |
2. 生态健康养殖“一龄蟹种”的价格优于传统养殖模式 |
3. 生态健康养殖水质调控综合措施 |
四、蟹种培育新技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蟹单性化养殖新技术研究与示范[J]. 冯桃健,丁文岭,孙青,庞智,张伟. 科学养鱼, 2021(01)
- [2]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历史、现状与对策措施[J]. 杨钰,戴凌云,宋长太. 水产养殖, 2020(02)
- [3]利用南美白对虾小棚培育扣蟹新技术[J]. 蒋建斌,张楼. 水产养殖, 2020(01)
- [4]米东区“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 郭秋慧.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5]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之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D]. 崔婉娜.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上海市河蟹种源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张佳新.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7]黄河滩无公害河蟹池塘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J]. 任惠民. 中国水产, 2018(04)
- [8]长江水系三种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生产性能比较研究[D]. 马天利.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9]长江水系三种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成蟹营养成分比较研究[D]. 张修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的探讨[J]. 董建波,刘俊杰,杨士杰,薛卫生. 科学养鱼, 2016(10)
标签:生态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