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 130500
数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探索与积累,而又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为生活创新服务,所以说,生活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那么,教学中创造性地把数学生活化,让生活实践成为数学思维创新活动的“训练场”,有助于滋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进行实践创新的动机;而以这种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构想,将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与价值体现。
一、挖掘生活表象素材,培养学生识别、整理信息的觉察能力。
现在所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创设了大量的主题图,每一幅图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鲜活事例。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构,挖掘广泛而多样的信息化数学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这些丰富而新异的生活表象,引领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情境,助推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在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里捕捉数学信息并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切身的、清晰的、完整的数学生活化体验,享受在鉴赏生活信息中获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正确地识别信息、整理信息、认识生活的觉察能力。
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内容教学时,教师只提出轴对称的基本原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平面图形具有“对某一条直线(左右、上下)大小、形状、排列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图形,这就是有着某种对称关系的图形。同时,展示(大屏幕与图片交相出示蜻蜓、门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各具特色的图形,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实践操作、认知交流,探索在每个图形上是否可找到一条或几条对称“分割”的线(即对称轴,从中剔除非轴对称图形),利用学生对问题表象的感悟,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搜集、拼组、绘制,创作出更具审美性的对称图案,加深对“轴对称”特征与意义的理解,使师生在进行信息交流的互动中寻求到共鸣,提高“视界融合”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求知创新的志趣。
二、迫近生活实践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意识。
数学源头在生活,而创新立足在实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发挥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潜能,让教学活动步入生活情境,让生活实践助推课堂教学,拓展学生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对知识探究的想象空间,会为学生营造出在生活实践中探索问题我们触手可及、创新生活我们首当其冲的激情,打破那种死磕书本、禁锢灵感超越的教学模式。在立足于生活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学活动要变老师的独角戏为群言堂,建构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的交流模式,保障师生有独立、有合作等多元化互动交流平台的畅通,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寻求解疑释惑的兴趣。
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节的教学中,常规教学就是利用教具给学生进行直观演示、讲解、归纳,得出圆周率、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其教学活动是主导性占据课堂,遏制了主动性、积极性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学生思维活动对知识的捕捉与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教师把问题探索过程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亲身实践、获得真知。那么,教学活动不妨可以进行颠覆性的改变。其过程可为:让学生以选择自备的“圆”(如“硬币、盒盖儿、制作品”等等)为前提,教师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想办法精确地测算自备“圆”的直径与周长(测量三次左右)的关系,并记录下来;然后,展示实践结果,并观看多媒体制作的圆周率科学求证过程,再进行对比、验证、评价“每一个”探究的结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科学探索所需的严谨态度,也加强了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有位学者说过,为了创造,必须强化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见,强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孕育具有创造力的“种子”萌芽是不可或缺的营养。所以,数学教学要抓住内在的规律性,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化抽象数理为直观形象,诱发形象、表象、抽象循环认知过程的升级,推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创新思维跨越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地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激活探究问题的灵感;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一题多解、多变、多问”等开放式的题型纳入到思维训练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9000米长的公路,创新队独修要10周完成,梦想队独修要15周完成。两个队同时进行施工,需要几周才能完工?学生结合多媒体平台的演示进行初想便可以找到整数、分数两种解法,一经提示还可以找到用比和比例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其实,对于这道开放性题的资源利用尚未结束,当我们引导学生再度思考时,掩去此一“问”,会提出许多“问”,并予以交流、解答。这不仅摒弃了那种搞题海战术的单纯性,也强化了思维的可逆性、发散性训练与培养。
创新寓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要为培养创新人才积蓄能量,必须面向生活,从培养小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开始,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学的模式。
论文作者:李庆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轴对称论文; 图形论文; 创造性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