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洁生产与ISO 14000(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娜[1](2020)在《A公司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苗泽华,张圣泉,郑浩,杨喆[2](2015)在《制药企业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制药企业作为健康产业,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国作为药品原料生产大国,其立体污染对人体健康及区域环境的影响更是不容轻视。解决制药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是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视角,对制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生态规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推进制药企业清洁生产,必须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重视药品生态设计。不仅要重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还要在制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方面苦练内功。
顾晓扬,简磊,姜元臻,顾晓鸿,郭训文,李淑琼,高博[3](2014)在《推进清洁生产与ISO14000——实现可持续发展浅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讨论了有关清洁生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念,就如何将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进行了简单探索。
杨德志[4](2014)在《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华亭煤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产能从不足400多万吨增加到1700多万吨,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矿区虽然采取了法律手段及环境“评审”和治理措施,但仅靠这些方法,还不足以为一个矿区提供可持续的环境管理保证。本文基于结构化、系统化的方法,借鉴国际科学先进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原理,创新性构建具有华亭煤业特点的环境管理模式。从预防污染的思想出发,结合华亭煤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持续运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即华亭煤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概念、原理论述,华亭煤业环境管理现状分析,环境管理体系初始评审、体系文件编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环境体系运行、合规性评价、保持改进,煤炭资源合理化开采与节能减排措施,污染预防、治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评审与改进等,为华亭煤业环境管理建立了持续的自我完善机制。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为系统解决华亭煤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系统化的方法和预防污染的途径,为“两型”社会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对矿区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从事煤炭生产的单位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环境管理途径。
高娜[5](2014)在《XL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设定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当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贯彻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此标准已经超出环境保护的范畴而扩展到了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已成为各国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盲目的生产开发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对ISO14000体系的认识仅存于证书层面,缺乏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深刻认识,也就无法真正建立起符合公司实际并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本文在分析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选取造纸行业XL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公司的基本情况并指出其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方法指导下制定XL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方案,并分析了体系产生的预期效果。通过XL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为我国造纸行业及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促进我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王晓莉[6](2013)在《中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推行碳标签制度的背景下,我国尤其深处经济崛起和生态脆弱的对立矛盾中。因此,推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道路创新,这一“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无疑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的深刻选择,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和共同行动。工业企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主体,理应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我国推广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而食品工业作为全球第一大支柱性制造业和在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的基础性民生产业,面对国内的低碳生产转型压力和国际碳标签制度的未来要求,如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俨然成为衡量食品工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见,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史观、时代观,既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深入研究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历程,对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食品供应链中企业主体的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研究理论和生产实践,最终形成可为所有工业企业效仿的成功经验,为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服务,构成本文研究主要目的。本文的研究主要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层面展开。在理论层面,运用生产者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食品生命周期等理论与方法,在遵循经济学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地交叉与融合。而在实证层面,撷取我国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典型区域的多个样本企业,归纳我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普遍规律,并首次在国内运用与国际同步的PAS2050的计量原则,提出了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现实路径。同时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影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理论框架的科学性,为将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和政策框架进行模式化地推广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展低碳生产的意愿,并已经采用一些低碳生产行为。但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仍更偏好于末端治理,一定程度影响到食品工业企业向低碳生产方式的顺利转型;(2)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应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相协调。而低碳生产的推广初期,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应更多地依赖政府的作用;(3)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证实,企业管理者、企业规模、能源消耗、技术能力、市场需求、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和政府参与因素都是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而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则是企业能源消耗、技术能力、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和政府参与等因素,亦即推动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更应基于政府外部推动下,监督企业遵守环境管理标准,实现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结合;(4)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必须与低碳生产行为实现有序兼容。工业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应对其采用低碳生产行为有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则证实,食品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措施与低碳生产技术的结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监督企业认真执行相关的生产管理标准,有效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5)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更应注重能源消耗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对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实现低碳生产的最初阶段就是将能源消耗与低碳技术创新进行最佳组合,提高企业能源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生产过程中非能源的碳减排和引入低碳清洁能源以改善能源消耗结构等,最终实现企业碳循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第一,在国内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典型食品工业企业案例的跟踪调查,验证了该理论框架的可行性、有效性;第二,基于国际公认的PAS2050计量原则,首次动态计量了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碳排放,初步完善了现有食品生产环节中有关碳足迹计量的基础理论工作;第三,在两个具有我国工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生产典型性的省级区域首次进行大规模地实证调研,初步取得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的真实数据,本文研究的方法科学、结论可靠、意义重要,可为真正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对策探讨。低碳经济和碳标签制度的推广中食品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转型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未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研究重点是:首先,进一步结合实验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与现有结论深入展开比较分析;其次,应立足食品全生命周期视角,从食品供应链的一体化方向全面展开分析;最后,应更多注重企业案例的横向比较与动态跟踪,提倡立足于提供碳标签食品与低碳食品的目标,在实践层面上全方位地动态探寻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
金洪[7](2012)在《ISO14000系列标准对制造业企业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成本是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门槛。ISO14000系列标准专门针对企业发展的环境影响而设定。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有助于安徽省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企业可以借此突破国外绿色壁垒;另一方面,通过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的企业会具有环保、健康的无形资产。两者都将增加企业的销售业绩。此外,ISO14000系列标准还会显着增加制造业企业股东权益,为了贯彻落实ISO14000系列标准,企业应普及环保教育,加强物流管理,秉承绿色设计理念。
陈晨,陈东辉,陈亮[8](2011)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与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评价标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是国家环保部推行的两种示范园区,这两种示范园区的有效推行,在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示范园区申报和评价标准两个角度,首次对两种示范园区的异同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融入ISO14000的管理机制、环境因素等,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
杨再鹏[9](2010)在《持久地坚持不懈地推动、实施清洁生产》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我国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清洁生产意识、组织建设、清洁生产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展清洁生产企业的复查等方面,提出了持久地实施清洁生产的9条建议。
刘文辉[10](2009)在《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矛盾的加剧,面临日渐兴起的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壁垒、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绿色经营已经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绿色经营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使企业经营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绿色经营不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更不是一种促销手段,而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全面调整。绿色经营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绿色经营主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进行绿色经营的理论依据。基于此,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向消费者大量提供其所需的绿色产品,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的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本质是全面协同创新。绿色经营创新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经营创新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循环原则、节约生产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绿色经营创新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在了解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机制、压力机制、运行障碍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企业绿色经营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生产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具体表现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工艺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等技术的创新。清洁生产在我国大体经历了引进传播、政策(研究)推进、逐渐规范三个阶段。清洁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整体推进、审核工作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营销以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开拓绿色市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应执行的“3P+5C”的策略组合,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到企业决定生产;从市场营销的绿色目标,到绿色营销战略的确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绿色营销体系。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但我国的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企业绿色市场营销理念匮乏;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清洁生产的要求不匹配;现有营销策略组合不适应绿色营销;政府对绿色市场营销的支持措施不够。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规划、强化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创新绿色营销策略组合、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必然选择。适应绿色经营的要求,企业必须全面系统地解决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行以及企业间组织联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之适应企业绿色经营的需要。企业微观绿色管理在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绿色问题的态度、核心利益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企业管理存在诸多的不同,它要求企业全方位的“绿色化”。绿色企业文化是绿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包括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制度、企业融资的绿色约束制度等。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基础薄弱,存在一定的缺陷: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虚置;税收制度功能有限;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度差;宏观控制制度供给不足。与此相应,对上述制度进行创新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绿色经营的正确取向。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是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论文在阐述评析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能力指标、方法的前提下,以EoCM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评价了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针对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不足,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国际经验,环境政策主要有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协议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表明,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与绿色经营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论文分析了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二、清洁生产与ISO 14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洁生产与ISO 14000(论文提纲范文)
(2)制药企业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制药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
1.1 制药企业环境污染不容轻视 |
1.2 制药推进清洁生产加强ISO14000管理势在必行 |
1.3 制药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必须有法可依 |
2 环境管理标准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
2.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
2.2 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
3 制药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的措施 |
3.1 改进硬件与软件,推进制药清洁生产 |
3.2 以生态为导,加强制药企业产品生态设计 |
3.3 落实ISO14000管理体系,提高制药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
(3)推进清洁生产与ISO14000——实现可持续发展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洁生产 |
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
3 可持续发展 |
4 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
5 结论 |
(4)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案及路径 |
1.4.1 研究方法、路径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4 研究成果 |
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理论综述 |
2.1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
2.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有关理论 |
2.3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特点、作用及意义 |
2.4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构成要素、运行模式及理解要点 |
2.5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 |
3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现状 |
3.1 华亭煤业概况 |
3.2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现状 |
3.3 华亭煤业环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 华亭煤业环境问题解决模式分析 |
4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
4.1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建立 |
4.1.1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宣贯培训 |
4.1.2 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程序 |
4.1.3 初次环境评审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模型与控制 |
4.2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运行 |
4.2.1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 |
4.2.2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宣贯 |
4.2.3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 |
5 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 |
5.1 环境管理体系保持和改进的原则 |
5.2 煤炭资源合理化开采与节能减排措施 |
5.3 污染预防、治理和清洁生产管理 |
5.3.1 污染预防、治理 |
5.3.2 “三大体系”建设 |
5.3.3 清洁生产审核 |
5.4 环境管理体系保持运行的保障措施 |
5.4.1 保持运行的组织领导 |
5.4.2 保持运行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5.4.3 保持运行的经费保障 |
5.4.4 保持运行的制度保障 |
6 结果与展望 |
6.1 论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
6.2 存在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XL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 |
2.2 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
2.3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 |
2.4 ISO14000 系列标准的分类 |
2.5 ISO 环境体系在国内外的应用 |
2.5.1 ISO环境体系在国外的应用 |
2.5.2 ISO环境体系在我国的应用 |
2.6 企业环境因素的识别 |
2.7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的流程 |
2.7.1 准备阶段 |
2.7.2 初始环境评审 |
2.7.3 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及文件的编写 |
2.7.4 体系试运行 10 |
2.7.5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第三章 XL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XL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架构与员工构成 |
3.1.3 XL公司经营状况 |
3.2 公司所在造纸行业现状 |
3.3 XL 公司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制浆原料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 |
3.3.2 公司造纸产能低 |
3.3.3 清洁生产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 |
3.4 XL 公司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XL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准备工作 |
4.1.1 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 |
4.1.2 起草环境管理培训方案 |
4.2 初始环境评审 |
4.2.1 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情况 |
4.2.2 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
4.2.3 明确适用的法律和其他要求 |
4.2.4 环境管理现状评估 |
4.3 环境体系策划及内容要素的确定 |
4.3.1 确定公司的环境管理目标和数据指标 |
4.3.2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 |
4.3.3 调整组织结构与职责 |
4.3.4 开展环境管理培训 |
4.3.5 加强公司内部信息交流 |
4.3.6 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
4.3.7 加强环境文件的控制 |
4.3.8 加强各生产环节的运行控制 |
4.3.9 提高公司的应急反应能力 |
4.3.10 加强环境指标检测 |
4.4 体系试运行 |
4.4.1 预防措施反馈 |
4.4.2 记录环境体系运行情况 |
4.5 内审与管理评审 |
第五章 XL 公司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预期效果分析 |
5.1 环境效益 |
5.2 经济效益 |
5.3 社会效益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6)中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时代要求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视角与研究目标 |
1.3 研究不足与本文构思 |
1.4 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1.4.1 碳标签 |
1.4.2 ISO14000 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
1.4.3 清洁生产 |
1.4.4 低碳生产 |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碳排放与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 |
2.1 工业的碳排放 |
2.2 食品工业的发展与碳排放 |
2.2.1 食品工业的发展 |
2.2.2 食品工业的碳排放 |
2.3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生产转型 |
2.3.1 低碳经济概念及拓展 |
2.3.2 低碳生产转型的内涵特征 |
2.4 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国内压力 |
2.5 碳标签制度下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国际要求 |
2.5.1 各国碳标签制度现状 |
2.5.2 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出口贸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研究综述:构建分析框架的文献支撑 |
3.1.1 国外研究 |
3.1.2 国内研究 |
3.1.3 文献述评 |
3.2 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
3.2.1 经济学的生产者行为理论 |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3 计划行为理论的溯源 |
3.3 理论框架: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及行为的主要因素 |
3.3.1 企业管理者特征 |
3.3.2 企业类型和规模特征 |
3.3.3 企业技术能力和能源消耗特征 |
3.3.4 市场需求特征 |
3.3.5 政府参与和 ISO14000 环境管理特征 |
3.4 模型构建: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模型与企业低碳生产意愿 |
3.4.1 二元 Logistic 模型的评述 |
3.4.2 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构建 |
3.5 模型构建:Interval Censored 回归模型与企业低碳生产行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及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理论框架的验证 |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搜集 |
4.2 调研企业的描述性统计 |
4.2.1 企业管理者 |
4.2.2 企业类型 |
4.2.3 企业规模 |
4.2.4 企业技术能力 |
4.2.5 企业能源消耗 |
4.3 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4.3.1 低碳产品认证的意愿 |
4.3.2 加贴碳标签意愿 |
4.3.3 碳排放交易的意愿 |
4.4 样本企业有关低碳生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4.4.1 低碳生产行为的目标 |
4.4.2 低碳生产行为的预期 |
4.4.3 企业低碳生产管理部门 |
4.4.4 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 |
4.4.5 主要节能措施 |
4.5 样本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
4.6 低碳生产意愿与各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
4.6.1 企业管理者与低碳生产意愿 |
4.6.2 企业类型、规模与低碳生产意愿 |
4.6.3 企业技术能力与低碳生产意愿 |
4.6.4 政府参与、市场需求与低碳生产意愿 |
4.7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 |
4.7.1 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模型及变量设置 |
4.7.2 模型估计结果 |
4.7.3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与分析 |
4.8 影响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 |
4.8.1 低碳生产行为的衡量标准 |
4.8.2 Interval Censored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4.9 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5.1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2 研究对象与数据搜集 |
5.3 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 |
5.3.1 带罚函数的二元 Logistic 模型及变量设置 |
5.3.2 结果与讨论 |
5.4 影响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 |
5.5 低碳生产意愿与低碳生产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碳标签与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可行性:泸州老窖的案例 |
6.1 我国食品碳标签制度发展态势 |
6.2 我国白酒产品加贴碳标签的基础优势 |
6.2.1 白酒的产量 |
6.2.2 白酒的销售 |
6.3 泸州老窖加贴碳标签与低碳生产可行性 |
6.3.1 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态度 |
6.3.2 企业规模 |
6.3.3 企业能源消耗 |
6.3.4 企业技术能力 |
6.3.5 ISO14000 环境管理标准的执行 |
6.3.6 政府参与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碳标签与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的路径:泸州老窖的案例 |
7.1 泸州老窖白酒产品的碳标签设计原则与方案 |
7.1.1 碳标签的设计原则 |
7.1.2 碳标签的设计方案 |
7.2 企业生产碳排放的计量原则与方法 |
7.2.1 研究界定与系统流程图 |
7.2.2 生产碳排放的计量范围 |
7.2.3 锁定碳减排的关键点 |
7.3 2007—2009 年泸州老窖生产碳排放及碳减排关键点 |
7.3.1 范围Ⅰ直接碳排放量 |
7.3.2 范围Ⅱ间接碳排放量 |
7.3.3 生产碳排放强度和碳减排关键点 |
7.4 2010 年泸州老窖低碳生产行为与成效评估 |
7.4.1 企业低碳生产行为的战略规划 |
7.4.2 阶段Ⅱ中企业应采用的低碳生产行为 |
7.4.3 评估 2010 年泸州老窖低碳生产行为成效 |
7.4.4 2007—2010 年企业生产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研究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含义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工业企业/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Ⅱ:泸州老窖公司低碳生产意愿与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Ⅲ: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ISO14000系列标准对制造业企业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ISO14000系列标准的理论研究与实施情况 |
二、ISO14000系列标准的经济学影响 |
三、企业应对措施 |
第一, 要切实加强科普环保教育, 让企业员工树立环保观念。 |
第二, 对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过程应加强管理, 实现清洁生产。 |
第三, 产品设计上要秉承环保理念。 |
(8)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与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评价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两种示范园区创建条件的比较 |
1.1 创建条件的同一性 |
1.1.1 创建的自觉自愿性 |
1.1.2 循环经济和污染控制的目标 |
1.2 创建条件的差异性 |
2 两种示范园区创建标准的比较 |
2.1 评价要素的联系 |
2.2 评价要素的区别 |
2.2.1 近似指标的区别 |
2.2.2 其他指标的区别 |
3 结论和建议 |
(1) 体制的整合 |
(2) 环境要素的归一 |
(3) 管理方案与生态工程项目的统一 |
(4) 信息交流平台的兼顾 |
(10)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1 企业绿色经营概述 |
1.1 企业绿色经营内涵界定 |
1.2 企业绿色经营的内容 |
1.2.1 绿色生产 |
1.2.2 绿色营销 |
1.2.3 绿色管理 |
1.3 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1 国外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外部效应理论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理论分析 |
3.1 创新 |
3.1.1 创新概述 |
3.1.2 企业创新系统 |
3.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 |
3.2.1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一般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
3.2.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战略选择 |
3.2.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与阻力 |
3.2.4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运行机制 |
4 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清洁生产 |
4.1 清洁生产的内涵 |
4.1.1 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
4.1.2 清洁生产的内容与目标 |
4.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
4.1.4 清洁生产与其它生产模式的比较 |
4.2 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序 |
4.3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证分析 |
4.3.1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的进程 |
4.3.2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4.3.3 当前我国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4 我国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的对策 |
5 企业绿色经营的市场营销创新 |
5.1 市场营销理论的历史变迁 |
5.2 绿色市场营销的定义及其特点 |
5.3 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
5.3.1 绿色营销的一般策略—3P 组合 |
5.3.2 绿色营销的关系策略—5C 组合 |
5.4 我国企业绿色市场营销创新的实证分析 |
5.4.1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的过程及其效果 |
5.4.2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3 促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对策 |
6 企业绿色经营的组织管理创新 |
6.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及界面管理 |
6.1.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必要性 |
6.1.2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 |
6.1.3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界面管理 |
6.1.4 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绿色组织创新的对策 |
6.2 企业绿色管理 |
6.2.1 绿色管理的内涵 |
6.2.2 绿色管理的特征 |
6.2.3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
6.2.4 绿色管理的个案分析——以煤炭企业为例 |
6.3 绿色企业文化 |
6.3.1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
6.3.2 绿色企业文化的功能 |
6.3.3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
6.3.4 我国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
6.4 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创新 |
6.4.1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内涵 |
6.4.2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6.4.3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
7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能力分析与评价 |
7.1 分析与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与方法 |
7.1.1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 |
7.1.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方法 |
7.1.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评价—以 EoCM 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 |
7.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培育 |
7.2.1 评价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指标 |
7.2.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方法 |
7.2.3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现状 |
7.2.4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 |
7.2.5 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 |
8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环境政策及其完善对策 |
8.1 环境政策与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关系 |
8.1.1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府环境政策机理 |
8.1.2 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
8.1.3 环境政策的类型 |
8.1.4 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策效应 |
8.2 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
8.2.1 起步阶段(1979-1991) |
8.2.2 改进阶段(1992-2000) |
8.2.3 全新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
8.3 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对策 |
8.3.1 环境规制政策 |
8.3.2 环境经济政策 |
8.3.3 绿色公开政策 |
9 结语 |
9.1 结论 |
9.2 瞻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清洁生产与ISO 14000(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清洁生产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D]. 胡小娜. 天津大学, 2020
- [2]制药企业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探析[A]. 苗泽华,张圣泉,郑浩,杨喆. Proceedings of 2015 SS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Information(SSR-SSI 2015 V10), 2015
- [3]推进清洁生产与ISO14000——实现可持续发展浅论[J]. 顾晓扬,简磊,姜元臻,顾晓鸿,郭训文,李淑琼,高博. 广东化工, 2014(22)
- [4]华亭煤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研究[D]. 杨德志.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5]XL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6]中国食品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研究: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D]. 王晓莉. 江南大学, 2013(12)
- [7]ISO14000系列标准对制造业企业影响[J]. 金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8]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与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 陈晨,陈东辉,陈亮.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03)
- [9]持久地坚持不懈地推动、实施清洁生产[J]. 杨再鹏. 化工环保, 2010(04)
- [10]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 刘文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