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业结构的实证分析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深圳论文,启示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圳工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轻重工业的比重
轻重工业是一个比较陈旧和模糊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各个轻工业行业的产品往往既可以用作消费资料,也可以用作生产资料,因此,它很难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但是,由于目前的统计资料还不能表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情况,因此我们只能沿用轻重工业的比重来分析深圳产业结构的特点。
表1 深圳轻重工业产值构成
件份 轻工业比重 重工业比得 年份 轻工业比重 重工业比重
(%) (%)
(%) (%)
197988.5 11.5 1987 79.8 20.2
198087.5 12.9 1988 77.1 22.9
198194.3 5.7 1989 72.1 27.9
198288.7 11.3 1990 72.2 27.8
198380.9 19.1 1991 69.4 30.6
198480.0 20.0 1992 70.5 29.5
198582.1 17.9 1993 66.1 33.9
198681.2 17.8 1994 53.0 47.0
从表1可以看到,1979年,深圳轻工业比重为88.5%。 这与其说是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大,不如说是重工业的空白。当时的轻工业既不需要重工业提供复杂、大型的设备,也很少以重工业的产品为原料。轻工业与农业的关联程度远大于与重工业的关联程度。建市的头两年,内地和外商的投资带有试探的性质,故大多集中于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这就导致轻工业的比重一度达到94.3%。
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是以机械为前提的。这就为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同时,消费品工业还为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因此,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1981年以后轻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而重工业比重逐步上升。到1993年,轻重工业的比重已达到了2:1的水平。
这里需要再次说明的是,重工业不等于生产资料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增长并不等于生产资料产品占工业产品比重的同步增长。事实上,深圳市生产资料产值增长并非很快。表2是1993年排前五位的工业行业。
表2 1993年深圳市工业重大行业概况
行 业
企业 职工 工业总产 占全市场
数数 产值工业总产
主要产品
(个) (个) (亿元)比重(%)
电 子
338 127897 179.92
36.86电视机、收录机、 收
音机、微型计算机、
显像管、电子元器件
、通讯设备
服装及纤维 253 91468
83.09 8.02西服、衬衫、夹克衫
、布鞋等制造业
食品加工业 21
485728.65 5.88米、面制品、饲料
制药工业
26
585427.38 5.62中成药、化学药品
仪器仪表
104 26984
23.02 4.36石英钟、手表、照相
机、各类仪器、仪表
上述五个行业的比重已占60.74%, 而这五个行业所生产的主要产品都属于消费品。可见深圳的产业结构属典型的轻型结构。十几年来,深圳生产资料工业品比重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
出现这一情况,显然与“香港因素”有关。香港是生活资料产品为主的城市,而深圳的外资及由此带来的“三资”项目主要来自香港。这样,外资来源的单一性造成深圳生活资料工业的比重较高。
(二)重工业内部的结构
早期深圳的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很少,其内部结构的变化也就带有较多随机性和偶然性。这里我们仅以90年代重工业内部的结构来作一观察。(见表3)
表3 近年重工业内部结构单位:%
年份 采掘工业所占比重 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 加工业所占比重
19900.9
11.1 88.0
19911.5
20.8 77.7
19921.2
23.3 75.5
19930.9
22.6 76.6
19944.6
32.3 63.0
表中可以看到,深圳市工业内部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加工业和薄弱的采掘原材料工业并存的局面。近年来,由于电子元器件生产的发展,原材料工业的比重有所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从总体上来说,加工业在重工业内部仍占绝大多数,达75%以上。而且这个比重还似乎相当稳定。
一般地说,重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钢铁、石化等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发展机械、电子等综合性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业阶段。而深圳重工业内部结构的特点是跳跃了第一阶段而直接进入第二阶段。这是天时、地理、人和等各方面的条件所致。从天时来看,深圳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城市,能够借改革开放的机遇,依靠外部资金、技术、人才来发展技术难度较大的产业。从地理来看,深圳本身缺乏采掘业和原材料的资源。从人和来说,国际的和平环境能够保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为深圳产业结构的演进节约了时间,从而使深圳经济能在较高的起点上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有利也就有弊。首先,这样的产业结构会给深圳经济带来一种脆弱性。我们可以把深圳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称之为倒金字塔型,即从产业层次来看,庞大的轻工业建立在狭小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之上。许多企业为一、二个零配件还得到广州、武汉、上海等地加工、采购、劳民伤财。
表4 1993年深圳主要原材料生产消耗情况
原材料名称 生 产消 耗 备 注
钢材(吨)60599 665130
水泥(吨)31.40 144.45
铝材(吨)215.40152465
有色金属(吨) 41365
铜(吨)7970
平板玻璃(重量箱) 731449
深圳有中空玻璃6万平方
米
从表中可以看到,深圳钢材生产不到消耗量的十分之一,水泥生产不到消耗量的四分之一,铝材生产不到七分之一,倒金字塔结构从中略见一斑。
与上述重工业结构相适应的是, 深圳市企业结构为小型企业多。1993年镇以上大、中、小企业的比是1:2:57。企业小型化造成深圳市企业自身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的能力薄弱。
其次,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原材料被异地所控制的工业结构,要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困难的。在商品经济中,加工业的竞争要比原材料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如果没有垄断性的技术,加工业所能得到的效益只不过是一些“辛苦钱”而已。由于原材料价格控制在他人手中,加工业常常处于“宰你没商量”的被动地位,生产成本和生产之间的差额将是极其有限的。
(三)产业的要素密集度考察
考察产业要素密集度的比重,首先会遇到数据上的困难。即使有了数据,划分密集度的指标值也很难作客观上的确定。三个密集度的分类,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很难确切地说明,职工人均占有固定资产的净值应当多大才算资金密集型产业。工程技术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重多大才算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果精确计算出来的数据要被主观设定的数据来裁决其归类,那计算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这里姑且用约定俗成的办法,按照人们通常的认定,把产业划分成三类,考察其比重。(见表5)
表5 1993年深圳产业的要素密度分类及比重
产业分类行业名称工业总产值 分类合计的
比重(%) 比重(%)
食品加工业 7.22
食品制造业 0.97
材料制造业 1.85
劳
烟草加工业 0.65
动
纺织业 3.63
密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8.15
集
皮草、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1.93
型 木材加工业及竹材、藤、草制造业1.16
产 家具制造业0.64
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22
47.9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70
医药制造业 4.92
塑料制造业 2.84
金属制品业 3.6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01
非金属矿采选业 0.31
造纸及纸制品业 1.3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43
其他制造业 2.48
资金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17
密集
化学纤维制造业 0.99
型产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35
业 普遍机械制造业 0.327.70
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49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5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84
技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0.77
密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69
型产专用设备制造业 16.1844.38
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7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
4.00
机械业
这张表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两头大,中间小,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小,显示出深圳在要素密集度的产业转换中跳跃了资金密集型阶段而直接进入技术密集型阶段。这一结构显然是与深圳重工业比重低、原材料工业比重低、中部产品比重低的结构相一致的。因此,深圳的这一结构同样表现了工业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的特征。
实事求是地说,深圳的有些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名不符实的。例如,交通运输设备中的自行车,仪器仪表行业中的手表,虽然行业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却是劳动密集型的。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属于来料加工,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中的空调器。在这类产品中,关键技术是人家的,组装过程中的劳动才是深圳的。因此,深圳技术密集型产业患有“虚胖”症。所谓两头大,其实只是一头沉,产业的真正重心依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工业结构的网络状况
所谓产业结构,是由各行各业在生产活动中互相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整体。一般来说,加工业发达的地区,产业之间的网络就会更加紧密。因为任何一个成品厂不可能生产加工品中的每一个部件,需要由众多的子厂提供各种部件和辅件来进行组合。而这个联系越是广泛,每个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规模效应越明显,经济效益也越高。
然而,深圳是个例外。拥有庞大加工业的深圳,在产业结构中的网络处于稀疏的状态。如众所知,深圳的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两头在外”型,一类是内联企业为主体的“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型。所谓“两头在外”,就是原材料和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产品销售主要对外。所谓“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就是用内地的材料在深圳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工出口。这种经济活动都是在各自的链条中进行的,各链条之间很少有交叉。因此,深圳工业结构明显地表现出内循环不足的特征。深圳的企业就象是扎在一个麻袋里的土豆,虽然挨的很近,却并无配套依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大企业发挥不了龙头的牵动作用,小企业发挥不了帮衬作用,之间没有互补效应,产业结构的基本功效,即“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无法得以实现。
(五)出口商品的构成
1979年深圳出口商品主要由蔬菜、水果、砂石组成。经历短短的十年之后,深圳就已形成了电子、轻工、机械、纺织、服装、食品材料、化工、建材、医药等33个工业门类的出口产品800多种。1993 年深圳市出口值达5亿美元以上的类别有6种,分别为:
1、机器、电气设备、录放音机、电视机、设备零附件计24.54亿美元。
2、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计20.72亿美元。
3、光学、计量、医疗等精密仪器设备、钟表、 乐器及零附件计7.41亿美元。
4、鞋、帽、伞及零件,羽毛及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计7.31 亿美元。
5、皮革及制品,鞍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等计6.63亿美元。
6、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计6亿美元。
以上6类合计,占出口商品总值的53%。这一数据说明, 深圳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会逐渐增大。如果加上其他各种类别的加工产品,深圳出口商品制成品比重可达90%以上。从这个笼统的结论来看,深圳的出口商品结构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在贸易专家们看来,深圳的这种变化是以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目前世界贸易中制成品的比重为62%。 工业发达国家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美国是72.3%,原联邦德国是89%,日本是98%。深圳制成品的比重不仅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与此同时,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这种不匹配的现象使人不能不怀疑深圳的出口商品结构具有虚高度化的特征。
二、从实证分析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不要被工业结构的虚高度化所迷惑
深圳工业结构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次序,因而工业结构的变化超越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而形成了一种异常的比例关系。其表现是:从统计上所反映出来的产业结构状况与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实际发展阶段存在着差异;或者说,深圳工业结构在统计上所反映出来的发展程度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所达到的水平不相匹配,前者达到了先进国家的水平而后者仍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例如,由于缺乏基础产业,深圳市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在统计上达到了先进国家的水平,而实际上深圳既缺乏大型的综合性组装工业,又缺乏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再例如,深圳市高科技产品的比重是按产值计算的,结果在工业产值的统计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198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1993年为13.4%,1994 年又增长了3.8个百分点,为17.2%。仅从数据看, 深圳市高科技的发展是惊人的。但是,在产值的统计中,一些非高科技产品的原材料,在组装到高科技产品中去后,就可以重复计算为高科技产值;一些从境外进口的高科技部件,经济一般加工后增加值超过30%的,即可统计为深圳的高科技产值。因此,如果我们沉缅于统计的幻觉,就会过高估计工业实力,进而对今后工业的发展作过高的期望。
(二)要摆脱香港工业发展模式中的缺陷
无论是轻重工业的比重,重工业内部的比重,还是出口工业产品的组成,深圳的工业结构与香港的工业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而这一现象有利也有弊,从长远看,其中潜伏着后患。
香港是由贸易转口港进而发展制造业的,其工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两个为主”(以轻工为主,以加工装配为主)、“两头在外”(原材料的进口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结构是以小型企业为主。这一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是:反应灵敏、转产迅速。在取得市场信息到产品上市只要数月时间,具有以快取胜的特色。
但是,香港工业没有经过进口替代阶段(集中力量开发本地居民所需的轻工消费品生产以替代进口),未形成自己的结构网络,也没有经过重化工业阶段就进入了后工业阶段。工业基础不实,科技力量不足,企业眼光近视,后劲乏力。香港一些经济人士对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已流露出担忧的情绪。如果不是中国南部沿海的改革开放,香港缺乏后劲的弊病也许会暴露得更加明显。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支撑了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香港工业今天的缺陷可能成为深圳明天的缺陷。因此,深圳在吸取香港工业长处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资产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一个前有先导产业牵动,后有支柱产业推动,能够滚动式发展的产业结构。这样,深圳将建立一个以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深圳的产业结构选择要走自己的路,要根据已有的条件和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深圳要学习香港,建立反应灵敏、转产迅速、以小型企业为主,迎合国际市场需要,来钱快的企业群,以便加速资金积累进程。另一方面,我们要选择二、三个资金和技术密度较大的行业,作为技术的先行者,在产业结构中发挥牵动作用,打破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呆滞状态。这是深圳在“九五”期间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三)营造一个多技术层次的产业结构,使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上述两个观点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来谈的。把这两个侧面综合在一起就是要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上寻找一个既不冒进又不保守的方案。而建立多技术层次的产业结构,应该是这个方案的要点。
坚持这个要点将是深圳工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把现有的资源合理化分配到社会各产业之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并依此获得最大的回报。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指产业结构按有序的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并为其服务。因此,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以便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并不能注意选择结构高度化的目标,必须量力而行。可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但片面追求产业高度化,并非一定是产业结构的优化。
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资金的竞争。就这两种资源来说,深圳都是比较缺乏的。首先,从科研力量来说,深圳毕竟还只是一个商业城市,不是科技城,也不是学院城。与内地一些学院和研究机构林立的城市相比,深圳的科技队伍是相对薄弱的,尤其缺乏能够在技术上作出重大突破的带头人。其次,从资金来说,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巨额经费是大部分企业难以承担的。如众所知,深圳是在不给钱、不给物、不给项目的情况下搞起来的,大部分资金要靠自己滚雪球式积累、靠银行借贷来筹足,在这种情况下去发展风险大、投资大的高科技,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银行的巨额利息压得喘不过气来。
更言之,发展高新技术并不能包含科技进步的全部内容。用先进技术装备传统产业也是一种技术进步。深圳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竞争优势,用成本更低廉、质量更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这是扬长避短的正道、是创汇的优势所在,对提高深圳的经济效益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主张用“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口号来代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口号。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正确地反映“九五”期间深圳经济上台阶的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从现有的工业基础出发,深圳应发展多种技术层次结构的工业。其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运用现代技术革命成果,生产新兴工业产品的工业。这一部分技术层次的产业将发挥导航作用,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进化。即使这些产业暂时效益不高,也应予以扶持。因为这部分产业关系到特区的长期利益。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下一世纪尽早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不过其比例目前不宜超过20%;二是用先进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传统工业。这类工业的特点是,吸收国外研制的现有成功的先进技术,用较低的技术进步和成本来提高产业的档次。其比例可保持在50%以上。三是具有创汇意义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这部分产业虽然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没有直接的意义,但它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设备装备起来的传统工业提供必需的外汇,因而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九五”期间建立这样多技术层次的工业结构将使深圳市能以较少的资金去获得较大的效益,并使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为深圳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工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