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忧患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忧患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07)03-0005-05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人大”重庆组和解放军代表团讨论时,都讲到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也讲,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高层领导的忧患意识,给我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使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甚至包括我们的全体国民都有这种忧患意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开阔视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方位地来认识这个关系到把握历史主动权,趋利避害,实现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课题。
一、增强忧患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忧患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所当然地要强化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惊惶失措,而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前瞻思考和积极应对的精神状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对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性的不断深化认识,如实地要求人们树立起科学忧患意识。树立始终一贯的忧患意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全部历史进程的内在规律,指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进程从来不是四平八稳、一厢情愿地行进的,而是经常地与自然和社会的风险、困难和危机的出现和被克服相伴的。这是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每一步都是对旧状态平衡的冲击和突破,都是力图向着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推进的运动过程的本质相联系的。所以,风险、困难和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内在要素之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忧患意识就是要求自觉、主动、能动地去认识和把握这种客观存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选择和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机遇、不断应对挑战的伟大探索。这就必须从历史规律高度来充分认识当代世界和中国风险和危机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特殊性,提高应对的自觉性。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表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成就是巨大的,而这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是在不断克服内外的经济、政治、自然等风险的基础上取得的。开阔视野,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从回顾中国历史上忧患兴邦、逸豫衰败的经验教训中,从世界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可以进一步认识确立忧患意识之必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伟大民族,也是饱经忧患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既有着凯歌高奏的行进,也有着在艰难险阻中的不断抗争,无数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这个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先进分子无不有着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而以为民排忧解难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举凡兴旺发达时期,其执政当权者能够居安思危,多方位、多角度地警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并以清醒、奋争和进取的态度去解决;而我们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能凝聚奋起,更是因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动力奋起抗争,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振兴。他们既有着对安危相辅相成的辩证思考,留下了众多的唤起人们居安不忘危,防患于未然的格言,更创造了总结识别风险于端倪的心得和沉着应对的经验。在这方面诸如:“终日乾乾,与时皆行”,“一日之苟安,百年之大患”,“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感人肺腑的至理名言,更是为人们长期传颂。
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是空谈,而是在不断前进的进程中,“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1] 的精神。“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是以“承认困难”为前提的,正是以不断深化着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弊端的剖析,对旧模式的深深忧患,才有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和行动。为了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增强忧患意识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二、增强忧患意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2] 而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坚持把实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把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实施正确的战略策略。只是满足于成就和进步,没有必要和足够的忧患意识,既不远虑,又不认真对待近忧,必然难以持久。因此,有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来,忧患意识从来就在党的建设日程之中。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毕生致力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批判。他们以解放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既忧愤于因资本主义私利而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扭曲,更谆谆告诫人们要克服认识上的短视。恩格斯就谈到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而不是相反,他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而如果不是去“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那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构思未来社会时,从不幻想新社会一经建立就会与风险和危机无缘。正是从忧患意识出发,他们十分欣赏为防御风险而进行的探索。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由管理社会需要的“公仆”蜕变为高居社会之上的“主人”的危险,他们才对巴黎公社的试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掌政权的党,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执政党可以使之为人民造福。但是,按照唯物史观,按照社会主义矛盾理论,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仍然存在着风险和危机。用忧患意识武装执政党,可以使执政党有积极地应对风险和危机的思想准备,既能带领群众尽可能地未雨绸缪地发现和防范风险,更要团结带领群众克服难以完全避免的风险和危机,尤其要在没能认识和突发的风险和危机来到的时候,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科学高效处置。如果执政党在抵御风险、处理危机上表现得熟视无睹、软弱无力、麻木不仁甚至惊惶失措,就要付出经济停滞、社会动荡、失信于民的沉重代价,从根本上动摇其执政的经济、社会和道义基础。列宁从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就重视研究危害党的种种问题。列宁就尖锐地批评官僚主义是变党毁国的。他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4] 20世纪后期发生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原因多种多样,而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风险和危机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争而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世人共识的。其中,讲忧患,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团结的胜利的七大,毛泽东在《结论》中说:“一些同志希望我讲一些困难,又有些同志希望我讲一点光明。我看光明多得很……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他一讲困难,就讲了十七条,(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准备被他们占去几大块根据地,被他们消灭若干万军队,伪军欢迎蒋介石,爆发内战,出了斯科比,“不承认波兰”,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经济困难,敌人兵力集中华北,国民党实行暗杀阴谋,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其他意想不到的事)而讲胜利条件才讲了八条[5]。他不仅讲了那么多条困难,而且讲了我们可能解决的办法和有待去探索解决的办法,这就表现了一种自信心,一种责任感。讲忧患,不是怯懦,而是冷静地面对。
我们党的历史表明:忧患意识是站在社会潮流前头的先进的人们必备的高贵品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有着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更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提炼和升华。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同黄炎培谈话时,就曾分析过历史上朝代更替“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在革命胜利前夕,他提醒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 新中国成立之初,之所以把充满忧患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国歌,毛泽东同志点出了原委:这首歌教人们“居安思危”。
三、增强忧患意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更是不断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作出,离不开忧患意识。邓小平同志时刻抱有忧党忧国的崇高使命意识。正是深深地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7],正是思谋到“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所以,才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8]。他既在一些重大决策提出和实行的时候要求全党充分估计到困难和问题,要求提高前瞻性;又在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鼓舞党和人民去排除和克服困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保持忧患意识。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中,他都语重心长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
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2002年12月17日在与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他再次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性国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同忧患意识分不开的,是同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对新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所做出的全面思考,是为了解决进一步前进必须突出抓住的问题。正是在强烈的忧患意识的指导下,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工作的时候,总是一方面充分认识大好形势和已经取得的成就,更是具体而清醒地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四、针对新的实际,增强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演进的。其真谛在于对国家生存、发展和安全的深层次、战略性思考,即常说的“居安思危”。我们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增强忧患意识的。这既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也不同于计划经济年代,还不同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这就需要特别致力于这样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辩证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发展中大国。随着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已经大幅度降低。然而,迄今为止乃至可见的将来,我们还没有足够能力避免洪水、干旱、霜冻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任重道远,“地上悬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地震、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常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沙漠化更使四亿人口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可见,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仅始终存在,在当代中国尤其具有特殊性,必须冷静应对自然界的各种灾难和危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不发达的水平基础上向自然界索取,那种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要充分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合理使用问题的更为突出。不认真思考地应对,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二是冷静地分析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我们国内,改革开放近30年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我国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但GDP大幅增长,是否意味着可持续增长?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中还很靠后;转换成国际标准,我们的小康还只是人家的中等偏下水平;还有几千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我们并没有到了高枕无忧,可以靠享乐来打发日子的地步。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升级换代,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就拿现时人们常说的如何解决农民增加收入、实现众多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你能很顺利地及时解决么?许多长期解决不了的棘手的问题,能不忧虑吗?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只有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是全面地认识国际环境。十六大以来,我们既面对着由于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和经济全球化、世界性产业结构大调整、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而带来的极好机遇;也正处在国际社会主义低潮的态势下,面对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我们的压力。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支持有人拆台。如何化解不利于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你能高枕无忧吗?WTO、接轨、外资,是否意味着经济安全?“和平与发展”、“平等对话”,是否意味着从此“天下太平”吗?非也。当今世界,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忧患意识是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所必需的。在国际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等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在竞争中取胜。
四是深刻地把握执政党的责任和党的建设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关键在我们党。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对党自身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两大历史性课题:一个是如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另一个是如何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两个非解决不可又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严峻考验。在这一考验面前,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我们目前的基本状况也是健康的,是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的。但毋庸置疑,在我们党内,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间,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这是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最大威胁。世界上一些长时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时期执政后的风险和危险的可能性更大。
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世界的、正面的和反面的实践经验教训,应当深刻认识到: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我们既须完成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现代化的“补课”任务,又要在不同起点、彼此实力悬殊的综合国力竞争大考场上不断经受考验,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建成社会主义。在这个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风险、缴纳学费、付出代价。
五、突出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前瞻思维,讲究科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忧患意识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使我们始终面临各种风险和危机的考验。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提高抵御风险、处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忧患意识,需要在思想方法上作许多改进,特别是要突出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前瞻思维。
要想全局。开阔视野,登高望远,用战略思维,用世界眼光、历史眼光,去看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我们就会多一些忧患意识,而不会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更不会刻意去营造安乐窝了。而井蛙观天,眼光狭窄,就会自我欣赏。要有宽广视野,必须有同人民群众同欢乐、共患难的立场和感情。共产党员要急人民群众之急,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只在人民群众利益同自己的利益完全吻合的时候才想到人民大众的利益。
要思系统。社会发展是一个大系统、巨系统,要顾及到方方面面。经济发展不能不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谐不能不考虑“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等。这就不能单打一。面对方方面面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明显增强,既需要全局宏观的判断认识,又需要具体过细的思谋。树立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无论处于哪一层级、哪个部门,胸怀大局,既要想到比自己更高的层级、又要顾及相联系的方方面面,减少和避免片面性。等闲视之,掉以轻心,就不可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要常前瞻。我们的忧患意识是在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时代特征和国情、体现中国社会进步要求和中国人民实践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客观规律运动展开的一种前瞻意识。这就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实践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把危机和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提高执政党抵御风险能力的活动平台,是从全局上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掌握着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决策科学,可以造福于民;重大决策失误,足以祸国殃民。总结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重大危机,主观原因是上层决策严重脱离实际,伤害群众根本利益。从一些国家发生的解体和剧变的惨痛教训中,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成功经验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都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
应当指出的是,过去有过的一段“左”的思潮统治阶段里对忧患意识宣传上的误导,是使忧患意识淡漠和视谈忧患意识为畏途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个时候,把忧患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的对立面,作为妨碍党的领导的祸害来对待。似乎讲忧患意识就是否定社会主义优越性,讲忧患意识就不利于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应当澄清这种误导。科学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思维。忧患意识是一副清醒剂,使人们对客观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处于有备少患的状态;忧患意识更是一副防腐剂,使我们的党员干部与人民鱼水不离.血肉相连,患难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想人民群众的疾苦多了,为人们排忧解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多了、强了,可以有效地遏制为个人和小团体谋私利、搞腐败的“积极性”,而缺乏忧患意识往往是一些共和国的蛀虫、人民的罪人走上不归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忧患意识是一种强力防腐剂,警示人们安中思危、静中知变,努力掌握工作和发展的主动权。
清醒忧患,就能开拓进取,永远保持昂扬向上、一往无前的良好精神状态。“忧患”乃民族之幸,不爱国不会为国家忧患,不爱民不会为民众忧患。“忧患意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至尊至重。庄子“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孟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鲁迅血荐轩辕皆应成为国人特别是广大干部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