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试教育的办学目标,只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升学、考试是否必需而取舍。素质教育则不同,它着眼的是教育的长期效应,它以促进儿童的发展、素质的提高为办学目标。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均以是否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获得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取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就要从长期效应的办学目标出发,教学的一切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核心,并以此为目的,进行全程性的改革。
构建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制定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标,应体现以下特点:一是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二是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出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自作能力;三是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即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四是重视发展,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个性爱好和特长,有利于因材施教;五是操作性强,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特点,围绕认知、情意、技能等方面,应制定出具体明确的三级目标。一级目标为学段目标。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习兴趣,掌握两套识字工具(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部首、结构)和读通读懂课文(或浅显读物)的方法;完成阅读总量(人均)200万~250万字(其中课内24万)、写作总量15万字(其中课内3.4万);在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及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查字典、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及勤动笔等习惯。
二级目标为年级目标。以“自能阅读”和“自能作文”为训练重点,分年级形成序列。各年级“自能阅读”的训练目标,应提出自学要求,应学会的读书方法、应养成的学习习惯;“自能作文”的训练目标;应有明确的训练重点内容和培养学生认识能力、表达能力、评改能力、应用能力等作文能力的要求。
三级目标为单元目标。“自能读书”的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单元课文的“双基”教学目标,按记忆、理解、应用三类行为和相应的学习内容制定;二是一至五年级课外阅读的目标。“自能作文”的目标,分年级按单元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序列、包括训练重点,联系的课文(或片断)、读写结合点及训练内容。
拓宽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强调,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开放性”特点又强调,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活动都不应当局限在封闭固定的范围内,要面向社会,接触自然,与四化建设气息相通。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拓宽内容,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在不增加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增加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同时还能受到思想教育。
阅读课的两类内容:一是在课内用好小学语文教材(包括《自读课本》);二是在课外发挥学校图书馆(室)的作用,让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书刊。作文课的两类内容:一是教材中安排的说话、写话的命题作文训练;二是在课外,学生结合阅读和观察生活,自写读书笔记和观察日记。这两类内容不可偏废。第一类侧重学知识、懂方法;第二类侧重用方法,成习惯。两类内容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既然是一种策略,对教学的成败则起着重要的作用。陈旧的“三段教学模式”之所以必须改革,主要弊端在于: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教学原则是从教师施教的角度确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必须寻求一种以语文能力训练、语文整体素质训练为主体的课堂运行机制,应是语文课堂教学诸要素,包括环节、程序、方法、手段等以训练为主线的合理组合。现在全国各地不少教师正在探索运用的“学导式”或“导练式”,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从一切形式主义,繁琐哲学中解放出来,由讲读到导读再到导练,语文教学效率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
教学模式既然是一种策略,就要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结构的设计不管怎么变,都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学生的自学与思考,应构成课堂结构的重要因素;二是教师有效地启发、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三是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以此为要求,我们可以构想出比较理想的阅读课评价标准,即教学要求明确,训练重点突出;运用“学导式”或“导练式”教学模式,灵活设计课堂结构;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学、思考、朗读、质疑、讨论交流;精讲多练,每节课要有1/2到2/3的时间由学生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培养自学能力;教师有启发地、有层次地提问,善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加大听说读写训练量,注意读写结合,课堂上有一定的书面练习。
改革评价方法
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诊断、反馈功能和对教学双方的激励功能。语文教学如果还是以一张试卷来定优劣的话,必将阻碍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认为评价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科学编制测验,完善评价内容。分三个方面: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习惯的评价:包括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双基要点,爱护书本的习惯、良好的写字习惯、查字典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2.阅读能力及习惯的评价:包括综合性和单项基本能力考查两种。综合性考查主要看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按理解、记忆、速度、辨别四项指标评定成绩。单项基本能力的考查,包括查字典、默读和朗读等。阅读习惯的考查,包括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读书时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等。3.写作能力及习惯的评价:也包括综合性和单项基本能力考查两种。综合性考查看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按选材、立意、层次、语言、修改、篇幅、卷面等七项指标评定成绩。单项基本能力的考查包括听记、复述、看图说话、命题演讲、讲故事等。写作习惯的考查,包括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先想后说的习惯、自我修改的习惯。
二是改进考查形式,优化评价过程。可采取四个结合:1.平日考查与期终考查相结合。在重视期终考查的同时,平日对课堂提问、作业效果、单元学习效果等都要逐生分项考察,留有记录。2.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口试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听、说、言语交际的能力;笔试用来检查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的能力。3.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一方面,对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评价,除了学生自我评定、小组评定和教师评定外,还应不定期向家长了解情况,以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应定期向家长发去采用分项等级制的学生成绩报告单,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督促、指导。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结合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如故事会、演讲会、普通话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寓考试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人人参与,评先选优。
标签: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