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分析_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队伍论文,农村中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这些地区的教师大多“先天不足,发育不全”,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纵观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不”,即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和队伍不稳定等四个方面。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之一:总量不足

就数量问题而言,农村中小学教师总量明显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学历达标教师数量仍然不足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小学教师应具有中师学历或高中文化程度;初中教师应具有大专学历;高中教师要有本科学历。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状况已有较大的改观,但从根本上讲,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达标率距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3年我国农村仍有3%的小学教师、8%初中教师和25%高中教师学历未达标[1]。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经费紧缺、人员紧张等原因,在教师进修方面也比较困难。

2.编制过紧造成教师数量不足

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都有一定的规定,如湖南省规定,城市小学的师生比为1:21,农村小学则为1:23;城市初中的师生比为1:16,农村初中则为1:18;城市高中与农村高中的师生比几乎没有差别,分别为1:13和1:13.5[2]。对农村中小学歧视性的编制规定显然对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和山区农村小学是不利的。这是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村多,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单班和复式班的小学居多,一般是一村一校,从而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普遍不够用,不得不雇用代课教师。如湖南某县代课教师就有1000余名。

3.“老少边穷”地区教师来源严重不足

一种情况是贫困地区(如一些山区、牧区、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质量较差,能考取各类师范院校的学生少,毕业后回原籍工作的就更少。“外乡的不愿去,本乡的后继无人”,这势必造成恶性循环,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面临危机。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工资较低,加之还大量出现拖欠工资现象,农村教师流失也比较严重,这对原本吃紧的教师队伍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之二:质量不高

衡量中小学教师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其主要标准是看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效果。从理论上讲,中小学教师职务应是教师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对一个教师所做出的全面评价。因此,职务结构一般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教师队伍的真实水平。下面,我们以湖南省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情况。(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偏低,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所占比例,小学没有达到1%,初中没有超过3%,只有办在县镇的高中达到了16.54%。而且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乡村学校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所占比例只相当于县镇的1/2,差距极为明显。小学教师拥有中级职务(小学高级)和小教一级的占90%以上,初中、高中教师具备中级职务(中学一级)和中学二级职务的分别占其总数80%和70%以上。此外,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学历未达标教师,特别是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问题就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是不高的。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之三:结构不合理

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可以从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地域结构等多方面考察和分析。

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

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学科结构,主要是分析中学各类课程教学所拥有的教师情况。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条件限制,并非固定和专门从事某一课程的教学,因此很难划分其学科结构,但我们可以通过目前实际承担的课程来比较和分析,发现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十分严重。现在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以致出现许多欠发达地区英语有课无人教或者在小学阶段无法开设英语课,计算机教学有设备无人能操作,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和浪费的现象。如湖南省常德市共有小学1407所,而英语教师只有743名,这就意味着每个英语教师平均要教2所小学的英语课;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少得可怜,只有335名,每个教师要教4.2所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这些学科的教师“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小学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堪忧。绝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少英语教师发音错误,有的甚至连英文字母都读不准,加上教学设备简陋,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以讹传讹。信息技术课也同样缺乏专业教师,基本上处于有课无教师上的境况。

相比之下,中学的情况稍好一些。根据有关专家测算的各学科教师应占教师总数的百分比,用这个百分比与目前各学科教师实际占教师总数的百分比相对照,我们可以对农村初、高中教师学科结构状况作出如下判断:初中语文、数学和外语所配备的教师数量基本适当,但高中语文、数学稍低;音乐、美术和体育仍属于师资薄弱学科,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以专科学历居多。

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

所谓学段结构,是指教师在各个学段分布状况。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当前,农村地区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有的地区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再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如湖南省邵阳县2002~2004年从小学拔高到初中任教的教师共有175名,从初中拔高到高中任教的共有75名。而新邵县拔高的情况就更为普遍,2002~ 2004年三年内,从小学拔高到初中任教的教师共有218名,从初中拔高到高中任教的共有194名。其他各地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

3.地域结构:县镇富余,乡村不足

农村中小学教师地域结构失衡。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镇学校教师趋于饱和,乡村学校教师明显不足。这既有待遇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如县镇学校的生师比低于乡村学校)。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镇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村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这与教师的工作条件有很大关系。在欠发达的乡村,还大量存在一人一校、一人一班的现象,必须要有全能综合型的教师才能胜任。而县镇的学校规模较大、教师和学生人数较多,有利于教师分专业进行专业化发展。如我们调查到的湖南省最大的希望小学在校学生达 3000余人,这类学校就希望得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教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村流向县镇的多,回流的极少。如新邵县2002~2004年从乡村流向县镇的教师共有194人,而回流的只有2人;邵阳县2002~2004年从乡村流向县镇的教师共有45人,而回流的只有4人。第四,从城乡结构上来看,存在县城、建制镇学校教师有余,非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和乡村学校教师相对不足的问题。这除了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下乡的原因外,还有乡间学校教师想方设法要求调动工作,进城(或大镇)任教的普遍心态驱动。特别是许多青年农村教师,这种意愿尤为强烈,所以很难真正安心留在乡间任教。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之四:队伍不稳定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显性流动,具体又可以分为外流型和内流型。外流型即由教育系统流向非教育系统。内流型即由教学一线流向教育系统内部的其他岗位和地区,如由教师变为教育行政机关干部;由山区或不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由乡镇流向城市(趋城型);由离家较远的学校流向靠近家乡的学校(趋家型)等。

二是“隐性流动”。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影响实际上是很严重的,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很快转化为显性流动。现在,人们一般重视显性流动问题,而忽视对隐性流动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引导。事实上,显性流动是可见的、有限的,而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动则是相当普遍的,难以估计的,是看不见的。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危机正在于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它关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农村教育的生死存亡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总之,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努力,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如何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到边远地区工作,还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标签:;  

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分析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