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 新疆哈密 839001)
【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300例,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进行治疗,实验组再联合布地奈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鼻塞和流涕的评分都要比治疗前低,其中实验组要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意义。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在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布地奈德;克拉霉素;临床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094-01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所受疾病的影响是很大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症状就是出现嗅觉障碍,临床治疗还是多以内科为主,像是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或是减充血剂等[1]。这今年有医学研究表示,慢性鼻-鼻窦炎性的病变发生和发展以及预后的整个过程中,都跟嗜酸粒细胞有关[2]。本次分析了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具体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300例,分成两组,包括男性136例,女性164例,平均年龄是在38.52±4.28岁之间,平均病程是5.01±0.57个月,所有被选入的患者都符合慢性鼻-鼻窦炎的判定标准,并有经过扫描确诊,同时排除肾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等资料上对比无差异,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每天口服两次两片0.125g的克拉霉素,实验组患者在保持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每次使用布地奈德时,都对每个鼻孔喷两下即可。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是四个月。在治疗期间要及时跟踪患者的肝功能表现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必须立刻进行处理,情况严重时要停止继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都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数是在0~10之间,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主观疗效越好,同时使用美国康涅狄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的嗅觉功能测试患者的嗅觉功能,对比两组以上的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只有当P<0.05时才认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评分都有变低,而实验组明显要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意义,具体见表。
3.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因为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堵塞鼻腔,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伴随着嗅觉丧失的临床症状,此外发病因素还有真菌感染的缘故[3]。有研究表示,炎性因子会增进嗜酸粒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但是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腔是处在堵塞状态下的,所以炎性因子就很难被排除出去,这就会让患者变得久病不愈。医学上认为患者的嗅觉和鼻粘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要想提高嗅觉,就必须改善患者鼻粘膜的炎症[4]。而控制鼻粘膜的炎症反应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表现最好,但是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本次使用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上发现,患者的鼻塞和流涕等症状的评分要有显著降低,而且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意义。从对照组来看,克拉霉素也能够改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局部改善患者鼻粘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但是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的话,就不光是可以提高局部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渗入到患者的血液中去,所以治疗作用要更明显一些。
综上,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的治疗方案在用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身上时,临床疗效要比单纯使用克拉霉素治疗好,就如本次分析所示,是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主观疗效评分的。但是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所以对于此类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和预后过程都跟嗜酸粒细胞有一定关联,所以临床上可以考虑通过诊断嗜酸粒细胞来预测疾病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弦,赵大劲,齐保健.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1):70-73.
[2]杨冬平,杨军华,谢清兰.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0):1355-1356.
[3]杨红丽,冯蓉,安丽,等.布地奈德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疗效观察以及对黏膜组织重塑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7,24(2):99-102.
[4]李霞.小剂量克拉霉素联合鼻内局部给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7):55-56.
论文作者:奴尔曼·艾则孜,张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鼻窦炎论文; 患者论文; 霉素论文; 疗效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治疗慢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