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矿产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D98(271);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2)04-0043-05
一、对矿产资源的再认识
四川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种区域上的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商品优势,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不少的看法。但如何使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既能成为致富的手段,又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真知见灼却较少见。近几年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外资,不惜无偿或低廉出让,使矿产资源的开发步入了一种误区。
1.对矿产资源认识的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天然的山、石、水、林的理解,认为有其利用价值、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忽视了资源的交换价值,于是产生了资源无价论的观点。可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片面理解是资源无价论认识产生的缘由之一。
矿产资源是属于未经人们劳动加工的一种地表下的自然资源,它是否具有交换价值,一直困惑着人们的认识并影响着人们实践中的行为。许多年来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固定观念:劳动价值等于交换价值,商品价格以劳动价值为核心上下波动。因此,不经劳动的物品,也就不具有价值和交换价值。正是由于这种固定的观念,矿产等自然资源是属未经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当然不具有价值与交换价值。正是由于人们认识上,并在实践中只强调人的劳动价值,忽视自然资源的交换价值,导致自然资源在认识上被看着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在实践中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和低价策略,造成自然资源无偿使用,使其无法得到补偿与更新,破坏了自然资源有序的利用和持续发展。
其实,不具有劳动价值的物品,也会具有交换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曾谈及到土地、股票等物品,虽然它们不是劳动的产物,但同样具有价格,即物品的交换属性。这些物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物质的稀缺性,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马克思这一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交换价值奠定了基础,也为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人们为恢复自然资源的再生环境,需通过一系列劳动来达到目的,这些劳动的凝结便形成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价值。因此,无论哪种自然资源,只要有市场需求,它就具有交换价值,这是无可非议的。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可被利用来为人类提供福利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联合国出版的文献对其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资源从提供给人们的利益来看,不仅具有效用价值,同时从市场经济方面来看也具有交换价值。
2.在实践中对吸引外资的误导
由于资源无价论的影响,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开发上,引进外资方面也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与作法。第一,由于长期受资源无价论认识的影响,把资源仅仅只是看作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没有把资源作为能给社会和人们带来收益的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来看待,自然也就不会把资源与资产并提而论,更不会产生资源等同资产的认识。第二,居住在当地的人们由于对地表上资源的利用可谓受益非浅,而对地表下的资源,则由于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未能使之开发并产生较大的收益,那些荒山、原野、沙丘常常被看作是不毛之地,因此低价出售或出租,只要有一点收益就可达到满足。第三,在一些地区看来,“只要有投资者前来投资,就必然会建立厂房、增添设备、招收人工、增加税收,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殊不知,乱挖滥采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多么大的破坏与危害。第四,当地急功近利的驱动。有的地区把引进外资的多少,作为考核政绩高低的标准之一,为了取得较大的政绩,只要是外来投资,不分有无开发资源的能力,有无对当地环境的危害,一律吸纳。有的地区还把引进外资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谁引来外资可按引进资金百分比例提成,归个人所得。于是各部门纷纷引进,造成许多不具有开发能力的自然人和企业加入矿产开发行业,其结果造成乱开滥采,开发与补偿不能协调,导致资源开发中的掠夺性生产与经营,使其矿产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正常进行。
利用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共同开发,互惠互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最终目的。因此,坚持共同开发,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吸引外资,利用外资的前提条件。目前许多地区都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外资一来,就可发财”。所以,把吸引外资看作是脱贫致富的惟一源泉,在吸引外资过程中,不是在服务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而是在“优惠”上作文章。到头来许多“优惠”却又不能兑现,造成外商大有上当受骗之感,从而引发越是政策优惠,外资越不敢投资的局面。
民族地区在资源开发上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态度。最先是采取闭关锁国的态度,拒一切外资于门外,好让“肥水流入自家田”。当这种封闭式的自身开发,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使其许多矿产资源的开发屡开屡败,企业也不得不下马、关门或倒闭。最后发现东南沿海地区采取引进外资强劲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条可尽快致富的道路时,便产生了180 度的反向急转弯,敞开门户,引进外资。在前一阶段,有的地区为了吸引投资者,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种“优惠”政策实在优惠到了头,敞开门户,引进外资的“优惠”结果变成了把资源无偿地提供给投资者,这等于把资源拱手相送,极大的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当地的经济利益,也违背了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造成资源资产流失。这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和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上述两种极端的认识都是不科学的,这不仅会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带来极大的危害,还会给后人留下不可弥补的损失与遗憾。
3.正确认识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有价的,矿产资源是宝贵的。发达国家深知资源的有价性和宝贵性。正当我们大量出口矿产资源原始产品时,精明的日本人则大肆购买,并将其放于海下储存起来,以待大陆架矿产资源开发耗竭时再利用和涨价。西半球的另一超级大国,自己国家的石油资源不算贫乏,但选择的则是宁愿花钱购买中东石油,而不开发自己国土的石油资源,以为其后人留下最后仅有的一点宝贵资源。
承认资源具有价格,是现实的抉择。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土地、矿山等资源无偿地提供给投资者使用,必须以一定的价格出租给外国或本国投资者。从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来看,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已经由普通的资源向资产过度。矿产资源属于非再生资源,开发一点,就会少一点,最终开发耗竭完毕,从地球上绝迹。正是从这方面来讲,有的专家认为,资源已经变成产业,属于零次产业。[1]
资产是国家或个人拥有的能带来收益的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矿产资源它同资产一样,也属一种资产并且是一种稀有资产。一般来讲矿产资源的现存数量与其交换价值成反比关系。即矿产资源的储存数量越少,其反映的资产价值就越大。这种自然资源形成国家或地区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只有当资源纳入资产的管理范围,矿产资源的开发才能真正地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将资源作为资产,并不是名词游戏,将资源作为资产来对待,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
首先,资源资产化,能加强资源的有效管理,并为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将资源视为资产,在管理与核算上就能将其纳入资产的领域,在开发过程中施以严格管理,这是资源资产化的出发点,也是其根本归宿点。其次,为矿产资源的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将矿产资源视为资产,可以同其他资产一样纳入国家经济帐户。再次,矿产资源作为资产看待,有利于用经济手段来调节与配置,有利于加强其科学管理及其合理开发与利用。最后,把矿产资源资产化,使人们充分认识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有助于当地搞好战略决策。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是一种财富,对之乱开乱采,意味着财富的耗减与折损,这对于增强对矿产资源的危机感有着重要意义。[2]因而, 促进民族地区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经济的效力。
二、开发战略的选择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曾走过一条低成本的道路。特别是在吸引外资中,尽量采取低价划拨或出租土地与矿产资源,大量减免税收,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缺乏指导和监督等,来吸引外资。这种低成本开发必然带来一些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弊端。
1.低成本开发带来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引进外资,的确走过低成本的政策优惠道路。这主要是从降低外资投资成本来加以考虑的。那时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还未开放市场,因此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对外资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随着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开放,相继也出现了不同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使投资者的国民待遇都相同,优惠政策不再成其为一种优势,这时游戏的规则也发生了改变,再采用低价格策略来吸引外资,就行不通了。这就如同举重或台拳道比赛一样,起初在没有重量级划分时,体重超大的运动员具有一定的获胜优势,但在实行重量范围内同级比赛后,运动员的体重优势也就随之消失。同理,在周边国家或地区都采用低成本策略时,靠低成本优惠政策的优势也会减弱和消失。
民族地区采用低成本开发策略带来的弊端主要反映在,外资的进入由于投资成本低廉,对资源的稀缺性、宝贵性自然认识不足,开发中随意性增大,不顾当地生态环境与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的乱开滥采情况时有发生,给当地矿产资源造成严重破坏与浪费。
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低成本开发,带来的另一弊端是当地不惜一切手段争取优惠政策,然后相互竞争、相互压价。为了吸引外资,你出让资源的价格优惠,我更加优惠。这势必造成以牺牲本地区的利益,来迎合外资的不平等利益的进入,这便打破了互惠互利的原则。同时,低成本开发策略不利于当地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发挥。采用低成本开发主要依靠中央优惠政策的扶持,由此使当地企业和政府将主要精力放于如何争取更优惠政策方面,而对于企业怎样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达到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益却置若罔闻;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宏观管理、资源配置创新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当地整体效益等方面也是淡然处之,置之不顾。一旦遇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不是积极应战,而是要求减免税收,争取财政补贴等;当地政府也只好向上级索取更优惠政策,整个地区经济联动和人员意识,显得全无竞争能力与竞争斗志。这种依赖优惠政策,采用低成本开发策略势必造成企业依赖当地政府,当地政府依赖中央优惠政策的格局。这也是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长期经济效益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要维持民族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有依赖低成本开发矿产资源的错误观念。
2.开发战略的转折点:从低成本战略转向优势产业战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源出口型经济,越出越穷,越出越落后。这是因为资源以原始产品出售,其价值最低。同时,劳动者长期处于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之中,不利于智能的发展,而劳动者智能素质长期不能得以提高,就无法从事加工工业的生产,更不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的生产。原始产品出口量越大,低素质劳动者就越多,劳动者素质越低,产业结构越单一……如此恶性循环,自然,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新兴加工产业也无法创建。这也是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长期处于低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打破这种完全依赖原料出口型的低价值、低效益经济格局,就只有转变原有开发战略,转向优势产业战略。因此,民族地区放弃矿产资源原始产品开发,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的转移,从低成本战略转向优势产业战略,努力提高矿产资源产品附加价值,减少代价支出,是民族地区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
矿产资源的开发要从低成本战略转向优势产业战略,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仅存的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使矿产品价值上升。民族地区矿产资源要在市场经济中崛起,并使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使依赖优惠政策进行经营转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矿产资源从资源优势转向产品优势,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得以实现。第二,矿产资源开发要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开发的规划性、科学性,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使开发走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企业效益并重的发展道路。第三,矿产资源开发要突破原有的初级产品的输出,贯彻初级产品生产向最终产成品转变与拓展的战略,充分利用高科技力量对传统矿产业进行改造,实行综合利用与开发,提高矿产资源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尽可能降低耗费,杜绝资源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四,强化人才资源在开发中的重大作用,广纳天下贤士,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职工队伍。同时增强当地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智能、技能素质,造就大批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劳动者,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劳动生产率。第五,充分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天然禀赋优势创造优势产业,让资源势能差的优势得以进一步扩大,形成独有的、独特的支柱产业。同时充分利用民族自决权利,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使开发企业取得竞争上的优势。
3.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习惯于“多头并进,全面开花”。这种局面不仅不利于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产品塑造名牌效应,同时也不利于资金的集中使用,反而造成资金、人才、技术分散使用,致使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长期处于重开发、轻管理、投资效益普遍低下的局面。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应在于多,而应在于精。要使矿产资源产品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其价值得以提升,首先就要放弃“拉战线,铺摊子”的战略思想,改变“多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开发局面,集中民族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矿产资源开发实行重点规划、重点开发、重点突破、打造精品的战略思想。为此,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产应坚决贯彻收缩战线,突出重点与优势,实施有效战略,并与其他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这样才能赢得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矿产资源的开发,通过集中资金、人才,实施矿产品开发的重点技术难关的突破,是打造精品的前提条件,而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是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实现优势产业战略的转变,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是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拓展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目前,民族地区的一些同志还自慰于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之中,但民族地区应充分地认识到,我国加入WTO之后关税壁垒会逐步消失,市场的全球化、产品的国际化会导致民族地区一些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将明显下降。各地若不高度重视,其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在为期不远的日子里将从根本上消失。矿产资源丰富是民族地区的优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更不能将其视为产业优势。要使矿产资源从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资源优势转向产品优势,民族地区需要放弃幻想,卸下包袱,注重实效,以高起点、高技术、高水平,打造区域经济的特色,塑造精品。为此,加快推动矿产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立足精品矿产资源的重点开发,并使之开发一个,成熟一个,赢利一个,这样才能使矿产资源尽快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矿产资源开发保障制度
优势产业战略的建立不仅仅依靠企业的努力,而且还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支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宏观引导、服务、协调职能,是民族地区实现优势产业的制度保障。
1.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要实现从低成本战略转向优势产业战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首先,当地政府应改变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当地政府应当充分明白,资金引进严格地讲是属于企业行为,政府不能把企业资金的引进作为自身的目标。相反,应从单一的引进资金,发展到引进科技、人才、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工作应是建设与培育好市场经济环境,搞好基础建设的同时,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建立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当地政府只有踏踏实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上述方面,才能为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从低成本战略向优势产业战略转化,创造好宏观环境。
2.实行市场导向,科学规划,科学开发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绝大多数都是政府行为,从而造成许多“大而全、小而全”的工程与项目。只有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体系,形成经济上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运行规则,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地政府应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和市场需求确立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的优势产业战略。在选择优势产业战略中应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一是优势产业战略与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关程度,即能否与当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实现整体化,能否推进推进当地矿产资源开发的兴起与发展,能否带动大批企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牵动整个地区经济上新的台阶。二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优势产业战略,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是否更大,能否具有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性质,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经济增长能量,更能加大科技潜能的贡献能力。只有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确立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对其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科学论证,才能使矿产资源的开发真正迈向优势产业战略。
为此,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通过市场导向,进行科学证明,使项目的立项、开发建设与营运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开发、科学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开发的负面影响以及开发中腐败的滋生。
3.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打造精品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实现当地矿产资源向优势产业迈进,积极引导企业打造精品,政府机构应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明确投资主体的分工,政府要改变过去一切靠政府投资的做法,投资范围主要倾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础产业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方面,以努力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与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产业的方向发展。矿产资源中竞争性项目让企业根据市场信号作出投资决策,以加快矿产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变和矿产资源产品精品化进程,促使矿产资源开发者提高投资效率,使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企业投资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政府投资运行机制取长补短,各尽所长。
第二,建立法人投资风险责任,实行投资经济法人化,并各自承担风险责任,打破原来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的不管生产、管生产的不管建设、投资效益无人负责的局面,把投资项目和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对投资项目策划、资金筹措、建设管理、直接生产经营、归还贷款本息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
第三,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的宏观投资调节体系。针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投资领域中资金使用分散、项目盲目发展、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雷同等,政府机构应建立以财政为主的投资方向调节机制,以金融为主的投资基金调节机制,以投资结构和综合协调为主的投资计划体制。对符合矿产资源开发优势产业战略的企业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并协调各部门给予支持与扶持;对不宜建设的项目提出劝告,或通报银行,提高利率或税率来加以限制,实行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主体作出打造精品与发展优势产业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