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短处、突破方向与政策着力点——基于中、美、日、德四国投入产出数据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着力点论文,短处论文,中国论文,四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2-0016-07
修回日期:2008-01-16
一、引言
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层次,不仅是增加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服务业总体上处于发展相对不足、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的状态,因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对此,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还缺乏利用国内外多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将结构、趋势和国际比较分析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更不用说具体指出中国服务业的短处何在、未来发展的突破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了。
鉴于此,本文选择美国、日本、德国这三个对中国具有参考意义的经济强国,利用多年投入产出数据,与中国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一方面揭示中国与它们存在的差距,找出中国服务业的短处之所在,另一方面则为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升级探寻突破方向。
为此,本文第二节从投入产出表的横向上,比较分析服务使用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第三节从纵向上,比较分析各产业的服务投入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这两节意在揭示中国服务业的短处之所在。第四节结合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状况等因素,分析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升级应该选择的突破方向;第五节从分析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不足的原因着手,提出加快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升级的政策着力点;最后是结语。
二、服务使用结构:变化趋势与中外比较
服务使用结构是指服务业总产出当中用于满足各产业中间需求和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等最终需求的各种比例关系。通过使用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弄清楚中国服务业发展需要面对的主要需求对象,把握服务业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努力和突破的方向。
图1-图4是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这四个经济大国多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计算而绘制成的服务使用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图。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服务使用结构及其变化趋势与美国、日本和德国有一些明显不同的地方:
图1美国服务使用结构与变动趋势
图2 日本服务使用结构与变动趋势
1.在服务业总产出当中,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部分所占比例及其变化趋势明显不同 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最终使用部分比中间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高,而且美国和德国的最终使用部分所占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中间使用部分呈上升趋势,日本的最终使用和中间使用部分则都在高位徘徊。与美国、德国正好相反,中国在大部分年份都是中间使用部分比最终使用部分所占比例高,而且中间使用部分所占比例在下降,最终使用部分在上升,到2002年最终使用部分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中间使用部分①。
在增加值比例上,中国与美国、日本和德国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服务中间使用部分反映的就是严格意义上的生产者服务。但学者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征明显的行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代表。根据各国投入产出表,我们分别计算了各服务行业的中间使用率,选择了中间使用率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代表②。根据美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美国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到服务业的70.83%、GDP的47.83%,日本2000年分别为30.86%、22.34%,德国为30.55%、21.11%,中国2002年为54.72%、16.10%。中国生产者服务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相比于美国,低了近30个百分点;与日本和德国相比,也分别低了差不多6个、5个百分点,虽然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高于日本和德国。
图3德国服务使用结构与变动趋势
图4中国服务使用结构与变动趋势
2.在中间使用部分当中,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服务使用水平明显不同 虽然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服务使用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在服务使用水平上,中国第二产业和服务业都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且,与它们不同,中国是第二产业的服务使用比例比服务业高。比如2002年中国第二产业服务使用比例比服务业高出近6个百分点,分别为26.17%、20.30%,而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服务业服务使用比例比第二产业高,2002年美国是高出8个多百分点,2000年日本和德国则分别高出10个和11个百分点左右。
在第二产业中,四个国家都是制造业服务使用比例最高,但中国尤其高,比如1987年、1992年和1997年,中国制造业服务使用比例都高于服务业,只是到了2002年服务业才实现反超,制造业为18.48%,服务业为20.30%。而2002年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服务使用比例分别为7.09%、28.39%,2000年日本分别为10.74%、24.27%,德国分别为11.14%、25.76%。显然,其中有产业在国际范围进行分工的原因。
3.在最终使用部分当中,居民和政府的服务消费比例及变化趋势不同 中国居民的服务消费比例呈上升趋势,比如从1992年的16.35%上升到2002年的24.57%,但仍然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美国的居民消费比例基本上呈稳步上升趋势,到2002年已经达到50.61%,即便是最低的2000年,也有42.63%。日本和德国则呈下降趋势。日本1985年为最高(44.85%),2000年为最低(36.19%);德国1978年为最高、2000年为最低,分别为37.67%、30.15%。即便是三个国家的最低水平(30.15%),也比中国最高水平高出近6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的服务消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到2002年已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20.10%,这一趋势与美国、德国类似,与日本相反。但是,中国政府消费的最低水平(20.10%)也高于美国政府消费的最高水平(16.37%),这可能与政治经济体制、政治传统与政治偏好等众多因素有关。
三、服务投入比率:变动趋势与中外比较
服务投入比率是指服务投入占中间投入的比率,它是从投入产出表的纵向来看服务投入在中间投入的相对水平。通过服务投入比率变化趋势及其中外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中国服务业的弱项所在,并据此进一步明确加快服务业发展需要重点努力与选择突破的方向。
图5-图8反映的是美、日、德、中这四个经济大国各产业服务投入比率及其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中间投入服务化趋势非常明显,无论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服务投入占中间投入的比率都在提高,这正是经济服务化趋势日益增强的重要原因[1]。
图5美国各产业服务投入占中间投入的比(%)
图6 日本各产业服务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
图7德国各产业服务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
图8中国各产业服务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
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的服务投入水平要比美、日、德低很多,无论是服务使用比例比较高的服务业,还是服务使用水平较低的制造业,均是如此。比如说服务业的服务投入比率,美国一直保持在63%-80%之间,日本在45%-70%之间,德国在55%-80%之间,而中国只是在34%-44%之间变动,我们最高的服务投入水平,尚不及它们最低的服务投入水平。
再比如制造业。中国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最高时才达18.35%,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最低水平都已经分别达到了21.11%、17.49%和23.19%,差距非常明显。在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今天,全球价值链(GVC)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越来越集中于其中的生产者服务环节,服务投入水平低无疑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增加值率较低的关键原因。从理论上讲,制造业增加值主要依靠其中的生产者服务来创造,如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建设与管理、品牌经营、供应链整合与管理,等等;从实证角度看,无论是中国的数据,还是美国的数据,也都可以印证:生产者服务投入与制造业增加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关系。
图9中国PS与MVA散点图
图10美国PS与MVA散点圈
图9是根据中国1987-2002年的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者服务投入(PS)与制造业增加值(MVA)数据绘制的散点图,图10是根据美国1995、1997和2000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生产者服务投入③与制造业增加值数据绘制的散点图。从中可以明显看出,PS投入与MVA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拒绝了“PS不是MVA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这意味着,生产者服务投入是制造业增加值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生产者服务: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
从根本上讲,服务业基于功能视角可以分为消费者服务(consumer services,亦称消费性服务)和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亦称生产性服务,简记PS)两大类。顾名思义,消费者服务主要满足的是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消费需求,生产者服务主要满足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
从服务使用结构与服务投入比率的变化趋势及中外比较中,我们已经明显看出,中国服务业的短处主要是在生产者服务方面。第一,2002年,美国的生产者服务实现的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47.83%,而中国只有16.10%,相差31个百分点;第二,美国和德国服务的中间使用部分所占比例都在上升,日本则基本上是在高水平上徘徊,而中国却出现下降趋势;第三,从服务投入比率来看,中国产业的服务投入水平要比上述三个国家低很多,无论是服务使用比例比较高的服务业,还是服务使用水平比较低的制造业,都是如此,甚至中国服务投入的最高水平尚不及它们同一产业的最低水平。由于服务的中间使用部分、产业的服务投入部分都属于生产者服务,因此,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应该选择生产者服务。
之所以选择生产者服务作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与突破方向,一是因为它是中国服务业的短处,二是因为用于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服务已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三是基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首先,消费者服务业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状况、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等众多因素。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进而影响居民对服务的消费水平与消费习惯,毕竟,服务是属于收入弹性较高的无形商品;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与保障水平直接关系到居民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性,如果居民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消费者在服务方面的消费就难以有突破性的提高;此外,居民的消费习惯改变是一个长期过程。鉴于以上三点,中国目前阶段要实现消费者服务业大发展、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还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渐近性,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消费者服务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时候尚未到来,虽然消费者服务业也是中国当前需要发展的产业。
其次,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状况适合于生产者服务业大发展。工业不仅现在是中国的第一大产业,而且工业占GDP的比重还在持续增加。到2006年,工业已经占到GDP的43.3%。虽然如此,工业仍将是未来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一方面,严重的区域发展差距与严峻的就业形势意味着中国还可以容纳更多的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还是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在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培育与成长起来之前,显然不能轻言放弃工业发展,包括一些加工组装型工业。
工业是中国生产者服务的最重要需求对象之一,现代工业发展又离不开生产者服务的有力支撑,工业增值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等等,无不依靠生产者服务来支撑[2]。而且,也只有依靠工业这一重要的市场基础,服务业对服务的引致需求才能得以产生。因此,产业互动,实质上是中国生产者服务与工业共同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选择。
五、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不足的原因与政策着力点选择
造成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进行归纳。需求方面主要是指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对生产者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因而难以诱致出生产者服务供给;供给方面主要是指人才缺乏、资源不够以及能力不足等供给方面的因素,造成生产者服务的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级生产者服务(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和面向高端市场的高端生产者服务(high-end producer services)。
1.建设诚信社会,完善市场环境,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服务业是一种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特征非常明显、对市场环境极为敏感的产业。中国由于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因此,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3-4]。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加强诚信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从而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此外,破除服务业的部门垄断和地区垄断[5],也是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原因是部门垄断,会窒息产业发展活力,阻碍竞争机制的有效作用,而地区垄断则会影响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
2.深化改革,促进内部化生产者服务,根据市场环境状况,逐步实现外部化发展 生产者服务内部化严重,是制约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和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内部化分割了本该统一的外部大市场,使得许多生产者服务业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发展,从而导致服务的质量、效率、成本、品种等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仍然内化在企事业单位中、实行自我服务的生产者服务,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善程度,逐步实现外部化、专业化发展。事实上,提供宽松、便利的外部政策环境,让外部生产者服务业更具竞争力,也是促进生产者服务外部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3.鼓励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生产者服务集聚与辐射功能 生产者服务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性,集聚式发展是一种基本趋势。生产者服务业除了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外,向区域性中心城市集中则是另一个重要趋势。正因为如此,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就存在一个中心城市,其生产者服务业辐射整个区域。有鉴于此,中国也应该根据各城市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有选择地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引导和鼓励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生产者服务上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4.实现灵活的配套服务政策与措施,吸引行业关键性人才来创业与发展 对于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型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人才是其发展的生命线。中国之所以这些行业发展不足,关键性人才匮乏是一重要因素,其中既包括具有经营管理经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级运用型人才,也包括既掌握英语又熟悉审计、法律等业务的专业人才;既包括掌握制造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人才,也包括懂得TRIZ+CAD、TRIZ+CAE等的设计人才,等等。因此,促进这些行业发展与升级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就是吸引和凝聚人才,并鼓励他们在中国创业与发展。由于人才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实施灵活的配套服务政策与措施,其中包括信息资讯服务、营销推广服务、资金融通服务、商检通关服务,甚至是一些具体的生活服务,等等。
5.引进国外高端服务业,通过示范作用、人才流动等机制,提升中国服务业水平 高端生产者服务可能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也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中国不仅这些要素缺乏,而且发展能力也不足,比如说研发设计服务业、面向国际市场的会计法律营销等专业服务业、战略策划与资信等商务服务业,以及风险融资和金融衍生服务业,等等。为此,除了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来推动其加快发展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端服务业,利用示范作用、人才培养与流动等外溢效应,逐步提升中国服务业层次与水平。
6.支持兼并重组、建立战略联盟等市场性行为,培育本土国际性大企业 像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和具有战略意义的营销网络建设与管理、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等生产者服务(业),不仅需要长期大量投资,而且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6],只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才有实力去从事。中国由于缺少国际性大企业、大集团,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引导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鼓励同行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集聚能量,增强综合实力,以共担研究开发、品牌培育和供销网络建设等巨额投资及其引起的风险,共享规模经济效应。
六、结语
国内外多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在服务使用结构与服务投入水平上,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经济强国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今天,这显示了中国服务业的短处之所在。进一步考虑到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状况等因素,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应该选择生产者服务业。
市场环境不完善、制度框架不健全、国际代工的工业发展模式、工业企业规模偏小、行业关键人才和要素缺乏、企业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不足。因此,需要从完善市场环境、改革制度框架、吸引行业关键性人才、引进国外高端服务业、培育本土国际性大企业、促进生产者服务业集聚等方面着力,加快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注释:
①中国1992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有第三产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为基础,数据更为可靠,因而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当然,1987年、1997年调查表和1990年、1995年与2000年延长表也同时作为参考。
②具体方法参见:高传胜、李善同(2007)[1]。
③生产者服务包含行业的界定方法参见:高传胜、李善同(2007)[1]。
标签: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产业增加值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 工业增加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