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论与实践倡导道德和文明——《道德与文明》百期综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理论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与文明》自1982年10月创刊到1999年6月,已出刊100期。对于一个刊物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贺和纪念的事情。本文以“百期综览”为题,回眸她的百期内容,以期从总体上把握一下她的形象、特色,并以此作为纪念。
《道德与文明》作为研究道德和文明的理论及实践的专业理论刊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及伦理学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推进,其内容不断充实,栏目逐渐增多,据统计共辟设栏目达70之多,经常出现的栏目也有30多个。在众多栏目中所刊载的大量文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道德精神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伦理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经验与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关于学习、研究邓小平伦理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伦理思想
《道德与文明》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伦理思想”专栏刊载了论述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色(83.6、94.6)(括号中数字为年度及期数,下同)、杰出贡献(94.1)、精神文明建设思想(93.3、94.5)、道德建设思想(93.4)、德育理论(96.3)、 价值观(94.6、95.6)、人生理论和实践(95.1)、爱国主义思想(94.2)、集体主义思想(95.1)、理想纪律思想(97.2、98.6)、提高人的素质思想(95.6), 以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83.5、94.1、98.1、6)、 等问题的文章。关于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道德与文明》在“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纪念毛主席诞辰九十周年”(83.6)、“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93.6)、“全国毛泽东伦理思想研讨会”(94.1)、等四个专栏刊发了论述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特点、结构(83.6、93.3、94.1)、核心思想(83.6、93.6)、基本价值取向(93.5)、 理想人格和道德修养方法(94.6、93.6)、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93.1)、早期思想(88.4、93.2)、历史文化渊源(83.6、92.6、93.1)、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意义(93.1、94.1)、等问题的文章。关于学习马、恩、列伦理思想,《道德与文明》于1983年第2 期辟设“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专栏,刊载论述马克思为人类服务的人生观及马克思与燕妮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文章。另外还刊载了学习《资本论》一卷伦理思想的体会(83.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思想(83.4)、马克思论商品经济的伦理精神(89.1)、恩格斯对婚姻家庭发展趋势的考察(86.2)、恩格斯的爱情生活(83.4)、恩格斯的生活情趣(83.2)、马克思恩格斯与医学道德(84.3)等文章。1984年第2 期辟设“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专栏,刊载了论述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贡献和学习列宁关于妇女、家庭和婚姻问题的论述两篇文章。另外还刊载了学习和研究李大钊(86.3)、周恩来(85.1、3、98.2)、 朱德(88.4)、陈云(84.2、95.6)、和倍倍尔(89.6)、考茨基(85.5)、普列汉诺夫(87.1、91.2、93.6)等伦理思想与道德实践的文章,以及辟设“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论纲”(93.5、94.1、2、4)和“经典释义”专栏刊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伦理思想的文章。从《道德与文明》所刊载的这些文章看,注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她的一个突出的特色。
二、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道德与文明》刊载了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大量文章。如道德的定义(85.1、87.3)、道德的本质(87.4)、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83.1、5、85.6)、伦理学的基本问题(84.4、5、6、 85.3)、道德和需要(试刊号)、利益范畴(86.2)、集体利益范畴(86.4)、道德需要(97.5)、道德结构(84.2、85.1)、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的区别(84.4)、道德价值(84.3)、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92.1)、道德的经济价值(97.4)、道德的层次性和指向性(84.2)、道德的超前性和现实性(88.1)、道德调节与经济调节的关系(86.1)、道德和法律的关系(86.2)、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99.2)、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98.3、6、99.2)、责任与道德(86.2、3)、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86.6)、功利选择与道德选择(89.2、3)、 道德冲突(94.3)、道德主体(87.4、89.5)、道德个性(84.6、86.5、6)、 角色道德(91.1)、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与集体主义原则(89.4)、道德主体与道德规范体系的辩证运动(91.1)、道德主体的内在矛盾(92.2)、道德自律与他律(96.3、98.6)、道德的调控机制(98.4)、道德行为与逻辑思维(89.5、92.4)、伦理科学与逻辑(92.5、96.4)、道德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96.2),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86.6)、社会主义人道主义(84.2、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95.2)、社会主义义利观(99.2)、 道德与社会稳定(90.1)等等。《道德与文明》在刊发基本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文章时,既重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观点的正面阐释和宣传,注意批评道德领域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如刊发了批评利己主义(88.4、98.5)、个人本位(90.4)、人性自私(90.4)、个人主义(90.6、98.1)、自我中心论(93.1、94.4)、拜金主义(93.4、97.1)、享乐主义(97.1),以及道德重建论(93.5)等错误理论观点的文章;又注意组织刊发观点新颖、勇于探索创新之作,努力将自身办成广大读者、作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阵地。
三、关于应用伦理学研究
《道德与文明》在公共生活伦理、职业伦理、婚姻家庭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军事伦理、科技伦理、医学伦理、生态伦理等专栏,组织刊发了大量文章。
关于公共生活伦理,刊发了论述社会公德的基本规定性及类型(83.5、91.5)、公德与私德(90.6)、人际交往基本规范(87.5)、尊重“外地人”(87.5)、公开亲昵与人权道德(89.3)、逃票现象心理(89.6),以及有关礼仪礼貌(87.2、94.2、4、96.5、97.6)、 等问题的文章。
关于职业伦理,刊发了论述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观(87.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83.4、84.2)、基本原则(92.3、83.1)、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84.4、6)、职业道德境界(83.2)、 职业道德的历史沿革(84.1)、时代特征(98.3)、职业团体道德(83.5、86.5)、行业作风(87.3、95.4)、商品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87.3、94.1)、文化知识与职业道德(83.6)、法律与职业道德(88.4)、职业道德失范(92.2)、企业制度伦理(96.5)、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97.5)、职业道德建设与人的主体意识(89.1)等问题,以及对各种行业的职业道德(篇目多,目录略)进行探讨研究的文章。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医德传统(83.5)、商德传统( 86.2、95.3、6、96.2)、旅店伦理(92.3)、执法者伦理(96.3),以及近代“永久黄”的企业文化(94.2),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93.2),以及中世纪欧洲的行会道德(94.4)等问题。
关于婚姻家庭伦理,刊发了论述爱情道德(试刊号、83.4、84.4、94.3)、爱情美(98.3)、爱情构成要素(83.3)、爱情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90.4)、爱情的机遇性(86.2)、爱情的排他性(88.3)、贞操(86.1)、性道德(88.6、91.1、92.3、95.2、99.2)、性调控(97.2)、性文化传播(97.3);论述婚姻的道德基础(83.1、95.6)、夫妻关系(83.2)、婚姻自由(86.1)、婚姻波动(97.1)、离婚(84.3、85.2、86.4、93.2、98.6)、第三者插足(92.6)、情人现象(95.1、95.3)、婚外恋(96.4)、重婚(87.3)、同性恋(89.4)、 性解放(87.1)、独身(90.2)、以及社会转型与婚姻道德(97.4)、人类两性关系的未来(89.4)、婚姻道德建设途径(83.2、98.1):论述婚姻家庭发展趋势(86.2)、科技发展对婚姻家庭道德的积极影响(88.2)、现代家庭伦理模式(90.6)、家庭伦理文化(95.4、96.4)、现代家庭伦理价值(99.1)、代际道德关系(86.5、97.4)、婆媳关系(87.5、92.3)、邻里关系(84.2、4、87.5),以及传统家规、家教、 家风(89.6、94.4、96.1)等文章。
关于经济伦理,刊发了论述经济和道德(92.1、93.3、5、97.6 )、商品市场经济与道德(85.6、88.3、93.3、5、94.3、5、95.1、96.1)、功利伦理和奉献伦理(93.1)、市场精神和伦理精神(94.4)、无私奉献和市场经济(95.2)、社会主义市场道德体系建构(95.3)、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建构的视角指向(95.5、97.3)、市场公正(95.2)、市场经济道德(97.5)、企业伦理(98.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道德模式(98.5)、社会主义竞争(95.1)、效益意识与伦理意识的冲突(98.5)、体制转型的“道德阵痛”(97.5)、市场经济与人的自主性(97.4)、经济伦理的自由范畴(99.1)、“经济人”假设的非科学性(95.3)、等价交换是否道德规范(93.6、97.4),以及经济改革和道德进步(84.4、5、86.4)、承包责任制与道德(84.1、3)、“自负盈亏”的道德价值(92.4)、经济体制改革与企业道德建设(87.6)、道德与改革发展稳定(95.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途径(96.1、98.4),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儒家传统伦理(95.4、97.1、98.1、3、6、99.1、2)等问题的文章。
关于政治伦理,刊发了论述政治道德(83.4)、德政(92.2)、行政道德与道德行政(90.3)、道德与政策(90.5)、政策的道德属性(91.2)、行政道德的构建和建设的基本途径(93.6、97.5)、行政道德的失范及其治理(99.1)、廉政建设与道德修养(90.1)、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96.4、5)、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96.6)、 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92.2)、国外公务员道德(88.4),以及古希腊的官员道德思想(89.2)、《贞观政要》中的政治伦理思想(94.3)、白仁杰的政治伦理思想(97.3)等文章。
关于军事伦理,刊发了论述军事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任务(90.1、2、3)、军人道德在职业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83.4)、当代军人价值(91.4)、当代军人的爱国主义(95.3)、革命英雄主义是军人道德的基本特征(83.5、93.4)、革命军人的自我价值(95.4)、军人“道德两难选择”(88.5)、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军人道德关系(91.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人伦理学学科建设(95.2),以及论述武德(91.4)、毛泽东武德思想(92.1)、中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95.1)、孔子军事伦理思想(91.6)等文章。
关于科技伦理,刊发了前苏联伦理学界谈科技革命中的道德问题(91.4)、新科技革命对道德进步的作用(95.3、98.5)、科技进步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8.3)、科技发展的伦理约束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99.1)、建构21世纪绿色科技观(99.1)、关于生育控制(87.3)、计算机软件设计(92.6)、家电技术(93.1)、社会信息化的伦理学问题(96.5)、DDT与道德(97.6)、数学教育与道德(88.4), 以及生物医学技术进步对伦理学提出的难题(87.5)、“克隆羊”的问世与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97.3)、理性思维是科学技术作用于道德的主观环节(89.6)、科研道德准则系统的内在逻辑(93.1)、关于科技伦理学的若干问题(93.3)等文章。此外还组织刊发了科技伦理思想的系列文章,如古希腊时期(95.2)、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93.5)、德谟克利特(94.5)、阿基米德(95.4)、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95.6)、近代西方(96.4)、现代西方(97.4)的科技伦理思想,爱因斯坦的伦理教育方式(89.3)、玻尔的道德风范(96.5)、彭加勒的科学伦理观(98.3),以及中国古代的科技伦理思想(89.3)等等。
关于医学伦理,刊发了论述中医学伦理学(92.2)、革命人道主义医德观(92.4)、医务人员的理想人格和医德基本原则(84.2)、医德情感(93.3)、新时期医德医风问题(94.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医德医风建设(95.1)、传统医德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96.2)、生命伦理(88.3、94.4、97.2)、安乐死(88.5、97.6)、爱滋病与性道德(89.3、90.2),以及孙思邈的医学道德观(96.6)、国外医学伦理学(94.5)、医德教育与医史教育(83.2)等文章。
关于生态伦理,刊发了论述生态伦理学研究意义(88.1、3、91.3、92.3、93.2、96.1)、人与绿色环境(88.1)、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91.1、93.1、96.5、98.2)、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93.1)、罗马俱乐部的生态道德观(89.5)、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92.6)、土地道德(98.6)、大道德观与道德建设(97.3)等文章。
应用伦理学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伦理学分支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伦理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干预或渗透。《道德与文明》组织刊发上述诸方面的众多文章,以及辟设专栏开展道德社会学、道德心理学、文艺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表明其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热情地支持、鼓励和引导应用伦理学新兴学科的成长。
四、关于伦理思想史研究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方面,所刊发的文章涉及的人物、学派、著作有:周公(84.1)、孔子和儒家(篇目多,目录略)、墨子(89.3、94.1)、老子、庄子和道家(96.2、5、97.3、5)、孟子(83.5、90.1)、荀子(83.6、93.3)、《周易》、《内经》(89.6)、陆贾(85.2)、《人物志》(86.6)、陶渊明(95.3)、佛学(86.3、87.1、2、92.3、5、93.1)、道教(97.6)、李世民(84.6)、李白(84.4)、 杜甫(86.1)、韩愈(94.6)、白居易(88.2)、张载(87.3)、陆王“心学”(88.1)、薛瑄(88.6)、王廷相(87.4)、蒲松龄(84.1、2、4、5)、戴震(90.2)、梁启超(98.4、99.1)、蔡元培(87.2)、杨昌济(94.4)、陈独秀(91.6)、鲁迅(90.6)、陶行知(91.5)、冯定(93.3)、方东美(93.2)、贺麟(95.5)、成中英(94.4)等;专题研究方面,刊发了论述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方法(83.1、2)、先秦伦理思想方法(86.6)、古代道德思维(92.6)、古代伦理史上道德评价的几个问题(85.6)、古代知行观(88.4、94.5)、古代义利观(89.1、96.3、99.1)、先秦义利观(91.2)、大公无私及其历史启示(84.5)、孔孟伦理思想中的主体性观念(88.3)、先秦道德主体意识(99.3)、神话伦理思想(85.3)、“物性配德”(85.3)、伦理思想史上的“内得”与“外得”(93.4),以及现代新儒家(92.6、94.5)等文章;另外还以我国古代道德家为题列述了自远古至东汉40个历史人物的道德思想和实践(84.3、6);《道德与文明》注重刊发疏理、 研究传统伦理文化的文章,除刊发研究传统伦理文化的意义、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化、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的文章外,还着重刊发了论述传统伦理文化内容特征方面的文章(86.1、90.3、95.2),以及论述“忠”(95.5)、“孝”(90.5、95.1、5、97.2)、“忠恕”(85.1)、“五常”(92.5)、“信”(91.5)、“和”(97.5)、 “节俭”(92.1)、“廉耻”(97.6)、“尚志”(97.6)、“尚公、重礼、贵和”(98.4)、“恩”的观念(92.5)、入世观念(94.5)、女德(95.2)、修养传统(98.1)、“慎独”(97.6)等具体问题的文章,并论述了古代家训、蒙书(90.4、91.1、92.3)、乡规民约(92.4)、诗歌谚语(84.1、87.1、96.3)、 戏曲杂剧(89.1、2、3、4、93.3)、民间故事(93.1)、春联(92.6),以及《呻吟语》、《菜根谭》(93.4)中的传统道德思想。《道德与文明》还辟设专栏刊发了研究哈萨克族(85.4)、侗族(85.5)、苗族(88.5)、佤族(88.6)、满族(88.6)、白族(89.1、91.1)、门、珞族(89.5)、朝鲜族(90.1、4)、布依族(90.3)、维吾尔族(94.2)等少数民族伦理文化遗产的文章,以及总论少数民族伦理文化研究的文章(85.4、86.4、88.2、89.3)。
关于国外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涉及的人物和学派有:赫拉克利特(84.2)、希罗多德(91.4)、苏格拉底(83.4、97.6)、德谟克利特(83.3)、亚里士多德(84.3、98.5)、伊璧鸠鲁(84.4)、斯多阿学派(84.6)、古希腊智者(85.2)、托马斯·莫尔(96.3)、培根(86.2)、卢梭(87.6)、爱尔维修(83.6)、康德(83.1、84.3、87.6、90.5、91.6、94.6、97.5)、黑格尔(83.5)、威廉·汤普逊(95.4)、施蒂纳(90.3)、斯宾塞(93.3)、托尔斯泰(88.2~5)、西季威克(90.1)、杜尔克姆(90.1)、韦伯(88.3)、摩尔(86.6)、R·B培里(94.2)、和辻哲郎(90.4)、 丸山敏雄(92.4)、富勒(85.3)、斯金纳(86.4、99.1)、萨特尔(98.1)、金子武藏(91.5)、科尔伯格(88.2)、弗兰克纳(89.1)、罗尔斯(88.6、96.1)等。《道德与文明》还辟设专栏介绍西方伦理学名著:《理想国》(86.5)、《物性论》(87.3)、《忏悔录》(87.6)、《君王论》(88.3)等,辟设“现代西方伦理学概述”专栏,介绍存在主义、直觉主义、现象学、新正统派、弗洛伊德主义的伦理思想,及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新趋势(83.1~6)。并着重介绍和论述了前苏联的伦理思想, 如阿尔汉格尔斯基伦理学范畴的内容和特征(86.6)、苏联改革与苏联伦理学(89.1)、苏联当代伦理学的历史和现状(90.5)、苏联伦理学中的道德定义(91.2)、苏联解体前夕讨论的三个伦理学问题(92.6、93.1)、前苏联道德教育理论嬗变的轨迹(93.6)、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历史演变(95.6);以及介绍和论述了国外现代伦理学研究和道德状况,如论当代日本企业集团主义精神(91.6)、日本伦理学研究新态势(98.5)、新加坡政府怎样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90.2)、新加坡的廉政建设(92.4)、德国应用伦理学的兴起(98.2)、德国有关伦理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研究(98.3)、德国的企业伦理研究(98.4)、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谈青少年社会化(93.1)、英国对商业道德的研究(95.4)、当代国外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和特征(95.1、97.6)等等。在伦理思想史研究方面,《道德与文明》还刊发了研究和介绍原始社会道德的文章,如介绍原始人的集体观念、平等观念、互助精神、正义、勇敢、性道德(86.1),论述道德早期状态(86.1、93.2)及原始社会道德与文明社会的关系(86.5)等。
另外还刊发了中外比较研究的一些文章,如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德行”思想(87.6)、庄子与斯多亚派人生哲学比较(97.5)、中西道德建设之比较(99.1)等。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伦理学学科发展的高度,以开放的胸襟和浓重的历史意识,热情地支持和引导作者开展中外伦理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是《道德与文明》又一个显著的特色。
五、关于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道德与文明》最经常出现、刊发文章数量最多的两个栏目。在道德教育方面,刊发了论述爱国主义(83.2、86.5、90.2、3、6、95.4、96.5、99.1、2)、集体主义(84.1、6、87.5、88.2)、社会责任感(85.1、86.2、89.6)、等道德精神教育的文章;论述谦虚谨慎(84.1)、助人为乐(84.2)、勤奋(84.3)、诚实正直(84.5、85.1)、改革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84.4、6)、 艰苦奋斗(97.1、6)、勇敢(83.4、86.6)、革命英雄主义(85.4)、 自我牺牲精神(93.5)、自我控制(93.3、97.6)、羞耻心(85.3、96.2)、友谊友爱(84.1、85.6、92.4、97.3、99.2)、宽容(86.5)、吃亏精神(85.6)等道德品质教育的文章;论述理想(84.1、86.1)、人格尊严(83.6、84.5、88.5、91.5、95.6、97.5、6)、人生价值观(83.1、88.1、96.6、97.2)、幸福观(83.2、95.1、97.2)、荣辱观(83.3)、爱情观(83.4)、道德观(84.5)、审丑观(97.4)、自我实现(92.4)、等道德思想观念教育的文章;论述学习雷锋、焦裕禄和孔繁森等英模人物的崇高品质及道德典范问题(84.3、85.1、95.2、3、98.4); 以及论述其他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问题,如接受心理与道德教育(89.2)、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87.2、98.4)、道德失衡与传统美德教育失调(94.5)、德育与伦理学(95.5)、德育与哲学(96.5)、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原则(86.3)、面向21世纪的青少年品德教育(98.6)、道德理论建设与道德教育(99.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道德教育模式之比较(99.3)等问题的文章。此外还刊发了讲授中国道德思想史的系列文章(91.6、92.1、2、3、5、6),以及探讨古代家教(86.1)、朱熹《小学》(83.6)、清典《训子弟以禁非为》(86.1)、张元济家教(83.5)、《傅雷家书》(85.3)借鉴价值的文章。探讨进城民工的道德教育问题,也有文章刊发(98.1、4)。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除许多文章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方法途径等重大理论问题外,更多的文章论述了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如在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方面,刊发了探讨精神文明的体系结构(83.4、86.3、87.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关系(87.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83.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97.5、98.2)、论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96.4)、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一致性(94.6)、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89.5、91.6)、论信仰(94.6)、秩序(96.5)、 道德建设法律化制度化依据(97.1)、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98.3、6)、 城市社区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90.6、97.4、99.2)、居住区园林绿化与精神文明建设(87.2)、精神文明评价(97.2)、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97.2)、精神文明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86.6、87.3、4), 以及探讨社会风气、节日习俗(86.3、87.1、4、88.3、5)、生活方式(85.4、5)、 闲暇道德和休闲文明(88.3、96.3、4、97.2)、 灾时道德现象和特定精神风貌(89.2、98.5)、青年志愿者行动(96.2)、丧葬道德(94.1)、迷信心理(96.1)、等问题的文章。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方面,刊发了无锡县农村(90.2)、徐州市农村(90.3)、三明市(86.2、91.5)、钟祥县农村(91.5)、沙市(92.1)、荣成市(92.5)、开封市(93.4)、岳阳市(94.5)、刘庄(95.3)、许昌县苏桥镇(98.5)等城乡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文章,以及反映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赞颂社会新风新貌、好人好事的大量文章和剖析、批评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思想观点的文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热情支持和鼓励作者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也是《道德与文明》引人注目的一个特色。
此外,《道德与文明》还重视资料汇集和信息传播。在其所辟设的书刊评介、研究生学位论文简介、书讯、报刊文摘、论点摘编、道德广角、动态资料、文化交流、译文、补白等栏目中刊载了有关伦理学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大量信息资料。其内容包括全国和地方以及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及观点综述;全国报刊有关道德文明文章的理论论点和篇目索引;道德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和道德文明新风;国外伦理学研究和文明建设情况;以及伦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情况等等。为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提供方便,起到了信息资料库的作用。
《道德与文明》不仅内容上丰富充实,形式上也注意生动活泼,许多文章短小精悍、文笔秀美,不少栏目如伦理学漫步、读书笔记、杂谈随笔、谈古论今等,读后使人感到饶有趣味。
《道德与文明》自创刊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为学术理论界、宣传思想界和文化教育界所关注。我们希望她今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继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编辑原则,办得更有特色,在推动伦理学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更为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