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设题的特点及应对策略——兼谈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几道文字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江苏论文,几道论文,试卷论文,应对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最能彰显时政特点的政治科试卷也浮出了水面。综观试卷,“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重大时事均在其列。悉心研究,历年来围绕时政热点所设的题目均有规可循,现以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几道文字题为例作一叙述,以服务于今后的政治课教学和复习。
一、政治学科热点设题“动中有静”
(一)追寻热点,秉承传统手法。围绕热点设题一直是高考政治学科命题的重要方向,也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1.热点引路,展现时代气息。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学科文字题涉及了“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反映了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其中“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均已突破了国界,甚至席卷全球,我国政府积极着手应对(从34题图2、35题第二段材料可以看出),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中华民族精神”自古就被誉为我国的国魂和不屈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材料中的长征精神、大庆精神)。在当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例如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引入这些素材,使得试题既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志,又增强了试题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
2.运用热点,创设命题情境。把充满时代气息的热点素材引入试题,为设问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使政治学科能力考查成为现实。以第34题为例,该题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借助于图表,选取2008年江苏省四个季度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状况和GDP实现情况的热点素材,为命题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不同于学生平常学习经验的设问情境。该题第(2)问: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江苏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此设问借助有关江苏特色的热点材料,有针对性地考查关于宏观调控的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将宏观调控必要性的知识融入到材料情境之中,否则做出来的答案只能事与愿违。这些具体详尽的数字情境为达成高考的能力目标营造了必要的思考元素,也为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解剖热点,落实设问切入点。以热点问题为中心,多侧面、多角度设计考查点一直是政治学科命题所遵循的原则。第35题紧紧围绕“甲型H1N1流感”热点,选取材料、紧扣教材、精心设问。第(1)问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入手,进而深入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要求考生从认识论角度回答出: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的哲理;第(2)问则借助于我国政府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具体举措,要求学生从政府的工作原则角度作答。上述两个设问紧紧围绕“甲型H1N1流感”热点,精心落实设问切入点,很好地围绕热点考查了《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的部分知识。追寻热点,以热点引路,最终是为了解剖热点,让考生根据不同的设问切入点作答。诚然,设计多侧面、多角度考查点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凸显能力,体现考查目标。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是多年来各地高考试卷的共性,2009年的江苏政治试卷也不例外。相关文字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在阅读、审题、思考、表述等方面的能力,而且真正检阅了他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34题第(1)问要求考生通过读图,捕捉到数字变化的有效信息,提炼其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图1中江苏省上半年出口额和图2中上半年GDP均呈现增长势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年出口额逐渐回落,GDP在第三季度出现下降趋势;江苏省政府及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第四季度又呈现增长态势。所有这些信息都必须通过解读图表来获取,考生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完整把握图表的内涵,不善于深刻挖掘有效信息的内容和价值,许多考生甚至看不懂图2中GDP的时高时低现象。究其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抓住“金融危机”这个信息源。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项能力通常是以“调动所学知识——联系试题内容——分析说明问题”这一思维过程来完成的。如第35题,材料提供了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以及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第(1)问要求考生从《生活与哲学》认识论角度回答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显然,考生在认清哲学范围的同时,更应具有分块把握哲学几大块知识的水准和能力,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搞得比较透彻,进而筛选出“认识论”部分的相关哲学道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以上哲学知识的呈现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调动、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3.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所谓描述和阐释问题,是指通过理性思维的过程,用所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专业术语来正确地表述问题,精心组织答案值得一提的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将热点材料与所学理论知识衔接的过程,是不可空缺的桥梁和中介。第35题第(2)问主要考查我国政府的工作原则,考生适时反映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三个原则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材料中对三个原则的相关描述和阐述,在回答每个原则时,都应该准确对应于相关材料,避免张冠李戴。
二、政治学科今后复习“动中有静”
1.夯实基础,强基固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本才是革命的本钱”。2009年江苏高考第36题就是纯粹考查学生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考生只要对“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原理”和“英法两国政体的差异表现”记忆深刻,即可得到高分;第35题第(2)问,要求考生再现我国政府做到对人民负责的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答好问题的支撑点和拐杖。夯实基础知识不能仅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加深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要回答好第35题第(1)问,首先必须全面掌握整个哲学体系的来龙去脉,分块理解哲学基础知识。考生只有在分析了“甲型H1N1流感的研制过程”的素材之后,才能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作答。
2.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根据历年来政治学科命题的思路,结合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笔者认为,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必须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透视热点问题,让热点问题回归课本理论。还是以第35题为例,大凡哲学试题都可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进行考查,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在复习哲学知识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反复记忆哲学道理的肤浅层次,最终结果也只能是干巴巴的死知识,直接导致理论与材料两张皮。因而,只要遇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就应养成用相关哲学道理来分析的习惯,比如“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事实上,只要平时肯动脑筋,善于思考,遇到的热点问题均可以从哲学的不同角度剖析。
3.立足生活,注重积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其所倡导的新理念也日益渗透到考试评价当中。2009年江苏卷第37题(2)(3)两问就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第(2)问以倡议书的形式为载体,要求学生回答出日常生活中的道理,例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立志艰苦创业、继承节俭美德;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等;第(3)问更是将考生置身于生活之中。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善于从生活现实中积累素材,学会从生活素材中发现问题,从生活素材中提炼观点,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感悟到学习政治学科知识的乐趣和重要意义。
时政热点因时而动,围绕热点设题的素材也瞬息万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立足基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和勤于思考,同学们一定能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老师们也一定可以获得孜孜以求的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