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相互作用视角下的全球化与多极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互作用论文,视角论文,化与论文,政治论文,多极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与多极化是对当今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科学概括。近年,对这个概括得到详 尽 分析和广泛认同,但对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关系的探讨,还相对薄弱。
全球化的核心性内涵是指经济生活的社会化、国际化不断发展的进程;多极化一般指的是 国际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呈现均势的结构特点。探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关系,实际上是对当代 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相互作用下国际经济生活的社会化、市场化与国际政治权力结构演变的 相关性的说明,以及在这两大趋势相互作用下的世界走势的说明。
一、全球化的性质、历史进程及其国际政治效应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此进行过深刻分析,强调在 本源的意义上,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对政治具有最终决定的作用。这一点在国际政治经 济领域中同样适用。这就要求我们从国际经济的现实出发,考察和把握国际政治的发展特征 与趋势;在对国际政治问题作出判断时,以经济条件作为立论的依据,挖掘政治表象背后的 经济根源。
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国际政治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与新大陆的发现,不仅使东西两 个半球的人类实现了会合,而且使西欧资本扩张以殖民侵略、征服和掠夺的方式得以形成。 资本经济集团的出现,市场的不断扩大等一系列新的经济要素产生并组合在一起,推动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进程建立在物质的生活关系的基础上,但其最直接的推力来 自资本家为实现资本积累而在世界各地奔走(参见《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这个现代世界体系的经济实质是资本主义,其特 征是资本以及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市场体制的不断扩张。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致完成了在地域上向全球扩展的过程。在这血雨腥风的几 百年中,西欧是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欧列强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主宰者以及国际政治的 “主人”。这时的西欧列强间的力量对比与联盟、对抗关系的变化,构成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的 基本内容,而广大殖民地则被完全剥夺了作为国际政治行为的资格。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 政治格局并非意味着单一的全球性欧洲帝国的形成,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 用,以及市场竞争与技术扩散,19世纪后期,美国、德国、日本等一批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迅 速崛起。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西方资本的 全球扩张进程所引发的多种矛盾冲突尖锐化的产物。而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大危机,充分暴露出在既有的世界经济体制内无法容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一问题的 严重性和紧迫性。
如果说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旧有的世界经济体制与国际政治体系已经风雨飘摇,那么二战 以后这种深刻的巨变才真正到来:不仅西方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美国,而且社会主义从一 国发展到多国,成为抗衡西方势力的世界性力量;广大被压迫民族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 立,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崛起。战后国际经济生活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在冷战这个特殊时 期,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急剧上升,国际经济关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一度形成了“两个平行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开辟出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另一条工业化、现 代化的道路,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从而对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工业 化、现代化模式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内部危机与外部压力之下也不得 不 进行重大调整,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层面上表现为资本主义 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表现为: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广大发展中 国家加入其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美国的主导下重建,在世 界经济史上首次在多边的基础上确立了国际贸易和货币关系准则,通过国家间的协调维护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秩序。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加充分 的条件;发达国家竭力在国内和国际上推行放松国家管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资本的 全球自由流动开辟道路;苏东等国家在剧变后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等奉行计划经济 的社会主义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重新加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新一轮的 经济全球化浪潮在范围上、规模上、内容上以及经济生活社会化、国际化与市场化的水平上 ,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这时的国际经济才具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全球 化的概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与此同时,随着以政治、意识形态对抗为重心的两极 化国际斗争的终结,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普遍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特点凸显出来。
2.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政治效应
经济生活社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同国际政治体系构成及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动,两 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国家从一开始就是、而且迄今为止一直是经济全 球化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又为国际政治力量的基本载 体——国家提供了展开活动、展示力量的舞台。因而全球化本身必然包含大量的政治内容, 而国家政治乃至国家间政治的演变也必然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据此,不难 理解,为什么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成长与国际政治演变的宏观画面大体上是同步的。
经济全球化是多维度的,包括世界社会生产力、世界性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 济体制、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我们今天讨论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关系,或者在更广泛 的意义上讨论现代国际关系中政治格局的经济基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世 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政治效应,特别是其在国际力量分配与国际力量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当今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市场体制对国际力量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世界市场体制下的国际力量分配,明显呈现出表面上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的特点。 一方面,国际经济活动是自由的市场交易,市场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参与其中的行为体,向 它们提供赢得竞争的同等机会;另一方面,在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和“不平等交换机制”的 基础上,“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之间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被依附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 。从理论上讲,发展中的南方国家完全可以改变在国际专业化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在全球工 业制成品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但是实际上,在世界市场经济中占上风的往往是先行积累起 经济、科技乃至军事、文化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秩序化、制度化的进程中 ,一方面,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与全球性专门组织的网络,其构成是世界性的,代表某种“全 球”利益,在形式上是非等级制的全球“民主程序”,带有某种合法的和对等的相互作用的 特征;但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财经机构的运作中,在这种民主程序中处于“中 心地位”,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制度霸权与以发达国家经济利 益为转移的游戏规则霸权。
第二,世界市场体制下的国力竞争大大强化了国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效应,在促进工 业化、现代化的普遍化与经济增长中心多元化以及新兴强国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带来贫与富 、强与弱的两极分化。国际政治力量中心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经济 、科技的发展受到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活动对国家经 济发展的作用极大地增强。全球化作为一种市场力量推动的经济过程,将所有国际经济政治 实体都纳入统一的进程进行经济科技竞争,让历史传统和发展水平迥异的国家和民族站在同 一起跑线上竞赛。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配置生产要素,促 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增长由以欧洲为中心、以少数西方国家为中心,逐渐发 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但是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的程度又是极不平 衡的。这种不平衡的后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更大 的优势,得到更大的利益;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种种弱势,在急速拆除国家壁垒的保 护而直面严酷竞争的情况下,甚至陷于更加不利的境地;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主动奉行对外 开放的经济战略,积极迎接全球竞争的挑战,焕发出极大的活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甚至形成对老牌工业国家和强势国家的“赶超效应”。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是偏 向既成强者的,但同时也为弱者由弱及强提供了一定机会。历史已经证明,弱势的发展中国 家脱离世界经济的主流、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所能取得的发展成果是有限的。在开放竞争的经 济环境下,如果回应得当,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后发优势”。而即使发达国家,同样需 要 面对全球竞争的挑战。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力竞争中,不同国家得益或受损的程 度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参与全球化的利弊结果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应对能力。
第三,世界市场经济中相互依存关系的确立,使得国际力量中心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妥协进 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形成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之间建立起以市场为纽带的国际经济相互依存 关系;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也由战前的对抗性更明显的经济竞争转向为相互依存中的竞争; 而随着冷战的终结,原先奉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重新加入世界市场经济中各国相互依存的 链条。由此,出现了大国不大、小国不小这一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 机中,一向作为弱势一方的石油输出国,用石油作为武器挑战西方强权,取得了惊人成效。 而冷战后尽管美国的权势进一步膨胀,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其世界 霸权受国内外条件的限制,“其深度有限”(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力量关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 力量分布的不平衡继续存在的同时,国家之间进行以政策协调和理性妥协为主要内容的双赢 式合作的空间大大扩展,从而对竞争的烈度形成一定抑制。尽管强势国家仍可以利用相互依 存中有利于自身的非对称性,尽量缩小己方的脆弱性,相互依存关系的客观存在毕竟会对其 强权的运用形成制约。复合性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对大国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冷战后,大 国普遍摒弃了恶性竞争与对抗的零和博弈模式,寻求不同程度的相互承认、和解与合作。个 别大国依仗强势地位奉行单边主义的做法,遭到了国际社会多数成员的谴责与抵制。
第四,资本主义扩张所引发的尖锐矛盾导致“反体系力量”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性 质使这一进程始终伴随着围绕经济力量转移和不平等关系而来的尖锐斗争,并同时作用于国 家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资本 主义经济通过“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而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力量 不断产生出来,资本主义不得不通过调整、妥协来寻求发展。20世纪上半期是“反体系力量 ”总爆发的阶段。帝国主义体系的深刻危机最终酿成了来自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两大运动的 造反。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及发展,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角度看,尤其具有重大意义。它构成 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挑战,成为对抗和制衡西方资本的核心力量。与此 同时,广大被压迫民族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国家独立高潮,并最终摧毁了殖民体系。民 族国家的普遍化与世界市场秩序的确立,实际上是国际力量的重新组合,它为广大发展中国 家维护自身的经济权益,反抗西方强权的欺压提供了依据和前提。
二、国际政治力量结构的特征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从体系层面上看,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政治体系一经形成,便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国际政治力量的结构作为构造世界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上层建筑,还 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家作为政治组织的本质不仅使其一 切活动都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而且当国家的政治、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的要求相抵触时, 政治、战略因素往往胜过暂时的经济利益成为国家行为的首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 济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不仅指出经济的本原地位与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且指出经济与政 治的相互渗透与转化,强调政治因素能动的反作用。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政治的相对独立 性以及政治因素对国际经济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伴随着参与全球化的行为主体及其地位的 变化,伴随着国际政治体系的改变,经济全球化的面貌和属性被不断调整和重新塑造。
1.政治经济相互作用下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与矛盾机制
近现代意义上国际政治力量分布的基本状况与以下两方面的事实紧密相关:一是主权国家 并立,不可能有、也不应当有凌驾于国家之上、垄断了强制力量的世界性“最高权威”;二 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国家为了确保经济利益必须参与世界经济。这两方 面的事实实际上指明了国际政治的力量结构赖以形成的基本政治前提与经济前提。
从政治方面来看,国家主权的概念是问题的关键。主权一般被界定为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 务 的最高权威。国家作为世界体系构成的基本单位,它所享有的主权地位,就成为决定现代国 际政治权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在国家具有主权地位的基础上,以威斯特伐利亚为开端的 现 代的国际体系区别于此前的各种帝国性体系。
世界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现实则进一步说明了国际体系的经济根源。这意味着,享 有主权的国家不仅受制于多个主权单位并立的国际体系,而且在经济上也受制于一个打破了 经济封闭性的世界体系,因此,主权国家之间必然要有相互的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 的 完全“自治”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上也是不可取的。现代国际政治力量结构必然 受到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国际政治力量结构的性质在根本上与国际经济力量结构的性质是 一致的,是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的一种反映。
进而言之,现代国际政治力量结构在其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来自体系内和体系外两方面的 压力,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及其相应的矛盾机制:
从静态的力量结构的角度来看,首先,国际体系不具有法定的最高权威,国家间的地位平 等,国家行为体至少在表面上是自主的与平等的。然而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国际体系中,国 家间的实力对比又是等级化的,作为实力政治的产物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与分配体系的反映 ,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化、机制化的发展并非真正以民主的方式实现,国际权力政治的运行经 常伴随着霸权现象,呈现某种集权化倾向,从而使国际政治力量结构具有等级特征。
从动态的力量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动遵循某种势力均衡原则,通过竞 争机制纠正国际力量对比的过度倾斜,抑制国际力量结构的过度等级化。
2.霸权的限度与多极化的发展
对国际政治力量结构基本特征及其矛盾机制的认识,促使我们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 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与走向,特别是辨明霸权现象与多极化发展的关系。
在近现代世界历史中,国际力量结构曾呈现出单极、两极与多极等不同样式。每一次国际 力量格局的变迁无疑都有着具体的、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原因,但这种变化的过程并非无规律 可循。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的矛盾线索是霸权与反霸的斗争。它既表现为强国之间激烈角逐 地区乃至世界优势地位,也表现为大国、强国对小国、弱国施以强权,小国、弱国竭力反抗 的尖锐斗争。总起来看,世界格局的变迁呈现出两种趋势,即权力的集中化与分散化。更确 切地说,国际政治经济的现实发展产生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效应,即支持霸权与单极化的效应 与抑制霸权而支持多极化的效应。
霸权是国际力量结构之等级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霸权与帝国秩 序中以赤裸裸的征服为典型表现的绝对强权,既有密切的联系和继承关系,又有区别,这就 是强权集中的相对性、强制力的有限性。如前所述,霸权的存在及其有限性的政治基础在于 国家间实力对比的等级化与主权国家的合法性、普遍性。世界市场经济的秩序要求以及霸权 强国承担维护秩序职能的意愿和能力,为霸权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市场的开放性, 不可能容许独霸性权力过度伸展为绝对的垄断,即使独霸性权力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相当程 度的独占性,也不可能长久持续。一方面,霸权国家往往在建立自由贸易秩序的过程中起到 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霸权国家试图将自身的权势优势过度扩张为绝对的统 治,也是难以得逞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近现代世界历史中的霸权实际上是一种“一超 多 强”意义上的霸权,除了在大国战争结束之初的短暂时期霸权性因素更为突出,其常态实际 上是非均衡的多极化。仔细辨识近现代历史上所有霸权国家的权势地位就会发现,即使在霸 权国家的鼎盛时期,它们也根本无法完全遏止其他力量中心的存在以及新兴力量的出现与威 胁。拿20世纪的美国来说,当它在20世纪初崛起时,老牌的西方强国英国与法国余威犹在, 后起的德、日跃跃欲试;二战以后,美国稳稳地坐上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头把交椅,却又 遭逢苏联这个强大对手,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西方经济霸主地位渐行丧失;冷战落幕 以后,美国赢得了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但是为此欢呼兴奋的美国战略家也心 知肚明,这样的景况只是暂时的,同时尽管美国的权势地位是空前的,但其控制力却在下降 。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主流强调单极霸权的趋势,认为“国际自由经济的存在少不了要有一 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有主宰地位的自由的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 或维持,冲突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对外 经贸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而较为忽视抗霸斗争与多极化趋势,部分地反映了国际权 力斗争的现实,特别是与西方国家一直处于国际体系中力量中心的位置有关。近现代世界历 史 的发展表明,霸权的相对性、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而霸权的独断性、绝对性越来越受到挑战 和制约。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抑制和抗拒国际强权、一家独霸的斗争中,在世界市场经济所提 供的机遇中,顽强地成长壮大,多极化的内涵日益丰富。一般意义上的多极格局指国际舞台 上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它们对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代的多极化发展具有两个鲜明的 特点:首先,它缘起于对抗两极争霸格局,带有鲜明的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与霸权主义的色彩 ,并上升为国际平等与民主的诉求,声势空前壮大。历史上挑战霸权、抗拒霸权的斗争除被 压迫民族的斗争外,大多蕴涵着争霸的内容。两极对峙与争夺,也具有明显的霸权特征。社 会主义的苏联在本身成为反资本主义体系与美国霸权的主要力量的同时,自身也由于大国主 义、大党主义的发展逐渐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然而伴随着当代多极化的发展,“极”的内 涵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战后多极化的主要表征,西欧的联合自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协作以及中国的独立自主,都是出于对美苏企图主宰世界的反对与抗衡。而冷战后的多极化 ,则直接针对美国力图主宰世界的单极化图谋。因此,多极化尤其成为相对弱势的发展中国 家的要求,成为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打压的中国与俄罗斯的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 受到西方世界内部不满于美国霸道做法的国家不同程度的赞同。主张和推动多极化的力量主 要追求的是平等参与的目标,其实质是反对霸权主义。其次,战后,随着反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 的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战后 的多极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即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力图实现以自己为核心标准的 国际经济政治一元化的战略企图,谋求多种社会制度模式、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并立存在和 发展之平等权利的国际政治多元化。总之,战后的多极化体现的是国际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和 趋势,而不只是世界力量结构多强并重的问题。多极化不仅仅表现为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同 时也表现为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多极化新的时代内容与时代特点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广大发展中国 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登上国际舞台,成为积极、活跃的国际政治参与者与行为体。其次,西 方社会内部主张国际民主的力量得到发展。第三,联合国以及其他各类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 展,为每一个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讨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平台。 其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世界性的反资本主义体系和反霸权运动的力量迅速成长和壮大 。
3.国际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来自社会政治层面。各种政治力量的兴起及其对全球化的参与, 必然对全球化的面貌与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国际政治力量结构是影响 全 球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量。
第一,多种力量参与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早期阶段,在西方列强全球独大的历史条件下,一度形成了由资本主义的一元 化 经济政治力量主宰全球化的局面。但进入20世纪,这种一元化的局面逐步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 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一支崭新的力量开始挑战资本主义的一统 天下。二战以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建立,同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如果说绝 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被迫不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话,那么绝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在独立伊始就加入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成为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一支重要的参与力量。至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了传统的计划经 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加入到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尽管彻底推翻旧秩序的理 想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但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参与经济全球化 进程,为冲击和限制从根本上有利于西方资本和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奠定了力量基础 。
当代参与全球化的力量除国家行为体以外,还包括大量非国家行为体,其中,跨国公司是 资本力量的新形态,与此同时还存在大量反对资本控制、反对一味市场化的非政府组织。在 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之间,也显示出力量的分化。国际财经机构行 使着制定和实施约束和指导各国经济活动的政策、规则与标准的职能,近年来在国际经济生 活中的作用非同小可。这些机构主要指布雷顿森林机构(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 世贸组织(前身为关贸总协定),由于其内部权力是按照成员国经济实力来分配,显然西方发 达国家掌握了这些机构的主控权。布雷顿森林机构往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重组债务的过程中 ,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结构调整政策,促使它们实现自由化与私营化,借以在全球推广北方 国家所希望的一揽子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世贸组织也扩大了权限,通过知 识产权、服务业、农业及贸易相关投资措施的制定以及解决纠纷制度的建立,为成员国规定 一 系列义务。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主持了环境、粮食、妇女、贸易和发展等多项全球议程 。同时,联合国的投票制度还使它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较大发言权的全 球机构。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下,联合国通过的有关文件不断表达了按照公正、合理的原 则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全球化立场。这与发达国家的立场显然是有冲突的。据此,也就不 难理解何以近年来美国一直轻视联合国,甚至干脆绕开联合国行事。
第二,多种力量围绕市场原则的斗争。
尽管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市场原则,但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 究竟怎样贯彻市场原则,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市场原则的政治哲学就是优胜劣汰,即把市场竞争中的裁决视为公正的裁决,承认由市场 上的自由竞争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这种市场法则充分体现了貌似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的资本 主义精神,它固然进一步否定了以暴力征服为基础的掠夺与超经济剥削,但显然更加偏向在 市场竞争中握有巨大的技术、管理与资金优势的力量。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在制定和实施国 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何以西方发达国家多成为市场原则的拥护派,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积 极倡导限制性地贯彻市场原则,要求更大程度地体现公正原则,实现“国际分配正义”。
第三,反体系力量重塑全球化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既对现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造 成了剧烈的冲击和破坏,但是作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冲击力与改造作用又是有 限的。
三、结论
1.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辩证统一
将全球化与多极化分别作为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加以区分只是相对的。全球化与多极化作 为对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宏观概括,它们各自都是经济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过程。全球化的 经济政治学与多极化的政治经济学的客观存在本身,恰恰反映了国际经济与政治之间密切的 交互渗透与作用,包括经济全球化作用于世界政治格局的效应以及多极政治力量的发展对全 球化的影响。如果粗略地审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经济基础,那么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其基础 是经济力量的多极化,而世界市场经济则是其制度性环境。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市场和国家 是 控制资源使用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与国家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构成了将全球化与多极化 联 结起来的最基本的纽带。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政治效应的分析与国际权力格局走势的考察,我们看到,全球化与多 极化之间既有相互支持和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抵触与矛盾的一面。在世界社会生产力发展 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国际力量分配和世界格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大趋势是越 来越倾向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权力中心的分散化与多元化;而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多样化 与多种政治力量的兴起和发展,也不能不对经济全球化的面貌与特征产生深刻的改造作用, 使得经济全球化在一元化发展的同时为多元性、多维性的发展开辟相应的空间。
认为全球化与多极化相互矛盾的最关键的误区,在于将经济全球化完全看成是单一市场法 则的一统天下,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全面主导与主宰,甚至是资本力量 彻底摧毁国家壁垒而实现全球统治。经济全球化的基干内容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化。它确实意 味着世界经济的某种一元化倾向,表现为各国经济的开放化与市场化、世界经济的自由化以 及市场法则的通约化。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具有导向全球经济一元化 的力量,还存在着非市场因素、非资本主义因素、非西方力量,它们制约着全球化的一元性 ,并使全球化表现出多维度、多元性的特征。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主权国家作为构成国际经 济政治体系的基本单位和国际政治力量结构多极化的基础,尽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权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影响,进而不得不作出调整,但是总的来看国家的主权地位是无法和 不能在根本上撼动的,因为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是逐步实现的,而国家则在其中发挥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内整合国内市场,对外寻求以有利的方式实现国家经济生活向 国际经济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说,表现在:第一,主权国家的确立、权力向国家集中 而国际政治权力相当分散的状况,恰恰是经济全球化得以起步的基本政治前提。欧洲君主与 商界的联手或者说国家与商贾结盟,对内促进了民族国家国内市场的形成与国家的统一,对 外推动了西方资本的扩张与世界经济的形成。第二,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世 界里,国家的存在与国家的干预对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新重商主义早在19世 纪中期就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竞争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反驳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贸易自由主义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的积极干预保护国内新兴工业,在国内的生产能力得 到充分发展以后再加入国际竞争。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不能不说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实行新重商主义的政策。第三,对经济落 后国家主权地位的保障,给予它们在世界秩序形成和发展中的发言权,有利于遏制市场的消 极作用,推动国际公正的发展。总之,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长期的,它们之间的对 立统一构成了国际经济政治互动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对抗性的发展会导致国际危机甚或战 争,但作为一种矛盾机制,它们仍不能完全消灭对方,而只能是在不断地进行相互调适中实 现新的超越。
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国际政治经济相互作用的方式由以军事、意识 形态关系为重心,发展为经济因素的作用显著加强,全球化的经济实质或者说世界经济体系 的属性,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国际政治的属性与国际权力分配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政治 效应是导向全球权力集中化,还是更加支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多元化与权力分散化和多 极化,目前两种因素、两种趋势正处于交错与较量之中,表现为霸权因素与反霸倾向、强权 政治与全球合作和民主、西方的全球化战略与发展中世界的“反全球西方化”运动、美欧金 融资本的全球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对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抵 制和批判、美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与多种力量的竞相发展、以美欧标准确定的全球同质 性与通过民主、平等的协商程序实现的全球普遍性、一致性等多对矛盾的冲突。积极、有效 地参与全球化和在全球议程中努力谋求扩大发言权与决策权,才能不断显示和壮大力量,不 断强化多极化的趋势。
2.把握全球化与多极化的趋势对中国的意义
将全球化和多极化认定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潮流,并将中国大外交定位于,在继续扩 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防御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们经 过 长期观察和不断总结国内、国际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其中,如果说全球化概念本身 更大程度地反映了对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认识,那么应该说这种对全球化的强调缘于中 国所面临的发展经济任务的紧迫性、严峻性以及发展经济所要求的务实精神;而对多极化的 肯定与推动则在认识国际政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自信,以及 矢志促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决心。在认清国际社会发展与进步潮流的同时力争有所 作为,在务实的基础上争取革新,这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参 与国际社会的基本姿态。这种姿态无疑对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全球化与 多极化在更加积极的意义上实现,也是中国为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所 必需的。
标签:政治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美国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