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县人民医院 四川 凉山 61625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4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结果:本组探讨护理总有效率为86.95%(40/46),后遗症发生率为4.34%(2/46),死亡率为2.17%(1/46)。结论:积极合理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做好早期治疗和护理,减少脑损伤,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264-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HIE是新生儿常见疾病,病情重,变化快,随时有威胁新生儿生命的危险,因此加强有效护理措施的落实,提高护理质量,是抢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键性环节。我科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共收住46例HIE患儿,通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大大地降低了后遗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基础性资料
对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4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探讨中男女患儿例数分别是30例、16例,患儿日龄在25min至7d不等,且中位日龄为(12.41±2.01)h;胎龄在小于37周、37周至42周、42周以上患儿例数分别是6例、35例、5例。本组探讨中患儿家长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充分了解了护理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等。
1.2 方法
1.2.1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血压以及心率等)并给予患儿心电监护,提示患儿病情加重的临床症状是血压降低以及心动过缓等[2],需要及时联系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同时,密切观察患儿颅内压的变化并给予对症治疗。使用脱水剂治疗的指征是:患儿存在前囱紧张或隆起等临床症状并伴随恶心、呕吐等;仔细观察患儿意识状态,若出现异常情况,如表情淡漠、易激惹交替出现,肢体颤抖,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弱或消失,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减弱,惊厥或昏迷等,则需要立即联系医生并给予对症治疗;严密观察患儿双侧瞳孔是否对称,当患儿出现瞳孔散大(固定)伴血压降低以及心动过缓等异常症状时,给予重症监护。以上各项症状提示患儿神经系统损伤严重需要及时给予对症支持处理[3]。
1.2.2护理措施
1.2.2.1环境护理和保暖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提供一个空气流通、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22~24℃、50~60%)。各项操作集中完成,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至37℃,并避免复温时升温过快[5],升温速度以每小时升高1℃为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2呼吸道护理以及惊厥护理 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并迅速给予氧气吸入,利用血气分析以及无创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0~10.64kPa、>90%范围内;随时巡视病房,并根据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氧流量以及氧气浓度。惊厥患儿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取仰卧位,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出现声、光刺激,在患儿出现异常情况(不安、手足痉挛等)时及时联系医生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痉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1.2.2.3输液护理、避免交叉感染以及喂养护理、早期康复干预 输液时严格控制滴速,密切观察尿量变化。需要定时开窗通风及病室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若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需立即停止口服给药、喂奶,给予必要对症治疗。对疑有功能障碍者,将其肢体固定于功能位,早期给予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恢复,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以得到家长最佳的配合并坚持定期随访[1]。
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环境护理、保暖护理、呼吸道护理、惊厥护理以及输液护理等操作规范,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给予患儿合理喂养,强化患儿早期干预措施,确保患儿得到有效护理和及时治疗,保障患儿生命安全有效性。
2.结果
本组探讨有效例数为28例,好转例数为12例,无效4例,转院1例,死亡1例,护理总有效率为86.95%(40/46);后遗症发生率为4.34%(2/46),死亡率为2.17%(1/46)。如表1。
表1 46例患儿护理总有效率
项目 数据
有效(例)28
好转(例) 12
无效(例) 4
转院(例) 1
死亡(例) 1
护理总有效率(%)86.95%(40/46)
后遗症发生率(%)4.34%(2/46)
死亡率(%) 2.17%(1/46)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其致病原因多为围生期窒息,临床特征是患儿部分或者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者暂停[4],导致患儿出现脑部损伤并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利用窒息复苏术对患儿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但临床干预疗效并不理想,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概率较高且病死率高,存活率较低。基于此,临床上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症状,积极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保证患儿生命安全。通过46例HIE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者的密切观察与精心有效的护理在治疗HIE的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护理人员的素质、责任心、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高质量的护理,再配合积极的综合治疗,很大程度地提高了HIE的治愈率,减少脑瘫、智障、癫痫等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催焱.儿科护理.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65-168.
[2]钟金富.早期护理干预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8):897-898.
[3]颜芳.高海拔地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神经行为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4):35-36.
[4]颜振兰.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8):903-904.
[5]段秀珍,潘迎洁,刘建珍等.系统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2):1370-1372,1373.
论文作者:姜连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患儿论文; 缺血性论文; 新生儿论文; 脑病论文; 例数论文; 措施论文; 后遗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