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延续: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与东亚一体化_奥巴马论文

改变与延续: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与东亚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巴马论文,政策论文,政府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99(2009)05-0034-10

贝拉克·奥巴马以变革的口号赢得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成为入住白宫的首位黑人总统。对于这位新总统,不但美国人满怀期待,世界各国也有不少正面的想象,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揣摩美国新总统的东亚政策,究竟奥巴马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东亚政策?和前任政府的东亚政策有何异同?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会对东亚一体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改变与延续

虽然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目前尚在塑造之中,但大致可以看到其政策走势。观察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奥巴马、奥巴马政府官员及其政策顾问在竞选期间、大选后及上台初期的言论和政策表述;二是民主党政府过往的政策等。笔者认为,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可以用“安全、繁荣、人权和环保”八个字来概括。

1.安全:重视盟国作用的同时,寄望多边合作

奥巴马曾撰文表示,为了确保安全与繁荣的目标,美国应该“通过积极、成熟而灵活的外交、经济与安全举措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之间的盟友关系是“美国在该地区维持安全力量存在的基础”,“这些盟友关系,以及我们军事力量在西太平洋前沿的部署,是我们加强地区安全和稳定战略的必要基础。”①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出访亚洲前也表示:“美国致力于保持我国在亚洲的传统安全同盟,并以这些同盟关系为基础,应对我们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全球威胁。”其亚洲之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解决阿富汗问题争取亚洲盟国的支持,而日本和韩国也确实“有求必应”,“同意联合援助阿富汗的重建努力”,并将继续协助美国“保障全球安全,特别是抗击非洲之角的海盗活动”②。当然,未明说的方面,是拉亚洲盟国应对类似中国这样的国家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希拉里刚访问日本几天,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就飞赴美国访问,成为奥巴马在白宫接待的首位外国领导人,虽然多少有些安抚日本的成分,但也确实反映美国对美日同盟关系的重视,就如奥巴马在接见麻生时所说:“我们之间的同盟关系,是东亚安全的基石,本届政府希望予以加强。……我认为,我们可以携手解决的不仅局限于环太平洋的问题,也包括全球性问题。”③而日本更抓住奥巴马新政府东亚政策正在塑造之机,以钓鱼岛问题验证美日同盟的重要性。2009年2月26日,刚刚访美归来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出席众院预算委员会会议时公然宣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次日,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再次发表同样言论,自信地表示:“美方也认为如此。依据安保条约,奥巴马总统对日本有包括核威慑力在内的防卫承诺。”虽然美国官方表面保持低调,声称“美国并没有针对钓鱼岛主权问题,采取任何新的立场,也不会选边站,支持特定国家”④,但从中曾根弘文的自信表态,以及媒体所报道的美国国务院官员的讲话,都表明奥巴马政府事实上默认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⑤。

在重视盟国作用的同时,奥巴马政府基本会继承克林顿时期的亚洲政策,即看重多边合作。奥巴马表示:“奥巴马政府将寻求与中国以及该地区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从而推进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发展。”他希望中美双方“建立高度互信”,在恐怖主义、核扩散、政局动荡国家、传染性疾病、人道主义灾难和公海抢劫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⑥。

2.繁荣:重视东亚经济繁荣,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的贡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美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具有重要影响。从贸易方面看,1989-2005年间,美国向APEC国家出口的商品总额占美国对外出口总额的73.22%,其中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国家(以下简称“10+3”国家)就占24.38%;同期,美国从APEC国家进口的商品总额占美国进口总额的80.28%,其中“10+3”国家占38.51%⑦。在海外投资方面,从1990年到2007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从647.2亿美元增加到4539.6亿美元,其中日本、中国(含香港和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分别达到1016.1亿美元、921亿美元、826.2亿美元和271.5亿美元(见下表)。

事实上,东亚的重要已经成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大政党的共识,他们都认识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贡献。2008年9月,麦凯恩和奥巴马同时在中国美国商会(Amcham-China)出版的《中国简报》月刊(China Brief)中,撰文发表他们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崛起的观点和立场。麦凯恩说:“亚洲的复兴是当今划时代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着这一辽阔地区的面貌,而且给太平洋两岸的数十亿美洲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新的开放性的机会(open new opportunities),以建立更安全、更繁荣和更自由的世界。……中国的两位数增长率使亿万人口脱离了贫困,给邻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并带来了众多新的经济机会。”⑧奥巴马也认为,“最近几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我知道,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能受益于对华贸易。”⑨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美国尤其看重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解决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希拉里在出访亚洲前表示:“无论是今天还是在我们的未来,亚洲都是全球文化的贡献者、全球经济的强大动力以及一个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地区。……美国不能单独解决世界问题,而世界没有美国也不能解决问题。”她希望通过其亚洲之行,与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共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办法⑩。希拉里在接受《朝日新闻》的采访时,就说:“可以肯定,日本、中国和美国有很多共同关注的问题。你们知道,中国和日本历来都是向美国有大量出口的国家。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两个国家都面临一些艰难抉择。美国有着在中国、日本和我们本国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的强烈愿望。”她还表示,将征求中国和日本的意见,“看看我们是否有机会可以展开三边对话”(11)。

3.人权:推动亚洲国家的人权与民主进程

在人权、自由与民主等问题上,虽然美国两大党所公开的立场差异不大,但从过往的历史看,民主党人向来在人权问题上比共和党人更加“执著”。希拉里出访亚洲前,在谈到其出访任务时,虽然不断强调是“倾听之旅”,但还是特别提到:“奥巴马政府还准备将我们的接触延伸到政府大楼和官方会议厅之外,……我们准备与公民社会接触;让扶持良好治理、自由选举和自由媒体、更广泛的受教育机会、更强大的健保体系、宗教包容以及人权所需的基础更加巩固。”希拉里到访印尼时,在赞扬印尼的民主转型“伊斯兰教、民主、现代化、女权可以共存”之余,也不忘批评缅甸的人权状况(12)。美国副助理国务卿马歇尔在希拉里之后访问越南时也表示,美国要求与东盟国家合作,以推动缅甸的改革、开放以及政治民主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希拉里已表示美国目前对缅甸所采取的制裁政策是无效的,东盟各国的介入也还没取得效果,意味着奥巴马政府对缅甸政策会有调整,但如何调整,尚待观察(13)。

至于中国,奥巴马也曾公开就西藏“3·14”骚乱事件发表批评意见,也为此反对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还与达赖喇嘛多次通电话。就人权问题,按照奥巴马亚洲政策顾问巴德尔的说法,“他将关注这个问题,他还将公开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奥巴马在阐述中国政策时,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国走向民主与法治道路。他说:“中国在保护全体民众的人权,以及向着民主与法治前进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将使其在国内和国际上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作为一个国家的潜力。这是中国人民的企盼,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所真正需要的。这种改变不会像中国领导人可能担心的那样削弱中国的实力,相反,它将为中国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奠定更坚实的基础。”(14)

4.环保:共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

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与共和党相比,奥巴马政府明显积极得多。

奥巴马在大选期间和施政伊始,就希望中国更多参与温室气体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项目。奥巴马曾表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规章的制定是必要的。他曾撰文写道:“全球气候变化无疑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美中两国都肩负着应对这一重大挑战的责任,即使双方的责任不尽相同。但长久以来,双方都在互相指责对方的态度,以此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这一切必须停止。”他呼吁,“气候变化的挑战要求美中两国立刻行动起来,将双方合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双方旨在消除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方面的合作能够树立典范,由此产生的实践和技术将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包括建立后京都气候机制(post-Kyoto climate regime)达成协议。”(15)

希拉里出访亚洲前也表示:“气候变化问题和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要靠全球来解决。现在,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或能源问题,而且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经济以及我们的安全,浑然一体。”“我国一直是历史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们承认,我们必须率先努力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建设低碳经济。但是我将访问的每一个国家也在这项努力中承担角色。我将向日本和韩国积极主张清洁能源,并寻求同印度尼西亚的合作途径。……我们将与中国方面辛勤努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使用更清洁的能源、提高能源效益和进行有益于两国的技术转让,并且促进其他既保护环境,同时又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16)事实上,奥巴马上任伊始,希拉里就任命斯特恩(Todd Stern)为美国气候变化问题特使,而斯特恩也随同希拉里出访亚洲,这反映奥巴马政府履行竞选承诺,提倡清洁能源,重视全球暖化问题。

总体上看,奥巴马政府的安全、繁荣和人权政策基本延续布什时期的政策,而环保政策可说是一个“变革”亮点。当然,我们应当注意到,即使是安全、繁荣和人权政策,也和布什时期略有不同。

首先,在贸易政策上,如果说共和党人更倾向自由贸易的话,民主党人则更强调劳工权益、贸易不平衡及贸易保护等问题。以中美经贸关系为例,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就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认为:“实现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中国必须改变其汇率政策。由于中国人为制定低货币汇率政策,使中国保持有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这不利于美国企业和工人,也不利于世界的发展。”难怪其竞争对手麦凯恩在2008年10月号《中国简报》中,借机批评奥巴马的中国政策:“扩大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关系,这是下一届美国总统必须优先考虑的事情。不幸的是,在一种完全可预见的情形下,一些美国政治人士——包括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正被亚洲活力引发的恐惧所困扰;他们不是鼓励美国人创新和创业,而是提议设置贸易保护主义壁垒,这将会使我们的情况变糟。”(17)对于美国的政策,奥巴马强调:“作为总统,我将利用一切可用的外交手段,来促使中国改变其汇率政策。……我将采取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在适当时候运用我们的国内贸易救济法以及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18)而上任后任命的财政部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在其任命听证会上更直言,中国“操纵汇率”。当然,奥巴马也曾认为,“两国主管经济事务的领导人之间开展高层对话也对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9)

在开放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安全等问题上,奥巴马也主张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奥巴马说:“我知道,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能够受益于对华贸易,但前提必须是中国同意遵守(市场)规则,并在世界均衡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我希望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其国内需求能够继续扩大。”“我还将更加积极、严肃、持续地应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并解决在主要产业中对外国投资存在歧视性法规的问题,以及其它不公平贸易行为的问题。我将与中国政府合作建立更完善的体系,使双方国家能够对出口产品实施监管,并在发现危险产品时采取行动。”(20)

其次,在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和布什政府的政策相差不大,即一方面都希望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遵循国际规则,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应对全球重大挑战;另一方面都同时对中国进行一定的防范。总体而言,奥巴马政府会延续布什政府的政策,重视中国在朝核问题、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希望中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奥巴马阵营甚至表示将讨论把中国纳入八大国会议(G8)的可能性。但奥巴马在竞选期间也关注中国崛起对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利益的影响。2008年9月26日,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举行的总统候选人第一场电视辩论中,奥巴马就提到,美国忙于伊拉克战争,给了中国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扩大影响的机会。预计奥巴马政府在达尔富尔、津巴布韦等问题上或许会继续含蓄或公开批评中国,认为中国对伊朗核问题、“结束达尔富尔血腥屠杀,并帮助扭转津巴布韦的无政府状态”等问题上的制裁和压力不够,甚至“预计中国和美国在对第三国的问题上会发生冲突”(21)。另外,在应对方式上,奥巴马政府似乎更倾向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结合,即所谓“巧权力”(smart power)的应用。希拉里在出访亚洲前的演讲中表示,在致力于外交和发展的新时代,美国将“运用巧权力,与长期的盟国及新兴国家共同努力,为解决全球性共同问题,寻找地区和全球方案”(22)。

第三,在台湾问题上,一般来说,两党政策差别不大,都强调“一个中国”政策,依据“台湾关系法”对台售卖武器,维持台海稳定等政策和目标。但在具体做法上,两党略有不同,共和党强硬些,而民主党的政策相对温和些。小布什上台初期就提出“要保卫台湾”,而马英九赢得台湾2008年选举胜利后,奥巴马就曾致函马英九,表示支持台湾与中国大陆缓和关系。在2008年的一次有关外交政策辩论中,针对“一旦台海爆发冲突,下任美国总统将如何回应?”的问题,代表民主党阵营的季浩丰表示,他“不会回答臆测性的问题,但是,一旦中国对台湾动武,将引起美国严重关切”。他虽然表示“美国有义务协助台湾自我防御”,但他又说:“目前两岸的紧张关系是历史上最低的,美国应该欢迎两岸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欢迎马英九对北京释放善意,并且扩大两岸的经贸、文化、教育以及旅游交流。”(23)

从奥巴马上台后大半年间美台关系走势看,美国新政府一方面希望看到两岸关系稳定,肯定马英九的两岸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也对两岸关系的走向抱有疑虑,通过对马英九的实质支持,逐渐将马英九纳入美国战略利益范畴。奥巴马政府对马英九的实质支持可从以下事实中得到印证:希拉里和副国务卿斯坦伯格都曾在参院听证会上表示,赞成美国和台湾的官员互访;马英九就职一年多来,就6次过境美国;2009年6月1日,马英九和希拉里在萨尔瓦多国宴上握手寒暄、交换意见,这是自2003年11月陈水扁和当时的国务卿鲍威尔在巴拿马百年国庆碰面后的第一次;7月底,美国参议院在其2010年度国防法案中加入了一项条款,要求政府对台湾军力进行评估,意在暗示白宫尽快批准售台F-16等新式武器;9月22日,美国在台协会内湖新馆举行奠基仪式,这是美国第一次在“非邦交国”兴建永久馆址(24)。

二、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初步的估计

美国政府对于东亚合作及东亚一体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冷战结束后一段时间,美国倡导泛太平洋经济合作,但反对旨在排斥美国的东亚合作,如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集团(EAEG)计划就极力反对;(2)进入21世纪,随着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迅速开展,使美国感受到地缘经济竞争的压力,开始采取一些行动,如相继推出“东盟合作计划”、“东盟企业倡议”,与部分东南亚国家磋商“双边贸易及投资架构协定”,与新加坡、韩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并准备与泰国等其他东盟国家签署类似的协议,以确保自己在东亚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3)对于当前包括东亚峰会在内的东亚一体化进程,从表面上看,美国似乎抱着“走着瞧”(“wait and see”)的态度,但事实上,美国一直在高度关注东亚一体化,尤其是东亚峰会的进程。美国关注的内容包括:谁将领导东亚峰会;东亚峰会的构成;成为东亚峰会成员的标准;东亚峰会的使命、目标及优先考虑事项等(25)。美国不但关注东亚峰会的进程,还采取了相应的外交行动,以阻止亚洲联合“去美国化”的趋势,如:强化与日本、澳大利亚等亚洲盟友的关系;与东亚首脑会议的中坚力量——东盟成员国中的7个APEC成员国首脑举行了共同会谈,并发表了强化合作的共同声明,“表明了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意愿”(26)。

那么,奥巴马政府对东亚一体化是什么态度呢?其东亚政策对东亚一体化会产生什么影响?笔者认为,应当从两方面来看待奥巴马东亚政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一方面看到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其政策中保守的一面。

就奥巴马东亚政策对东亚一体化的积极意义而言,笔者认为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急迫问题——应对经济危机看,美国离不开东亚,一方面东亚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另一方面中国和日本是美国国债持有量最多的两个国家,关乎美国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的成败,因而美国会暂时软化在经贸上的纷争,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东亚国家合力对抗经济危机,这自然有利于东亚经济合作和东亚一体化。这也可以从希拉里的讲话中得到印证,她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迫使各国在国内寻求解决途径。但我们任何人都不能一味闭门自省,以致忽略国际伙伴为稳定世界经济并促使我们所有人重新回到繁荣发展的道路上所必须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也不能急于以高筑贸易及其他壁垒的方式应对;我们必须始终致力于一个开放与公平的贸易体制。”(27)

其次,从民主党政府的传统政策和希拉里访问亚洲国家的讲话看,美国也重视在安全和环保等领域的多边合作,重视地区多边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在克林顿政府的推动下,美国更加积极地介入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ARF)、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活动,发挥其影响力(28)。同时,克林顿政府也在中国等国的支持下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虽然布什政府上台初期并不重视,但后期也积极支持六方会谈机制,以解决朝核危机。就奥巴马政府而言,希拉里的表态十分明确:“上届政府最后采取的政策,即我们必须参与六方会谈,甚至与朝鲜进行双边接触,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应采取的政策,因为我认为,这正是我们所必须做的;我们必须与其他伙伴密切合作,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并且有中国和俄罗斯的参与,以对朝鲜施加影响,使他们相信,他们谋求核武器是不可被接受的,最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希拉里在接受《朝日新闻》记者采访,被问到美国对ARF的政策时强调:“我认为与东盟等组织接触是我国全球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我肯定出席美国受到邀请的地区性会议。我希望我们能在美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29)事实上,希拉里在访问印尼期间,专门造访东盟机构。奥巴马政府一改布什政府对东盟地区论坛、东盟的忽视,转而表态积极支持,这对东盟和东盟推动的东亚区域合作与东亚是有积极意义的。

至于全球气候变暖等环保问题的合作,奥巴马政府应该比布什政府更加积极,这也可以说是推进东亚地区合作及美国与东亚国家间展开合作的重要议题。希拉里在接受《朝日新闻》记者访问被问到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合作时,也赞同“一个值得探讨的想法”,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就是“一个十分恰当的例子”,“在节能和洁净能源技术方面,日本走在了美国和中国的前头。因此,在我们三国间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对中国和美国有利,也会给日本带来经济利益。”(30)

在看到奥巴马东亚政策对东亚一体化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政策中保守的一面。

首先,美国对东亚一体化,尤其是东亚峰会的最终走向仍然持有疑虑。美国对东亚一体化进程一直抱有戒心,对东亚峰会将其排除在外更是心怀不满。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的看法可以说反映了美国的疑虑所在。在阿米蒂奇等人看来,美国应该反对参加东亚峰会,理由有三:一是由于中国逐渐增加的经济和政治影响,没有美国参加的东亚共同体将形成或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从而损害美国在东亚的接触政策;二是东亚共同体将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双边“毂辐”(bilateral "hubspokes" systems)体系的灵活性,从而增加安全和经济关系方面的交易成本;三是东亚共同体将推崇亚洲治理模式,可能作为拖延威权政治民主转型的借口(31)。难怪在被问到是否计划代表美国参加东亚峰会时,希拉里采取故意回避的态度,说出了耐人寻味的话:“对此我不很熟悉,因此我还得了解一下。我知道举行东盟峰会的时间,我不知道东亚峰会的时间。”(32)

其次,奥巴马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强调劳工权益、贸易不平衡及贸易保护等问题,势必引发贸易争端,影响多边贸易安排的谈判,这自然不利于东亚区域合作。盖特纳所谓中国“操纵汇率”论引发中美两国的舌战,可见其端倪。奥巴马就任总统后,其任命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国会参议院任命听证会上说,奥巴马总统认为“中国正在操纵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随即对这一言论作出强烈回应。虽然此后奥巴马政府表面上从盖特纳上述言论的立场上后退了,盖特纳本人也公开说,中国是维护世界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国对奥巴马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立场仍然心存疑虑。另外,在美国工会的推动之下,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最终决定对中国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引来中国的强烈不满。9月1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启动针对美国向中国出口肉鸡和汽车产品的审查,并正式就美国限制中国轮胎进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程序。由奥巴马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引发的贸易争端如发展为贸易战,势必影响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显然不利于东亚区域合作。

第三,美国对双边联盟的强调及地区盟国在其全球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势必强化东亚国家之间的裂痕,进而影响东亚国家的合作进程。虽然希拉里在出访亚洲前表示,美国“外交政策不能再仅仅是逐个针对各个国家或仅仅是将世界分成各个地区”,“将谋求建立能超越地域和政治疆界的伙伴合作关系”,但美国亚洲安全战略的基石仍然是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盟友,战略目标仍然是针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及朝鲜、缅甸等所谓“集权国家”。这一方面会强化中国与日本和其他周边国家之间的安全对峙格局,另一方面加剧东盟国家在缅甸等问题上的分歧,而这两方面都会影响东亚地区的合作,进而影响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从最近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表态,以及美国侦察船在南海的活动引发的争论,可见其端倪。

第四,奥巴马政府对人权问题的强调,也会引发东亚国家的争论。在世界上推进美国式民主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重要内容之一。自立国以来,美国人一直抱有“天定命运”的使命感,向外输出美国民主和社会价值观,以最终在全世界实现美国式的民主制,建立美国治下的大同世界(33)。老布什政府主张以美国为中心扩大“自由圈”,促进亚太地区“民主化”趋势的发展,建立新的“美国世纪”;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更加重视在国外促进民主和人权,推出了“把市场制民主国家的大家庭”扩展到全世界的“扩展战略”;“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开始把推进民主与法制看成是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根本途径,提出积极主动地“输出民主和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的新国家安全战略(34)。就东亚地区而言,美国学者福山和德温·斯图尔等人认为,美国应主导建立“东亚民主的自由贸易体系”,“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跟美国共享价值观的国家加强经济一体化,待时机成熟,中国等也可以加入。民主国家间的牢固经济关系和安全关系,将成为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35)美国的民主扩展战略自然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发生冲突。由于东亚国家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对人权、民主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论,如果美国一意孤行地大力推动民主扩展战略,势必加剧东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从而严重影响东亚一体化的进程甚至是东亚的合作。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可能会缓和对中国的立场。这从希拉里在北京的讲话中可以得到印证。希拉里说,尽管美国会继续提出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但是不能因此影响在全球经济危机、全球气候改变危机和安全危机问题上的合作。”(36)但笔者认为,美国在人权问题的让步只是策略性的暂时之举,不会持久。事实上,希拉里刚从亚洲回华盛顿,就出席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08年度各国人权报告》,指责中国的所谓人权记录。

第五,全球气候暖化问题既是中美合作的切入点,也可能成为中美摩擦的环节。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将全球气候暖化问题列为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美国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必须取得工业大国中国的支持。中国政府已经宣布支持减少温室排放,并对环保型企业予以政策优惠。因而,中美在清洁能源和环保节能方面的合作应该是很好的切入点,也最容易取得成果。但中国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应该会比较谨慎。另外,双方在能源问题上的合作还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如在伊朗问题上的分歧、在非洲的摩擦等。在这点上,美国官员和学者也十分清楚。希拉里出访亚洲前,美国官员就说:“美国新政府会从温和的课题着手,先把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等事务提出来讨论。预料,美国会着重双边联合计划,而不会先触及中国的废气排放问题。”而斯坦福大学的能源专家维特也说:“我们必须愿意把会破坏双方关系的因素撇开,比如在伊朗问题、非洲问题和货币(汇率)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等。”(37)

三、东亚国家如何回应?

针对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态度与政策,东亚国家应该如何回应?

对于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关注和担忧,笔者曾撰文提出了六点对策:(1)中国要表明自己并不会挑战美国的地位,东亚一体化并非排挤美国,也不会危及美国的利益;(2)让东盟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消除美国的顾虑;(3)中国要在实际行动中让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看到其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4)东亚国家在表明东亚一体化适当开放性的同时,也应该坚持东亚一体化的地域特色,东亚国家有权就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安排;(5)中国可以通过适当的管道批评美国的遏制战略,以“威胁中国论”反击“中国威胁论”,对美国形成舆论压力;(6)超越“亚洲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以应对美国官方和学者提出的“东亚民主的自由贸易体系”或“民主国家共同体”(38)。

可以说,上述对策有很好的针对性,与此后中国等东亚国家在东亚合作问题上的政策大体一致,如:表明东亚一体化并非排挤美国,也不会危及美国的利益;东亚国家有权就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安排,如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及金额的增加,等等。就在笔者落笔之时,2009年2月22日,东盟国家和日本、中国以及韩国的财政部长与官员在泰国普吉岛开会,已在原则上达成协议,同意将货币互换计划从2007年商定的800亿美元提高至1200亿美元,只待“10+3”领导人峰会宣布(39)。这既表明东亚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面对的经济问题的决心,也说明东亚合作的机制运作畅顺。对此,马来西亚副首相纳吉表示,“提高货币互换计划显示了亚细安以及中、日、韩等国家都认同于一点,那就是大家都面对着一场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40)。

在新形势下,除了上述对策,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尝试以下对策:

1.鼓励和推动美国积极加入和支持东亚合作进程。小布什政府忙于反恐战争,对国际社会又持“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就是我们的敌人”的态度,美国对东亚合作较冷淡。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公开强调要重视对话与合作,支持地区多边合作,这对东亚区域合作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兆头。事实上,美国智库——亚洲基金会针对亚洲新地区主义提出的7点建议中,第一条就是:“为了在地区外交中获得适当的位置,美国应开始重视亚洲地区主义:倾听其多种声音,尝试理解亚洲各国政府所面临的挑战,掌握其内外政治动态。”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制定针对亚洲的跨部门协调战略(Coordinated Interagency Strategy toward Asia),改变以往分议题和国家制定政策的局面,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针对整个亚洲制定统一的经济和安全战略。报告并建议从与“P-4”(新加坡、智利、新西兰和文莱)签署双边协定开始,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报告还建议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举行美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领导人会议,甚至建议美国政府签署有东盟国家倡议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显示美国重新介入地区影响的竞争”,“明确表明,美国与东亚峰会其他成员一样,都是兴起中的亚洲共同体的‘良好公民’”(41)。

2.中日韩三国应当逐渐负起领导责任,与东盟国家一起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如果东亚一体化初期由东盟国家来推动,应当由东盟扮演“领导者的角色”的话,那么东亚合作的第二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作为东亚三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应当更积极承担责任,与东盟国家一起领导东亚一体化进程。就如我国学者曹云华教授在2004年的研究中所指出,“随着东亚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深化,随着东亚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合作的领导权或主导权的问题将会进一步突显,……在今后的东亚地区合作中,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有可能是轮流坐庄,即轮流扮演领导者和追随者的角色,在某个问题上东盟是领导者,在另一个问题上中国是领导者,而在其他问题上,日本或韩国又可能是领导者。由谁来扮演领导者或追随者的角色,主要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42)

2008年末,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日本福冈举行峰会,这是东亚三国领导人首次单独在“东盟10+3”框架外,在非东盟国家举行的正式接触。这次峰会虽然没有给外界带来大的惊喜,但可以说是东亚三强迈出了积极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的重要一步。笔者建议,东亚国家应该抓住全球金融危机这个契机,沿着金融、贸易、环保到非传统安全,再到地区安全的路线图,一点一滴地进行积极的合作,推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3.推进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合作,促使美国尊重东亚国家的选择。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东亚合作的进程,让其他东亚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尝到了合作的甜头,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认识也渐趋正面。中国应当继续推进与东盟等东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做一些有利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事情,“一旦建成包括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内的自由贸易区,东盟和中国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43)。东南亚国家确实一直把美国当作对付“中国威胁”的平衡力量,但他们并不想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作出选择,一来害怕中国改变忍让与合作政策,转而采取对抗甚至报复行动,二来担心中美冲突危及地区稳定,影响其脆弱的经济(44)。

事实上,东亚国家对推动东亚一体化,建设东亚共同体,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美国智囊机构“战略国际问题研究所”与日韩等媒体一起调查的数据就证实了这一点。该调查显示,亚洲国家有81%的外交家支持建立东亚共同体框架(45)。美国亚洲基金会的最新报告也提醒奥巴马政府要注意这点,“新政府应当避免让亚洲国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中国和日本之间,或者东亚地区民主国家(特别是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与中国及其陆上邻居之间做出选择。……新政府应该避免采取让人联想为包围或遏制中国的政策,如‘民主联盟’或‘意识形态冷战’(Cold War of Ideas)”(46)。

4.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创造有利于东亚合作的亚太环境。中美是世界重要的经济大国,面对金融危机,中美应该而且可以携手合作,比如在维持全球金融稳定方面的协商与合作,在贸易问题及环保问题上的协商。中美之间互信的建立及中美关系的稳定是东亚合作的重要条件;如中美关系动荡,势必影响亚太乃至全球经济,自然也不利于东亚合作。就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指出的,“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太平洋两岸的任何一方都需要另一方的合作”,“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以解决它当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阻止激增的赤字引发灾难性的通胀。……中美关系需要提到一个新高度。只有认识到双方拥有共同目标,当前的危机才可能克服。”他还指出:“将出现什么样的全球经济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在未来几年如何与对方打交道”,“如果美国的保护主义抬头,或是中国被它视为长期对手,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可能会破坏全球秩序的前景。一旦像这样回到重商主义和19世纪外交的老路上,就会导致世界分裂为相互竞争的地区单位,并产生危险的长期后果。”(47)

注释:

①Barack Obama,"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China brief,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Vol.16.no.8,October 2008,available at<http://www.amcham-china.org.cn/amcham/upload/wysiwyg/CB2008October/3-US-China_Policy_Under_a_Obama_Administration.pdf>,p.13.

②"Remarks by Secretary Clinton at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09/February/20090213180210eaifas0.6547815.html.

③"Obama Considers Japan a Strategic Ally",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english/2009/February/20090224125347dmslahrellek0.8471338.html?CP.rss=true.

④《美国务院回应日本有关钓鱼岛言论:美国不会选边站》,凤凰网,http://news.ifeng.eom/world/200902/0228_16_1037750.shtml,2009年02月28日.

⑤王国培:《美称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中方要求美方澄清》,http://news.sina.com.cn/c/2009-02-28/030417305266.shtml.

⑥参见奥巴马网站,http://www.barackobama.com/issues/foreignpolicy/; Barack Obama,"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pp.13-14.

⑦U.S.Department of Commerce,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TradeStats Express(online database),available at <http://tse.export.gov>

⑧John McCain,"US-China Policy Under a McCain Administration",China brief,Vol.16.no.8,October 2008,available at <http://www.amcham-china.org.cn/amcham/upload/wysiwyg/CB2008October/2-US-China_Policy_Under_a_McCain_Administration.pdf>,p.9.

⑨Barack Obama,"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p.13.

⑩"Remarks by Secretary Clinton at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

(11)"Secretary Clinton's Interview with Asahi Shimbun in Tokyo",available at 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09/February/20090219163832eaifas0.5075342.html.

(12)"Clinton Praises Indonesian Democracy",http://www.nytimes.com/2009/02/19/washington/19diplo.html?_r=l&ref=world

(13)《美促亚细安国家合作推动缅甸民主进程》,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络版),2009年2月26日,http://www.zaobao.com/yx/yx090226_507.shtml.

(14)Barack Obama,"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p.14.

(15)Barack Obama,"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p.14.

(16)"Remarks by Secretary Clinton at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

(17)John McCain,"US-China Policy Under a McCain Administration",p.9.

(18)Barack Obama,"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pp.13-14.

(19)Ibid.,p.14.

(20)Ibid.,pp.13-14.

(21)Barack Obama,"US-China Policy Under an Obama Administration",p.13.

(22)"Remarks by Secretary Clinton at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09/February/20090213180210eaifas0.6547815.html

(23)张蓉湘:《麦奥两阵营外交智囊讨论对华政策》,美国之音网站,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8-09-23-voa54.cfm.

(24)参见星岛环球网(www.stnn.cc)的相关报道。

(25)Ralph A.Cossa,Simon Tay,and Lee Chung-min,"The Emerging East Asian Community:Should Washington be Concerned?" p.V.

(26)参见陈奕平《美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7)"Remarks by Secretary Clinton at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09/February/20090213180210eaifas0.6547815.html.

(28)参见陈奕平《权力、机制与认同——对美国东盟地区论坛政策演变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29)"Secretary Clinton's Interview with Asahi Shimbun in Tokyo".

(30)"Secretary Clinton's Interview with Asahi Shimbun in Tokyo".

(31)Cf.:JIMBO Ken,"Emerging East Asian Community? Political Process",in The Japan-US-Asia Dialogue Conference Papers,"An East Asian Community and the United States",June 22,2006,Toranomon Pastoral Tokyo,Japan.p.22.www.ceac.jp/e/pdf/060622.pdf.

(32)"Secretary Clinton's Interview with Asahi Shimbun in Tokyo".

(33)参见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34)参见陈奕平《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7月,第177-182页。

(35)翟崑:《美国的回应》,http://star.news.sohu.com/20051129/n240822346.shtml.

(36)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络版),2009年2月22日,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2_511.shtml.

(37)Mark Landler,"U.S.Prepares to Broach Hard Issues With China",http://www.nytimes.com/2009/02/11/washington/11diplo.html.

(38)参见陈奕平《美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9)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络版),2009年2月23日.http://www.zaobao.com/yx/yx090223_501.shtml.

(40)同(39)。

(41)The Asia Foundation,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and American Views,2008,available at :http://www.asiafoundation.org/program/overview/americas-role-in-asia,pp.122-126.

(42)曹云华:《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权问题》,《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4期。

(43)曹云华:《探究亚太新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44)Satu p.Limaye,"Minding the Gaps:The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U.S.-Southeast Asia Relations",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Strategic Affairs,Apr 2004,Vol.26 Issue 1,p79,pp.87-89; Angel Rabasa,“The Changing Political-Military Environment:Southeast Asia",in Zalmay Khalilzad,David Orletsky etc.,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Toward a New U.S.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Santa Monica,CA,USA:Rand Corporation,2001,p.197.

(45)(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络版),2009年2月24日,http://www.zaobao.com/gj/gj090224_519.shtml.

(46)The Asia Foundation ,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and American Views,2008,p.128.

(47)Henry A.Kissinger,"The chance for a new world order",http://www.iht.com/articles/2009/01/12/opinion/edkissinger.php.

标签:;  ;  ;  ;  ;  ;  ;  ;  ;  

变革与延续:奥巴马政府的东亚政策与东亚一体化_奥巴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