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开发全球化对广州科技创新影响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论文,科技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04)03-0078-05
一、研发活动的全球化趋势
研发活动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按竞争优势原则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研究开发资源,实施技术创新全球化战略,以获得研究开发产出的最大化,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或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目标。目前,研发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各国外资类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迅速增长、国际战略技术同盟的发展以及专利的国际化等方面。
1.各国外资类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据OECO(国际经合组织)报告指出,1975年OECO国家研发总支出为750亿美元,1992年其研发总经费超过3800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10%,同时,外资研发投入已经占OECO成员国产业研发投资的12%[1]。美国以其强大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大量顶尖的技术人才,成为吸引外国公司建立研发机构的首选之地,进入美国的外国直接研发投资从1993年的1419.9亿美元提高到1997年的1969.0亿美元[2],这其中,德国和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的投入较大;与此同时,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研发投资也快速增长,1985年~1996年,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研发投资发展速度(9.7%)大约为国内研发投资速度(3.4%)的3倍[3]。
2.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迅速增长。为适应研发全球化的需要,跨国公司逐年增加其海外研发机构的数量。到1997年,美国已有86家跨国公司在22个国家建立了186家海外研发机构;相对应的是,到1998年底,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375家跨国公司在美国建立了715家研发机构,雇佣了11.57万美国研究开发人员。日本企业在欧洲的研发机构达到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除主要设置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外,在以色列、新加坡、台湾、印度、中国大陆等地设置的研发机构也迅速增长,1997年,美国已有30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35家研发机构[4]。
3.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建立和发展战略技术联盟。为了获得某种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缓和竞争压力,巩固并扩大市场,分摊费用和风险,缩短研发时间,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参与建立和发展战略技术联盟。1990年~1998年,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组成了5100多个战略技术联盟进行战略性高科技活动,这些联盟中1/3由美国与欧洲或日本公司组建,大多数联盟集中在信息技术(IT)和生物工程方面[3]。美国的IBM公司已在全世界建立了旨在开发计算机产品的战略联盟400个[3]。然而,发展中国家能够加入这种联盟的公司却很少,与外国跨国公司的联盟形式仍主要停留在合资这一低级形态。
4.专利的国际化。专利是衡量研发产出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研发国际化的重要指标。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获得的专利占跨国公司全部专利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1992年~1996年,美国、日本和西欧的跨国公司海外附属公司获得的专利数占其专利总数的12.6%,高出其同期海外研发支出的比重。企业在国外申请专利数与其在国内申请专利数之比是衡量技术创新扩散速度的关键性指标,1987年~1993年,OECD国家创新扩散速度提高了2~3倍;在北欧各国,这一指标也从3.7%提高到了11.58%[4]。专利国际化的发展表明,研发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正在加快。
研发全球化虽然服务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流动,对东道国产生了重要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效应,提升了当地的技术创新水平。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快速,社会稳定,市场巨大,必然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设置的热点地带。据外经贸部统计,到2002年底,美、日、德、法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独立研发机构100多家,其中2/3以上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等地,涉及计算机、软件、通信、化工、汽车、医药等领域。下面笔者主要就跨国公司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跨国公司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的动机和企业策略
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份额最大化是跨国集团在华经营的主要目标。跨国企业集团在广州投资建立研发中心主要基于以下目的:
一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和运作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个步骤最初是销售,其次是到国外投资设厂,然后发展到进行研发方面的投资。广州现有跨国公司上千家(包括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的100多家),相当多的企业在广州已经营10年以上并得到了良好回报。发展到现阶段,跨国公司在广州的发展已走向第三步,即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注: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外经贸局。)。
二是看好中国市场,尤其是华南市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研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已成为跨国公司竞争的焦点和竞争中胜出的关键。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广州势必成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布点的优选之处。
三是有利于利用当地低成本、高智商的人力资源。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较高,人才优势十分突出。微软总裁坦言,在中国设立微软在亚洲的第一个研究院是因为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日本主要家电厂家也认为,中国拥有优秀的科技人员以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可望将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降低到日本的1/3甚至1/5[5]。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人才市场发达,留学生交流会每年举行一次,较容易找到适用的国际性人才。
四是有利于利用东道国各项财政和金融优惠政策,使跨国集团整体获利。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促进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研发活动的重要性,为此制定了专门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它们在本地区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广州也不例外。
总体而言,跨国公司在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是挤占市场份额和拓展市场领域的必由之路和利用当地人力资源以降低成本的捷径。但也应看到,在这其中,除了正面效应外,对本地企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三、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对广州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1月止,广州共有外商投资研发中心32家,其中独立的研发中心20家,非独立的12家,投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注: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调查所得,下文数据如不作说明,同理。),研发类型以适应型研发为主,主要分布在电气、电子和通讯业。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广州开发区(四区合一: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天河区,两区比重为60%左右,其中广州开发区的比重较大。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入广州,一方面使技术创新水平相对低下的广州本地企业面临更严酷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又为本地企业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溢出效应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投入、技术、人才等方面改善了广州的创新环境和科技创新水平。具体地说,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利于培养科技开发人才和带来新理念。进入研发中心的科研和技术人员在岗位培训、研发工作中,能够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人员的流动,他们能把从外商投资研发中心获得的技术开发和管理经验带到其他部门,并应用于国内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进而带动广州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如1999年在北京成立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吸引了数十位优秀人才回国,同时吸纳国内学者共同研发,成果共享,成为双赢的典范。在广州,广钢、广船、美辰和珠江钢琴等企业也纷纷效仿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研发中心,逐步具有了自主创新能力。还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正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到国外开办研发机构,与国外科研人员合作开发新产品,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先进的技术,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技术产业化。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跨国公司要实现其全球化战略,势必要走在技术革命的最前沿,保持其领先地位。因而,吸引跨国公司在广州设立研发机构可以吸引科技含量较高的原材料和设备的引入,并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并加以利用可以促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本地产业结构。另外,跨国公司研究开发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做法,对改变目前广州科研与生产应用两条线及科研机构游离于产业之外的现状,促进产学研结合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是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据调查,在广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到五成,技术创新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仅1.4%。所以,推进和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广州当前的重要工作。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我国同类企业的水平,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使用了比母国更为先进的技术,从而填补了国内空白。随着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的发展,其与广州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发部门的合作、交流和竞争,从外围上推动了广州加快在企业建设工程研发中心的活动,提高了广州的研发管理水平,同时,外资研发中心进入产生的溢出效应,也能带动当地研发机构向中下游环节发展,从而促进广州研发中心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最终推动广州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并以此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四是有利于弥补本地研发经费的严重不足。研发经费严重不足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199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研发经费支出的3.37%、日本的5.79%、德国的16.32%;从相对数来看,近年来,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0.9%以下,到2000年才达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1.5%~3.5%的水平[6]。目前,广州市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十分有限,2001年,广州财政科技拨款仅9.2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14%,拨款数远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科技统计数据(2002)。)。外资研发中心的进入,对于弥补广州研发经费的不足无疑是有利的,况且,跨国公司为了其整体利益最大化和占领市场的需要,十分愿意在广州进行研发活动,通过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使广州研发支出和从业人员在全国和全省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发中心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提高了广州的整体研发能力。
五是有利于应对政策优势减弱条件下增强广州能力建设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广州的政策优势已经逐渐减弱,在新形势下,增强广州能力建设和源头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广州正在企业内部开展建设工程研发中心的活动,拥有了15个省重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省50个),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仍在进行之中,一些国有企业依赖政府投入建设研发中心的观念和运作机制依然存在,体制转换和磨合过程中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企业在创办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过程中明显存在着资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后续潜力减弱等问题。所以,加强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对于增强广州能力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四、广州吸引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对策分析
面对研发活动全球化趋势,广州要着力构造有利于接纳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入的环境,通过营造规范环境和高质服务,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广州进行研发投资,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是抓紧时机,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外资投资研发中心虽然不能直接带来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对促进当地与跨国公司的深度合作,在培养科技人才、发展高科技及促进技术产业化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有关部门应提高对外商在广州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充分了解外商的投资意向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严密和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吸引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入驻广州。具体包括:(1)充分考虑研发中心是成本中心的特点,采取适当措施,允许研发机构以多种形式注册,鼓励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2)设定研发中心的判定标准,成立专业的判定小组对其进行鉴定,并通过年检的形式对其监控;(3)放宽研发中心一定要把知识产权留在中国的做法,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决定其归属;(4)给予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一定的税收优惠,在允许额度内应准予资金自由汇入;(5)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适当简化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出境培训的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规定;(6)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利用等。
二是加大对独立外资研发中心的政策倾斜力度。从国外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属性和活动的性质来看,外商跨国投资研发中心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类:总部型、地区总部型和生产服务型。总部型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基础性和战略性研发活动;地区总部型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研究,兼有一定的战略性研发活动;生产服务型主要从事产品适用性开发,以尽快开拓和占领当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对当地人才资源和企业都有较大的冲击作用。
不同类型研发中心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不同,地区总部型研发中心的知识含量多、水平高、创新性强。鉴于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有相当部分是从事基础研究的情况,广州应从实际和现有优势出发,将近期重点放在引进地区总部型和生产服务型研发中心方面,与北京形成互补。在这其中,独立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同时兼有生产服务和基础研究两种功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大于公司内部研发中心,所以,广州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商设立独立研发中心。
三是集中力量做大做专广州科学城和天河科技园。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台湾的新竹、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等地研发创新气氛较为浓厚,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和有关企业在那里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并形成了发展的良性循环,研发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广州应予以借鉴,集中力量做大做专广州科学城和天河科技园。天河科技园及周边的软件业在全国排名前矛,业内享有“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州天河软件园”的美称;广州科学城已有规划,且用地规模大,环境优美,目前已有一批高水平科技项目落户,如光宝科技园、金鹏电子、南方高科、乐华电子和韩国LG等。两者与广州的高校、科研密集区——五山地区较近。先期的良好基础加上有序引进与发展可使之逐步完善,使研发活动由分散分布向集中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形成研发创新簇群,培育浓郁的研发气氛,对广州扩大吸引外资、促进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至关重要。
四是建设一个更为开放宽松的研发环境。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及鼓励个性发展与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潜力、创造性与积极性的发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大多采用非命令式的宽松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微软中国研究院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先生认为,研发机构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建立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微软中国研究院倡导开放、自由、平等的研究氛围,让研究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是微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关键[7]。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开放兼容,如果广州在政治文明和制度文化建设上继续争当改革的试金石,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制定政策,如简化出国和出境审批手续、放宽外籍科研人员的居留和工作条件,形成更为开放宽松的研发环境等,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研发机构入驻,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人才,尤其是科技带头人。
五是建设有活力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为迎接新经济的到来,广州应尽早建立和完善城市创新系统,因为城市创新系统能够创造和分配知识,并应用知识来获得创新,由此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广州建设有活力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只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才有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能力和动力,才能有效汲取其“技术溢出”效益;二是积极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外商研发中心在研发过程中,要求当地有发达的科技中介组织为其提供服务,提供和配置优良的创新环境和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广州市应在全国率先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专项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尽快贯彻实施,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
六是营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以吸引更多外商投资研发中心进驻广州。在某些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由于技术和资金壁垒较高,国内企业在短期内还不具备与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产品领域中至少引进两家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使其形成竞争,对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入驻的作用较大,广州可参考这种做法。另外,在少数跨国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上无国内外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倾向于使用在国际市场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技术和流程,也无兴趣提高技术含量和设立研发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同类商品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其中,降低同类产品的进口关税,是改变企业行为、促进其提高技术含量和建立研发中心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