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清晨高血压对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国境,魏建华,郭涛,高小娜,郭蕾,黄兴玲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综合内科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对左心室肥厚和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清晨高血压组(MS组50例)和非清晨高血压组(NMS组46例)。均行心脏超声、心电图以及血脂、空腹血糖的检查,计算体重指数(MBI)、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QTcd。结果:MS组的LVMI和QTcd指标均高于NMS组(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MBI、血脂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导致左室肥厚和QTcd增加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清晨高血压成为管理血压新标志。

【关键词】清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和QT离散度;动态血压监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008-02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清晨时段出现异常的晨峰反应,即清晨高血压,其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密切联系[1]。本文分析9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和QTcd指标的资料,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对左心室肥厚和QTcd的影响,为进一步控制清晨高血压,更好的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男性46例,女性50例,年龄60~82岁,平均(75±7)岁,高血压病程2~35年。

纳入标准:

(1)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且年龄≥60岁;

(2)入院前未正规有效的降压治疗;

(3)入院时有完整的24h动态血压监测、心脏和心电图QT离散度(QTcd)以及生化指标的资料。

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2)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心肌病、新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

(3)肝肾功能不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昼夜睡眠颠倒的患者。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清晨高血压组(MS组)50例和非清晨高血压组(NMS组)46例。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吸烟、血脂、血糖和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24h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美国太空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设定6:00~22:00为白昼,每30min测定1次;22:00~6:00为夜间,每60min测定1次,同时嘱受试者记录监测日志。有效记录大于80%,计算机自动分析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平均值,24h血压昼夜节律情况。以清晨6:00~10:00的平均收缩压与夜间最低收缩压差值(MS)>50mmHg和(或) 6:00~10:00的均收缩压(MSBP)≥170mmHg作为清晨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

1.2.2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质量(LVM)并除以体表面积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1.2.3 QT离散度(QTcd) 所有患者均做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纸速25mm/s,以QRS波起始部至T波终末回到等电位线点为QT间期,每导联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QTd=QTmax-QTmin,QTcd=QTd/(RR)1/2。除外以下情况: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非窦性心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24hABPM、LVMI、QTcd结果比较:MS组患者的24hABPM监测提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以及LVMI和QTcd均高于N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注:与NMS组比较*P<0.05

3.讨论

清晨血压是指清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h或早晨6:00~10:00的血压,可通过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测量血压获取[3]。24h动态血压监测能客观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清晨时段出现异常的晨峰反应,即清晨高血压。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心血管重构,表现为心室壁的肥厚、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清晨血压过度升高与心脏左室肥厚和心血管的并发症的增加相关。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因素、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因素等。清晨时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和水钠储留增加,导致血压迅速上升。本研究结果显示,MS组患者的24hABPM监测提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于NMS组患者,也间接表明了神经内分泌因素、血液流变学对血压的影响。MS组患者LVMI和QTcd均高于NMS组患者,说明清晨血压的过度上升导致左室重构心肌肥厚,而引起QT间期延长、QTcd增加,易触发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清晨血压升高导致左室肥厚和QTcd增加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清晨时段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原因之一。MS组患者存在更大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综上所述,清晨血压上升的幅度过大易对心脏、动脉等原有靶器官造成损害,导致清晨时段发生心血管事件。在临床诊治中,需综合考虑环境、季节、时段、年龄、性别等不可控因素对血压的影响,积极关注高血压研究新进展,提高对清晨高血压的认识,调整降压治疗和患者宣传教育对策,重视24h平稳降压的重要性[4]。同时要经常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清晨高血压,减少靶器官的损害,进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巧巧.社区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现况调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9):933-935.

[2]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学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21-725.

[4]葛彩英,李燕明.健康教育在清晨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中的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管病杂志,2013,11:1394.

论文作者:李国境,魏建华,郭涛,高小娜,郭蕾,黄兴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  ;  ;  ;  ;  ;  ;  ;  

老年人清晨高血压对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_李国境,魏建华,郭涛,高小娜,郭蕾,黄兴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