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校学报的三大学术景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学报论文,景观论文,学术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再过5个年头,人类就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全面振兴的世纪。”[①a]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关键措施,关键措施落实,就将我国人民豪迈地带入了新的世纪。人类文明,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并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那么,作为精神领域里的高校文科学报,作为负有科教兴国时代使命的学报编辑,进入21世纪将是什么样子?应以什么姿态创造新世纪的辉煌?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以新世纪的超前眼光来审视和洞察当今世界,以便创造新世纪的辉煌。我们认为,21世纪高校学报必将呈现出三大学术景观,这就是:学科化与学者化构成新世纪的第一大学术景观,电子化与科学化构成新世纪的第二大学术景观,国际化与规范化构成新世纪的第三大学术景观;这三大学术景观,就是创造新世纪辉煌的推动力。
一、学科化与学者化构成的高校学报学术景观
学科化是指学报所载论文的质量形态,学者化是指学报编辑的素质取向,这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并由此构成高校学报的第一大学术景观。
1.学科化
高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新世纪学报所载论文,必然是学科化的。
所谓学科化,是指论文都带有一定的学科创新性,是属于某一学科范围和学科体系的。也就是说,论文的质量是以其展示的学科创新程度为衡量的标准。这是因为,高校里的科研方向是以教学课程为主体而选定的,而教学科目是以学科为标定的,即是说,一门课程就代表一门学科,或者代表几门学科的交叉。在“知识激增”的时代,新学科不断产生;在产校结合大趋势下,新课程也不断增设。由此根据教学体系和范围选定的科研课题,必然带有很强的学科性。据学科大全一类的工具书载录,目前已有2500多门新的学科,成熟的也有500多门。这种知识的进化和拓展,必然反映到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当中,同时也就带来了学术论文的学科化特征。
学科化不仅表现为新兴学科的剧增,还表现为交叉学科的产生。当前,由于学科知识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交叉学科便应运而生。例如,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经济学,分别是文化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交叉;又如,编辑人才学、编辑心理学、编辑美学,则分别是编辑学与人才学、心理学、美学的结合。同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也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如是,由文理渗透、文理交叉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便不断涌现。例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就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一称综合学科)。总之,学科门类涵盖、囊括了人类的全部知识,即是说,没有不属于某一门类的知识,也没有不属于某一学科的论文。所以,学科的概念,将以不容忽视的冲击力灌输到人们的观念当中(这应当说是一种学术进步),而学科化的格局将贯穿了高校学报之中,规范着每一篇学术论文。
2.学者化
论文学科化,要求编辑学者化。因为学科化的实质是学术化,所以,学者化是必然要求。只有编辑学者化,才能达到“编辑作品”学科化。学者化与学科化,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
所谓学者化,就是编辑的学科知识专门化、完备化(广博与精深结合),成为学科知识和学术研究的专家;同时,又成为编排业务的行家,成为名编辑。
学者化,表现在学报上就是栏目化。因为编辑负责的栏目,实际就是某一学科学术研究成果荟萃的园地。学者化可以使栏目成熟完美,栏目成熟完美正是学者化的目的。如是,栏目成熟完美与否,将检验着编辑是否达到了学者化。
学报是由表征学科体系的各个栏目组成的。如果说学报是一个大系统,那么,每个栏目就是一个子系统,栏目同学报的关系,是部分同整体的关系。所以,办好学报,首先要办好栏目,栏目是学报的基础,学报是栏目的整合。系统论的原理标明,部分之和大于整体。所以,学报的各个栏目都搞好了,其学报的整体功能就大于各栏目独立相加之和。这就是说,学报的学科化个性,学报的整体品格,有赖于各栏目个性和品格的形成,由此产生出整体效应。
学报编辑都以搞好自己负责的栏目为天职,把栏目视为自己的脸面甚至生命,以创造优秀栏目为荣耀。诚然,一家学报的知名度,是以有无优秀栏目为根源的,而不是以学校的牌子为根由的。因此,只要栏目办得好,名牌大学的学报可以名扬天下,一般大学甚至师专的学报亦可名扬中外,这是不乏其例的。
学者化的归宿是栏目的创造。目前,学报界正以创造自己的优秀栏目为目标,千方百计地实施学者化的工程,这是潜行着的学者化的道路,是学报界的主潮。可以预计,到了21世纪,这一潜流会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江河湖海,形成学报界的奇景大观。优秀栏目的创立,是学报界的“京九铁路”、“三峡工程”,它富有无比的魅力和真正的实效。
时下,不少高校学报,率先垂范,捷足先登,把栏目办得十分富有个性。例如新兴的编辑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编辑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学报》的“编辑学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编辑学与编辑工程”就各具特色;历史学科,《东北师大学报》的“东北史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的“辽金元史研究”、《渭南师专学报》的“司马迁研究”都办出了特色;传统文化学科,《湖南师大学报》的“湖湘文化研究”、安阳师专《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和“《周易》与应用”、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都很出色。这些栏目,是学者化的演示,也是学科化的标识。学科化要求学者化,学者化带动学科化,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成为高校学报学术发展的原动力,并共同构成21世纪高校学报学术的一大景观。
二、电子化与科学化构成的高校学报学术景观
电子化是指编辑出版的现代化,科学化是指编辑的信息意识和科技意识。二者的结合是不言而喻的,并由此构成高校学报的第二大学术景观。
1.电子化
电子化是指编辑出版手段的现代化。我们已经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我们还将告别“纸与笔”的时代。现在电子出版物逐渐多起来,辞书光盘已经问世,是否会出现学报光盘,这要看电子化程度,还要看人们的接受心理如何而定。
电子化实际是学术信息传媒体的革命(更新换代),是由负载和传播学术信息的传媒体从纸向光盘的迈进。因此,电子化又与信息化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即是说,电子化为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信息化对电子化提出了要求,电子化以信息化为本质特征。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全球性的工程,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世界文明在形成,预示着一场科技和社会革命将开始。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正是这种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技术的工程计划。1993年,我国提出了具有信息化战略意义的“三金工程”,即全国经济信息传输网的“金桥工程”、全国对外贸易信息传输网的“金关工程”和全国电子货币的“金卡工程”,这即是以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逐步建成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电子信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社会信息工程必然给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编辑出版界以巨大的推动,它可以开发大专院校、科研等单位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国性的电子邮路,并与国际联通。目前,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主干网已经联通108所院校,中国科学院已经实现百所联网,新华社已经建成覆盖全国30个分社的新华信息网,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第一期工程已经启动。这说明,一个充分利用计算机和“高速信息教学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高校学报的现代化编辑手段正在酝酿。我国自1985年新华社使用计算机排版,推出《新华社新闻稿》等刊物以来,至今已走过了10多年的路程。高校学报能否在编辑加工系统加以利用,我想是不成问题的,例如文稿过滤、动态校对、图形制作、保留文稿修改痕迹、调用资料库等,都可在电脑上操作,从而生成光盘版学报。总之,电子化逼迫高校学报走入电子信息化阶段,进入21世纪的高校学报必然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大观。
2.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编辑现代意识中的信息意识和科技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将是跨入21世纪的主要工程。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①b]这指明了信息开发的重要性,也给我们高校学报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意识。同时,为使信息高密度高速度的传播,要求对传媒体予以超前关注,这便是科技意识。
由此观之,高校文科学报的编辑,必须下大气力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其一,如前所述,文理交叉的新兴学科催促我们去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其二,现代编辑出版手段已走向高科技化。所以,不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不学习科学史,就难以立足,就难以做21世纪的主人。科学史学科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科学史是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相沟通的桥梁。[②b]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书籍绝不只是面向理科编辑,而且也面向了文科编辑。况且,当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科学,人文学者同样需要了解科学。
21世纪的文科编辑必须拥有够用的科技知识,必须具备编排出版过程中所需的科技手段。过去是“剪刀加浆糊”,以后则是“电脑加光盘”;过去是“纸与笔”,往后则是“光与电”。这种高科技化趋势必然给编辑出版界、高校学报界带来新的浪潮,这就是21世纪高校学报的第二大学术景观。
三、国际化与规范化构成的高校学报学术景观
国际化是指书报期刊国际市场化,规范化是指高校学报编排的规范化、国际标准化。二者的结合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并由此构成高校学报的第三大学术景观。
1.国际化
高校学报走向世界,必须与国际文化市场相连,即通过国际文化市场的中介,达到与世界文化大交流的目的。
高校学报的特殊商品属性,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回避或者羞谈高校学报有商品性的一面,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当然,这种精神产品的商品性,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商品性。我们所说高校学报有商品性的一面,是说它的传播渠道仍以市场为手段。过去没有建立市场经济的时候,它的传播方式仅限于赠阅和交换,现今却可以借助市场经济这一渠道,远播世界各地,这正是高校学报难得的机遇,是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契机。现在高校学报的封面上已印上了条形码,条形码就是商品标识代码,这难道还有异议吗?当然,高校学报始终是以两个效益的统一为准则的,当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产生矛盾时,总是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现在遗憾的倒是目前高校学报还没有真正走向国际文化市场,只是采取向国内外发行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流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我们可以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步入国际文化市场。
21世纪的国际文化市场会是什么样子,难以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高校文科学报会是很走俏的。这是因为以中国文化为主干的东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文化类型。当今西方世界物质文化虽然很发达,但精神文化却处于滞后状态,他们希望从中国文化的儒家学说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借以消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失调而造成的失衡心理。正如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时发表的破天荒的宣言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③b]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高校文科学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时代精神,并引导着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的时代潮流。因此,高校文科学报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正是跨入21世纪的高校学报形成第三大学术景观的内驱力。
2.规范化
规范化是指高校学报的学术规范和编排的标准化。一家学报,能否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与规范化有直接的关系。不能跻身国际文化市场的学报,不是高水平的学报,国际文化市场是衡量学报水平高低的天平。
可见,规范化不但是为国内读者着想,而且也是国际接轨的需要。规范化的学报,便于建立国际信息网络,便于信息储存和提取、传播和利用、交流和反馈。目前高校学报,理科版已完成了规范化的要求,文科版正在施行,到了21世纪,全国学报就将达到全面规范化的程度。
规范化的内容,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1)编辑项目:版式(开本,排式,出版期);封页(封面,封二,封三,封底,书脊);学报内文(页码和刊眉,收稿日期,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第一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论文分类号,致谢,参考文献,责任编辑,题名,正文部分——层次标题、注释、文句和术语、文字和标点符号、数字用法、图、表);附录;总目次和索引;增刊与专辑;更改刊名。
(2)编辑规范:编辑(论文主旨,段落结构,语言文字);排版(栏式,字体字号,标识符号)。
高校文科学报规范化的实现,必将为国际文化市场提供学术精品,这是值得庆贺的盛事。同时,规范化的一系列规定,也给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聚精会神、百折不挠,方能达到。由此国际化与规范化的内在结合,会将高校学报提高到国际水平的档次,由是便形成了21世纪高校学报的第三大学术景观。
综上所述,高校学报作为学科表征、作为信息载体、作为特殊商品,进入21世纪将出现人类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景观,这正是高校学报编辑创造新世纪辉煌的时代动力。
注释:
①a 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载1996年5月28日《光明日报》第一版。
①b 转引自《人文杂志》1996年第2期,第93页。
②b 转引自1996年5月20日《新闻出版报》第3版。
③b 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