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各种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种行业。建筑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施工安全成为制约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在当前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并且分析了引起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整改意见和对策,希望对现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安全管理;安全措施
一、建筑施工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最有活力的一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有很多超大型工程密集上马,加上近几年国家要大力发展高铁,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进一步加大更是推动了建筑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与之相随的是我国建筑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造成较大的施工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深入分析每个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出事故诱发根源,从根本上堵住施工安全的漏洞,才能真正的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促进建筑企业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人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领域集中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学历高,学术能力强并且经验十分丰富。在我国所发生的建筑事故中,因为工程设计所引起的事故占总体事故数一个非常小的比例,绝大多数的问题出现在施工这个环节。可以说施工是建筑领域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地方本应该汇聚大量的优秀及高学历人才,可恰恰与之相反的是我国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整体不高,很多都是没有上过学 的农民工,这就使我国建筑施工队伍水平整体不高。
2. 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领域一直都是腐败发生的重灾区,严重的腐败使得建筑领域偷工减料时有发生。很多商家生产的建筑材料并不能满足工程的技术要求,但却通过不正常渠道流入施工领域。如果是一些不重要的构件可能还不至于引起严重事故,但是如果这些构件是重要的结构受力构件或承重构件,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例如有些工程中出现混凝土梁和柱子中所配钢筋完全不符合要求,有个别地方甚至使用竹条来代替钢筋,这样的工程如果不发生事故是偶然,发生事故则是必然。
3. 管理制度问题
(1)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
所有问题中,“法” 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基本法的支柱地位尚未建立,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以及条文的可操作性较差;法律责任体系不完善,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主动控制作用难以落实;法律对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规定不够细致,而对行业协会、工会等组织在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地位、性质等没有明确规定;建筑安全违法责任设定存在责任缺失、责任不合理、行为与后果的非应对性、法律责任落实的非必然性等缺陷。
(2)建筑分包制度不完善
翻看建筑法规,我们的建筑分包制度表面上很完美,但是在这个外表完美的分包制度下,却因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或法律效力太低而难以施行。比如目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建筑分包管理的法律法规,仅在《建筑法》、《招标法》的有关章节就相关分包问题进行规定和说明,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而且法规中禁止再分包的规定阻碍了多元化发
包模式的发展,而且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市场需求相悖。此外,我们管理违法分包的措施往往依靠以罚代管,没有有效的事前监管机制,因此,整个管理效果收效甚微。
(3)重生产偏安全
当前我国建筑业都在抓经济效益,所有的公司都在以这个指标为基础来进行公司的效益评价。而且公司效益好了,地方税收就得到保障,政府就可以完成上级所分给的税收任务,因此,政府这里基本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公司效益好,公司的高层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与安全问题最有厉害关系的农民工也可以得到高工资,而且即使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也可以用巨额赔偿进行 “私了”,这样一来大家相安无事,对安全问题都不重视。这些安全相关主体只在乎眼前利益的行为不仅给我们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监督机制欠完善
监督是我国建筑施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监督机制可以将事故的发生扼杀在摇篮之中,在问题没有演化成建筑事故之前,通过监督机制首先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然后把问题和隐患按照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进行改正,以此保障建筑施工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实际工程操作中,很多施工单位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或者说安全规章制度仅仅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这样就无法保证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无法保证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安全措施的优化
1.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筑施工是一项极其复杂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大量优秀的高学历人才来支撑这项工作的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在所建工程的高度越来越高,危险性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主力却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和低学历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知识水平非常有限,专业能力较低,虽然能够适应施工现场的艰苦条件,但却没有胜任建筑施工技术要求的能力。施工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建筑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我国应当积极引导优秀大学生队伍积极参与到建筑施工领域中去。
2. 加强建筑材料监管
建筑工程材料是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的保障,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监管机制是解决由材料质量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根本办法。就建筑材料使用而言,可以建立“政府方监管、采购方负全责、使用方监督”的监督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政府应对施工现场材料三证即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以及质量检测报告证明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相关责任主体依法做事;采购方应当对自己采购的材料负全责,一旦发现采购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应当及时中止材料使用,如有需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另外,对于由建设单位负责采购或指定供货单位提供的建筑材料,材料使用方即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承担监督责任,如若发现质量问题应当及时提出,否则也要承担相应失职责任。
3. 优化管理方法
(1)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强调“保护每一个人的安全和健康”,应明确不同项目参与主体的安全责任,促使大家共同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我国传统建筑安全管理理念片面强调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忽视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从业人员等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可起到的积极作用,导致项目参与主体安全意识与安全责任失衡,安全管理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虽然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但是各方安全责任条款数目和强度差别较大,比如建设单位安全责任条款较少,参与建筑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工会虽有明确的安全责任条款规定,但是可操作性不强。
(2)做好安全生产检查,严格奖罚制度
在施工过程中,除正常的安全检查外,项目部应做到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落实到人,做到整改责任人、定整改限期、定整改复查人,确保消除安全隐患。对违规人员要进行及时处理,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对安全工作模范个人和予以表扬和适当的奖励。
(3)强化安全意识
当前建筑行业中,从业人员伤亡的数目触目惊心,但是企业管理方和政府方都可以神奇地将这些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由此造成了一种极其荒唐和悲哀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只注重生产不重安全,这种现象的危害是长远的,并且难以估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让企业重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要对施工企业施以重罚,一旦出现人员伤亡重大事故,就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于有明显过错或者明知故犯者应当终生禁止其参与建筑施工行业,并且对所属公司按事故严重等级施以重罚,增加其不尊重生命的成本,让其不敢掉以轻心。
(4)完善监督机制
当前建筑业的监督机制并不十分完善,监督人员应当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随时停止工程进度,并且责令其立即改正。同时监督人员要检查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查建筑设备质量,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要求限期整改,坚决杜绝劣质建筑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完善建筑安全法规制度,促使建筑企业加大安全工作投入,严格依照安全管理章程对施工现场进行不留死角的检查,并且做到随时检查,随时抽查。任何现场工作人员都应当积极配合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管工作,积极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四、结束语
目前,建筑安全生产伤亡人数在我国总伤亡人数占有很高比例,为有效改善建筑安全生产状况,应当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工程实践中的不断落实和改进,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监督制度,进行有效的经常性安全检查,使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遵章守矩。另外,政府监管部门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努力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总之,建筑安全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一个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只有加强管理,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值,保护好每一个职工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杨会臣,刘顺超.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
[2]陈胜德 .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优化[J]. 门窗,2012.
[3]余宏威.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2009.
[4]王向权.阐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5]李国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分析[J].现代阅读,2012.
[6]陈铭.建筑分包工程管理[J]. 企业导报,2009.
论文作者:刘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建筑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我国论文; 责任论文; 事故论文; 安全生产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