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施教在教学改革生态中的应用实践
——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张 厚 李士金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223001)
摘要: 袁编云:《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 慕的诗,《诗经》中还有不少。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由此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 :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
上文第一句话是总说[1],认为“《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诗经》中的情诗真的都“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吗?袁编喜欢笼统地下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不合。个体生命感情复杂多变,《诗经》中的所谓情诗真实反映了人类社会某些时代的感情生活,不可能都“充满坦诚、真挚”,只要阅读具体文本便一目了然也。
(2)实践体验阶段.教师主要做的工作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获得资料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实验获得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或者从书本、网络等途径获得所需资料;然后根据问题需要来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和资料;通过归纳分析或者相互质疑、讨论和交流来形成问 题的初步论证或结论.在这一阶段Moodle平台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的探究问题的资源环境,还给学习者之间提供了互相交流、讨论以及教师实时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的交互式环境.
1 张厚:长长胡须实际是“披着羊皮的狼”!
还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他老人家拖着长长的胡须给我们上课,这幅造型当场把我们雷住了,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但实际上却是“披着羊皮的狼”!第一节课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给我们好好上了一堂政治课,以他老人家开明的思想来教育我们这些受应试教育毒害只会死读书的孩子。由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他的问题:中国文化概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于是他老人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狠狠地批了教育体制弊端一顿,我想这也许是委婉地说我们思维僵化吧。至于老师给出的答案“人”,我只能用精辟来形容,要和整本书联系起来,我还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
课堂上他老人家教授了我们很多圣人的道理。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更是随口说出,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炎黄大战、东王公和西王母、大舜大禹到古希腊神话三大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到雨果的《悲惨世界》,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现代的鲁迅、郭沫若、巴金,当代的张志新、遇罗克,还有当代的雷锋、张思德、任长霞,无所不讲,全部带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一点也不枉他那哲学博士后的头衔。什么“个人利益最大化唯一的途径是遵纪守法、追求理想”,“文化就是个体生命不断地向文明进化”。
2 陆美芝爽朗洪亮声音把男生镇住
李老师的奇葩之处还在于他独到的讲课方式:让我们自由讨论。他更多的是起了一个串联的角色。可以说整本书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啃的。他上课最多的一句话:“我不能再讲了,时间不够了。”而那时也就才上课几分钟,十几分钟,我们提前准备,课上自己讲,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在训练我们,对于这一点,我们深表赞同。回忆起我的第一次发言,那时确是一个突袭,毫无准备的站起来,然后很尴尬的就挂在那了。好在老师也没有多说什么。在接下来的几次发言中,我渐渐认识到了我的问题。虽然之前有所准备,但当站起来时脑子一片空白,吐字不清。同时,我又不得不佩服其他同学绘声绘色的表演。余海燕、龙雨欢等同学的认真态度令人折服,说实话在大学里还能这样刻苦的同学已经不多了。李培坤、刘辉卉等人发言时的神采飞扬,镇定自若又是我所欠缺的。像陆美芝那样爽朗洪亮的声音着实把我这个男生给镇住了,自叹不如呀。
3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夏桀的高压政策没有足够的根据,大大丧失了人心,而另外一个伟大的君主却在一般人的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这个人就是商朝的开国者汤。如果没有汤这样的杰出领袖出现在诸侯当中,夏王朝是不是会就在那个时代消亡还很难说。这个情况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人民文化水平、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会给伟大领袖的出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多选择的余地。商庭始终一贯的追求理想、追求兴盛、追求成功的努力给整个中国民族走向繁荣、摆脱困境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前提[2]。
青岛火车站主体建筑曾位于兰山路与广西路中线交汇处,建筑正立面正对两条街道形成对景(图10).车站高耸的塔楼独树一帜,与兰山路上车站饭店和哈利洋行的塔楼形成“一主多辅”的互对对景.后者喧宾夺主,虽然稍稍弱化了车站建筑作为主导对景的地位,但也削减了街道的深远感和由此带来的乏味感,形成富于变化的街道景观(图11).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2.
[2]李士金.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4.
(收稿日期: 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