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论文_张正清

心悸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论文_张正清

摘 要:目的:针对临床心悸的中医辨证的规范化治疗进行观察。方法:收集确诊为心悸的80例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心电图总有效率8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心电图总有效率77.5%(P<0.05)。结论:在改心悸患者症状方面,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后比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的效果更明显(P<0.05),表明在临床中心悸患者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心悸病;中医治疗;辨证治疗

1. 前言

在临床中心室早搏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属于中医中的“心悸”,本研究收集了确诊为心悸的8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中医辨证规范化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类型比较明显,现将有关情况进行总结。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列入本研究的患者应符合心悸主症及诊断室性早搏的相关标准。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有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在26—77岁之间,平均年龄52.1岁,病程2个月—11年之间,平均病程4.1年。13例患者有冠心病,7例患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患者有风心病,10例患者有心肌炎,4例患者有特发性室性早搏。对照组中有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在24—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2岁,病程1个月—10年之间,平均病程3.9年。15例患者有冠心病,8例患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患者有风心病,10例患者有心肌炎,3例患者有特发性室性早搏。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

2.2 方法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对普通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每周各做一次,并对肝肾、尿、血等进行常规检查。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反应及胸闷、心悸等症状详细记录。如果患者存在心绞痛、冠心病、心衰或糖尿病、高血压等病情严重,可继续采用扩冠、降糖、降压及强心利尿等治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结合病情,采用可达龙、心律平、倍他乐克等药物中的一种,持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只应用中药分证论治,禁用抗心律失常西药,持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观察。

2.2.1 心虚胆怯证(9例)

容易产生惊恐,失眠多梦,心悸不宁易惊醒,虚弱的脉象,较淡舌质,薄白舌苔。可采用20克党参、3克研末琥珀、20克磁石、6克甘草、12克茯苓、12克茯神、18克夜交藤、12克石菖蒲、20克龙齿(先煎)、10克远志、12克柏子仁,具有定志镇惊、安神养心功效,中成药采用40毫升黄芪注射液与25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日3次补心气口服液,每次口服10毫升,每日3 次宁心宝,每次2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 气阴两虚证(15例)

脉细数,乏力神疲,气短心悸,胸闷失眠,盗汗心烦,淡红少津及舌苔少,采用5克五味子、15克火麻仁、1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阿胶、15克大枣、15克麦冬、30克党参、24克熟地、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具有安神养心、养阴益气功效,中成药采用40毫升参麦注射液与25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30毫升滋心阴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0毫升补心气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2 粒宁心宝,每日3次。

2.2.3 心血瘀阻证(13例)

脉涩或结代,心悸,心痛时胸闷或紫暗面唇,紫暗舌质或存在瘀点、瘀斑。采用3克田七末、6克青皮、12克桃仁、6克红花、12克香附、12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延胡索、15克生地、20克丹参,具有通络理气、化瘀活血功效。中成药采用30毫升灯盏细辛注射液与25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10粒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

2.2.4 心阳不振证(3例)

脉沉迟或结代,翳闷心胸,气短心悸,脸部白色,肢冷形寒,白润舌苔,淡胖舌质。采用6克炙甘草、12克桂枝、15克仙灵脾、12克熟附子、3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龙骨(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具有定悸安神、心阳温补功效。每次2 粒宁心宝,每日3次。

2.3 判断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颁布实施的心悸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客观准确地判断。

2.4 统计分析

对两组患者有关数据应用χ2检验方法,P<0.05表明患者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心电图总有效率8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心电图总有效率77.5%(P<0.05)。

4. 讨论

室性早搏治疗有很多种类的西药,但大部分有副作用,患者停药后病情容易复发,少数顽固患者难以控制。中医中室性早搏属“心悸”范畴,临床最多见的是冠心病室性早搏,也有数量不少的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中医在病例机制上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亏虚脏腑、瘀滞心血、失调气血、阻塞痰浊而引发,大部分患者是本虚标实,主要是气阴虚,同时存在痰瘀,应进行标本同治、兼顾虚实。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精髓,脏腑辨证是核心。主要根据患者主观感觉,不具有较强的特异性,量化难度大,造成临床辨证有多样化的结论。而且也导致中医临床研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缺乏严谨的方法,多样化结论使中医受固于经验医学,对中医理论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也是导致其目前迟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将继续深入研究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不断提高心律失常规范化、客观化的治疗水平,为促进中医辨证治疗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皱建刚,黄元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11

[2] 阳思清,樊巧玲.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近况[J],山东中医杂志,2018.15

[3] 颜艳阳.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51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17.6

[4] 焦志玲.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63例疗效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21

作者简介:

张正清(1980-),女,山东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心血管病,糖尿病。

论文作者:张正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0

标签:;  ;  ;  ;  ;  ;  ;  ;  

心悸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论文_张正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