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趣法论文

文化

读书,可以明理、明智和明心,进而做一个博学而有益于社会的人。古代,很多名家博学多识,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经典的读书之法,很多还是值得我们现今借鉴和参考的。

古人读书趣法

文/卜庆萍

读书,可以明理、明智和明心,进而做一个博学而有益于社会的人。古代,很多名家博学多识,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经典的读书之法,很多还是值得我们现今借鉴和参考的。

一、蒲松龄“五要”读书法

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要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在烛光下看上几页书。

三要老年读。蒲松龄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尚好,遂经常翻书阅读。蒲松龄在诗中写道:“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的《寂坐》诗中还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1.2.6 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miR-454-3p对SW48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将以无血清细胞培养液稀释的Matrigel基质胶包被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上室表面,加入100 μL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的各组细胞悬液,在小室下层孔板中加入含10%血清的完全培养液,置于37℃孵箱培养培养24 h后取出培养小室的,湿棉签轻轻拭去上层小室内的基质胶和细胞,4%多聚甲醛固定后行结晶紫染色,晾干后,显微镜下选5个视野计数穿出细胞数目。

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内容。韩愈做到 “提要”、“钩玄”,对书中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己有。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组成了韩愈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二、朱熹“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中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陶渊明读书时,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在社会层面,融合发展如何应对当地的社会分化,有效地推进社会融合仍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两岸为例,在大陆这个融合发展的“主场”,我们有望看到融合与认同的共生,有望看到两岸融合的新世代对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助力,统一的声势将会得到融合发展的支撑。另一方面,在融合发展的台湾“客场”,我们也应注意留守台湾的多数新世代青年很可能成为台湾经济衰退、社会分化、福利萎缩的牺牲品,而且他们之中部分人很可能受到激进“台独”思想的诱惑[19]。

三、韩愈“提要钩玄”读书法

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有的书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他在诗中写道:“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四、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自由主义实验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反自由主义的制度特征也很明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这种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框架内不存在任何自由主义的因素。存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自由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只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够高,才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引导者、践行者,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当前,学校仍是学生学习思政的重要场所,教师更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的能力如何、素质如何、态度如何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学校要善于转变思维,开拓思路,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的能力和素质。

五、苏轼 “八面受敌”读书法

这里的“八面”,是指书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形象地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把好书比作知识的海洋,每读一本好书,每次可只带一个目标去读,需要读好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读《汉书》,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知了。

六、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郑板桥读书法中的“求精”,即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适合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郑板桥有句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事实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才能抓住要领。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注重“问”。郑板桥说道:“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笨人)尔。”

七、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读书分为三步:第一步,每次读新篇,都工工整整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投进火炉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七八次,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标签:;  ;  ;  ;  

古人读书趣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