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汉诗”中的“苔藓”_万叶集论文

浅析中日汉诗文挽歌中的“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挽歌论文,诗文论文,中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今和歌集》卷七贺歌的卷首有这样一首无题、作者不明的和歌:

わが君は千世に八千世にされ石巌となりて苔のむすまで(343首)

关于这首和歌,历来的研究都把它解释为祝贺长寿的贺歌①,可沟口贞彦氏却认为这是首挽歌②,其理由为:它与《万叶集》卷二挽歌中题词为“天皇圣躬不予之時,大后奉御歌”的和歌“天の原ふりさけみれぼ大君の御寿は長く天足らしたり(147首)”在意义上有相近之处,而这是倭皇后在天智天皇临终时吟诵的和歌。倭皇后的这首和歌字面上是祝愿天皇的长寿,但由于是吟诵于天皇临终之时,因此这不是贺歌而是挽歌。另外,沟口氏认为,《万叶集》卷二挽歌中题词为“和铜四年岁次辛亥河边宫人姬岛松原见娘子尸悲叹作歌”的和歌“妹が名は千代に流れ姬嵨子の松が末に蘿生すまでに(228首)”,是《古今和歌集》第343首和歌的出典,是为溺死少女而作的安魂歌。沟口氏认为,《万叶集》中“巌”一词意味着死和墓地,“され石巌となりて苔のむすまで”中包含了挽歌所表达的死与再生(转生)的含义,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与历来研究完全不同的解释,认为“苔”在表达悲哀之意的挽歌中,体现了对亡人再生的企盼。

另外,《万叶集》卷三的杂歌中,有这样一首。“何時の間も神さびけゐか香具山の桙杉が末にこけ生すまでに(261首)”,这是为表达高市皇子死后人去楼空一派荒凉景象而作的和歌的答歌。其中使用了“苔生す”这一表现,这一点与《万叶集》卷二第228首和歌相同,而且二者都是哀悼亡人的和歌。香具山与神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香具山上桙杉的树梢生长着苔藓,这又是非常神圣的,由此“苔生す”暗示着逝去的生命可以得到再生,就像“苔”一样可以保持其永久性。因此可以说《万叶集》第261首的和歌也证实了沟口氏的论点。

以上可以看出在《万叶集》里,“苔”在挽歌中作为哀悼死亡的表现,暗含了对逝去事物再生的祈望。由此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用法是否为日本和歌文学中独有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又源自于何处?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

首先,有必要整理一下“苔”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应用的。

《淮南子》卷二十的泰族训中,有这样的描述:“水之性,淖以清,穷谷之污,生以青苔,不治其性也。掘其所流而深之,茨其所决而高之,使得循势而行,乘衰而流,虽有腐髊流渐,弗能污也。(高诱注:青苔,水垢也。)”③。另外,《说文解字》书云:“苔,水衣也”。谢灵运在《游名山志》中说:“石箦山绿崖而上高百许丈,里悉青苔,无别草木”④。晋代崔豹的名物考证《古今注》中说:“苔,藓。空空无人行,生苔。或紫或青。一名员癣,一名绿钱,一名绿癣,一名绿苔”。从上述注释类记载中可以看出,“苔”是生长在水中、高山之上,亦或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么,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苔”又是被如何使用的呢?首先看一下六朝时代的例子。(引用例无特殊记载的均出自《艺文类聚》)

①苍苔泛滥,修条垂干。绿叶覆水,玄荫珍岸。红莲炜而秀出,繁葩赩以焕烂。游龙跃翼而上征,翔凤因仪而下观。

(晋·张戴《濛汜池赋》第九卷,水部下,池)

②日移凉气散,怀抱信悠哉。珠蕰影空卷,桂户向池开。鸟栖星欲见,河净月应来。横阶入细笋,蔽地湿轻苔。草化飞为火,蚊声合似雷。於譂静闻见,自此歇氛埃。

(梁·简文帝《晚景纳凉》第五卷,岁時部下,热)

上述诗赋中使用的“苔”都生长于水池或是暗黑的湿地,而且只被作为一般景物来描写,不带有特殊的寓意。

六朝时代,像这样作为一般景物的“苔”的用例虽然存在,但其绝大多数都如梁代江淹《青苔赋》中“嗟青苔之依依,无色类而可方。必居闲而就寂,似幽意而深伤”(《艺文类聚》第八十二卷,草部下,苔)所描述的那样,“苔”常常是生长于寥寂的场所,并被作为能让人产生悲哀情感的事物来描写的。下述例③—⑤中的“苔”就带有这种含义。

③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闱扃。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神眇眇兮密静处,君不御兮谁为荣。…

(汉·班婕妤《自伤赋》第三十卷,人部十四,怨)

④风台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绣桷金莲花,桂柱玉盤龙。珠蕰无隔露,罗幌不胜风。春吹顠白日,霜歌落塞鸿。但惧秋尘起,盛爱逐衰蓬。坐视青苔满,卧对锦筵空。琴筑纵横散,舞衣不复缝。

(宋·鲍昭《代京洛篇》第四十二卷,乐部二,乐府)

⑤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沈忧結心曲。

(晋·张协《杂诗十首》《文选》第二十九卷,杂诗上)

③描述了阶台上长满了青苔,这就象征着不再有人的来访,表现了被赵飞燕夺去君主宠爱的班婕妤的悲哀之情。类似这样描述在人迹罕至的住宅里,阴湿的阶台上长满了青苔,并由此表达失宠女性的悲哀之情的诗在六朝时代非常多见,④就是表达这样情感的例子。⑤表达的是女性与去边疆服役的丈夫离别的悲伤之情。“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墙角长出青苔表达的是焦急等待丈夫归来的时间之长,房中布满了蜘蛛网表达的是主人不在的冷清状态。这三例表达的都是男女离别的悲哀之情,这种表达方式常出现于中国六朝时代诗歌中,都属于闺怨诗的范畴。

除此之外,其表达的内容虽与闺怨诗不同,但用来描写与友人的离别、家业的衰退等悲哀之情时也使用“苔”一词。比如:

⑥行行异泝海,依依别路岐。水苔随缆聚,岸柳拂舟垂。石菌生悬叶,江槎流卧枝。烛尽悲宵去,酒满惜将离。

(梁·简文帝《送别》第二十九卷,人部十三,别上)

⑦廉公失权势,门馆有虚盈。贵贱犹如此,况乃曲池平。高车尘未灭,珠履故余声。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唯当九原上,郁郁望佳城。

(梁·沈約《萧丞相弟稚诣世子车中作诗》第三十四卷,人部十八,哀伤)

⑥在描写道路分歧处的风景时使用了“水苔”一词,这里所说的“水苔”,如上文所引《淮南子》中“穷谷之污,生以青苔”所描述的那样,是生长在水流缓慢的地方,或者说是比较冷清的地方的苔藓。在描写与友人的分别时使用了“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用“苔”所表达的凄冷的情调来映衬自己那寂寥的心情。⑦表达的是在失去权势之后,没有了客人们的来访,因此家中生满了“绿钱”与“紫苔”。

关于以上列举的中国六朝时代“苔”的用例,泽崎久和氏在论文中也指出,“苔”的生长意味着没有来访者。由于人的不在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个人如果是丈夫的话产生的就是闺怨之情,如果是友人的话产生的就是孤独感,是君主的话就是对失宠的哀叹,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的话产生的就是对人生荣枯盛衰的无奈⑤。这些能够使人产生悲伤难过情感的就是六朝时代“苔”的主要含义。

但除此之外,历来研究中没有提及到的六朝时代“苔”的另一种含义,却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所表达的悲哀程度较上述情感进一步加强,用“苔”来哀悼死亡的这一用法。

⑧观周氏之逸篇,览汉室之遗篆。弔新宫之掩映,嗟璧台之芜践。虽媛德之有载,竟滞悲其何遣。念桂枝之秋霣,惜瑶华之春翦。彤殿閇兮素尘积,翠戺芜兮紫苔生。…

(宋·孝武帝《擬汉武帝李夫人赋》第三十四卷,人部十八,哀伤)

⑨秋至擣罗纨,泪满未能开。风光藣入户,月华为谁来?结念向珠网,沥思视青苔。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我心若涵烟,貑蒕满中怀。

(梁·江淹《悼室十首》其五《江文通集汇注》)

⑩故殿看看冷,空阶步步悲。犹忆窥窗处,还如解时。苔生无意早,燕入有言迟。若令归就月,照见不须疑。

(隋·江螒《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诗》第三十四卷,人部十八,哀伤)

上述诗赋大部分收录在“哀伤”部类里,咏诵的是在主人死后,没人居住的房子里,青苔空寂无聊地生长着这一情景。这与上文中列举的用来表达由于失宠或离别而产生悲哀之情的“苔”在表现上有类似之处,但在这里却是使用于死别的场面。像这样用于死别场面的“苔”,所表达的仅限于主人不在的寂寞与悲伤吗?

六朝齐国祖冲之编撰的《述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⑥。

豫章胡譂在蜀郡治。宋泰始四年,空中忽有故冢墓畉,青苔石灰著之,磕然擲其母前甚数,或五三俱至,举家惊懼。然终不中人,旬日乃止。

古冢上的瓦持续数日,突然从空中飞来落到人的面前。从瓦上覆盖着“青苔”可以得知,在这里“苔”被作为与墓地、死者有关联的事物来看待的。与其类似的表现,刘宋时代鲍照的《挽歌》诗中也有出现。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

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

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这是哀悼死者的挽歌,其中使用了“枯髅依青苔”。这与《述异记》中的“青苔”相同,与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而与闺怨诗中由于来访者的中断等导致院子里台阶上长满苔藓这一用法却有着不同。那么,与死密切相关的“苔”,除了表达人不在的悲哀之情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寓意呢?

上述两例中,对“苔”的描写都使用了“青”一词,强调了“青”这一色彩。从上文其他的用例中也可以看出,多用青色来描写“苔”。青色代表着生机、活力,是春天万物复苏时的颜色,或者说是生的颜色。而在意味着死亡的墓地瓦片与骷髅上生长着青苔这一表现,使生与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运用这种对比手法其目的又何在呢?为逝去的事物赋予生的颜色,一死一生同时存在,从这一点可以推断,这里面包含了对逝去事物能够得到再生的渴望。也就是说,“苔”同时表达了人不在时的寂寥感与对再生而获得永久性的祈求。由此可以更加证实,本文开头所举《古今和歌集》第343首和歌正如沟口氏所论述那样是一首挽歌,这首挽歌里吟诵的“苔”表现了对亡者再生的祈望。通过上述论证,可以得知这种用法并不是日本和歌中独有的,早在中国六朝时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与其相类似的表现,所以可以说这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而出现在和歌作品中的用法。

这种用法除了和歌之外,还出现在平安时代的汉诗中。

追想昔時过旧馆,凄凉泪下忽沾襟。废村已见人烟断,荒院唯闻鸟雀吟。

荆棘不知歌舞处,薜萝独向恋情深。看花故事谁能语,空望浮云转伤心。

(嵯峨天皇《和左金吾将军藤绪嗣过交野离宫感旧作》《凌云集》)

嵯峨天皇的这首诗,表达了在经过故人离宫时怀念已去故人的悲痛之情。诗中的“薜萝”,又叫“松萝”,是蔓生于松树等树木的枝干上,分枝成长条状而下垂的。上文引用的《万叶集》第228首挽歌中就用“萝”字来表示“苔”,这种表现在《万叶集》中非常多见,可以认为《万叶集》中的“薜萝”与“苔”是被作为同类事物看待的。嵯峨天皇这首诗中的“薜萝”应该也与《万叶集》第228首挽歌中的“苔”一样,具有同样的功能。

何方长去应黄壤,其处纔存尽绿苔。

词露遗绿诗草惜,悲风吹对暮松催。

(庆滋为政《旧游安在哉》《类题古诗》374)

庆滋为政的这首诗也与嵯峨天皇的诗异曲同工。拜访已故之人的旧居,那里没有了故人,有的只是绿色的苔藓。这里也用“苔”表达了哀悼已故之人的悲哀之情。

另外,《万叶集》大伴家持为亡妻所作的《见砌上瞿麦花作歌》“秋さらぼ鈯つつ偲べと妹が植ゑしやどの石竹咲きにけゐかも(卷三,464首)”,手下人为悼念日并皇子的“水伝ふ膲の浦迥の岩つつじ茂く開く道をまた鈯なむかも(卷二,185首)”等挽歌中,经常使用“つつじ、松、撫子、萩、蔦、藻(水藻)”等植物。沟口氏在上述论文中论述道:这些是供奉于死者灵前的供花,并且是死者的代替品,带有着死者通过改变形态而获得再生的含义。也就是说,作者期于通过把这些植物的生命付于死者的身上,从而使死者得到永生。

由此可以看出,平安时代的汉诗与和歌中都存在用于挽歌中的“苔”,并且都暗示了对死者再生的祈望。

但是,与墓地、骷髅等和死亡直接相关的表现同时使用的“苔”的用例,不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为数极少,其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得到普及。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六朝时代的表示时间的经过与主人的不在,以及表达由于失宠或离别而产生悲哀之情的“青苔”,到了初唐和盛唐时期,却逐渐被作为以寺院道观等与宗教有关的清净空间为舞台背景中的事物来描写。中晚唐时期,“青苔”就作为美丽的景物而成了被赞美的对象。例如:“房中无俗物,林下有青苔”(宋之问《题鉴上人房二首》其一《全唐诗》卷五十三),“静爱青苔院,深宜白须翁。貌将松共瘜,心与竹俱空”(白居易《偶题閤下厅》《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二)。关于这一点,上文提到的泽崎氏已有详细论述。

受到唐代诗歌的影响,日本敕撰三集以及其后的平安时代的汉诗中,也有很多描写帝王贵族的深深庭院以及远离尘世的寺院中的青苔。

铸家有興来雅院,雅院由来绝世闲。阳砌虽看新柳色,阴堦常点旧苔斑。

就暖晴花开蕰外,欲巢时鸟啄庭间。此地端居玩風景,寂寥人事暂无关。

(嵯峨天皇《春日大弟雅院》《文华秀丽集》卷上,游览)

时人得所坐青苔,沈酒清流取次廻。水写右军三日会,花薰东閤万年杯。

巡行波月应明府,斟酌沙风是后来。杖醉初知春可乐,鲁儒犹恥洛阳才。

(大江匡衡《三月三日侍左相府曲水宴,同赋回流沈酒,应教》《江吏部集》17)

青苔红叶幽寻地,游荡怪来忘俗间。洒石泉声穿牖落,把峰云影向檐还。

杉门故路半超谷,蓬鬓余生足望山。只有上人头似云,释文谁不决疑关。

(辅仁亲王《冬日游圆融寺》《本朝无题诗》679)

上述用例中的“青苔”,或是生长于贵族庭院中用来赏玩的对象,或是生长于闲静寺院带给人们清净感的事物。

另外,和歌中也使用“苔の袂”、“苔の衣”等来表达远离俗世的修行者,并且一般使用“苔の庵”来指代修行者的住所。

皆人は花の衣になりぬけり苔の袂ょかゎきだにせょ

(《古今和歌集》哀伤,847,遍昭)

岩の上に旅寝をすれぼぃと寒し挺の衣を我に貸さなん

(《后撰和歌集》杂三,1195,小野小町)

苔の庵さして来つれど君まさで归ゐみ山の道の露けさ

(《新古今和歌集》杂中,惠庆)

以上分析了中日汉诗文中“苔”的用法以及其表达的含义,从中可以得知“苔”逐渐从六朝时代能够给人带来悲哀之情的事物演变为唐代的美景而成为受到赞美的对象。发生这种演变的原因可以如下考虑:上述论证中已经明确了六朝时代“苔”的用例当中,虽然数量很少,但具有能够祈祷死者再生功能的这种用法。这就使人们对“苔”所表达含义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们把生的希望寄托于“苔”,使“苔”成了生的代表。既然“苔”代表了对生的希望,也就保持了事物的永久性。而能够保持住其永久性的东西,必然就会联想到脱离俗世尘寰静寂清凉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们所向往的,因此“苔”也就自然地逐渐演变为人们心目中所赞美的对象。因此,可以说,正是因为“苔”有了六朝时代挽歌中祈祷死者再生的这种用法,才使“苔”从一个带给人悲哀之情的凄凉事物变成了人们心目中渴望的美好事物。在中国诗文中,“苔”所表达的这种意义的变迁,对平安时代的汉诗以及和歌中“苔”的意义变迁也产生了极大影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哀悼死亡的同时,“苔”所表达的对事物再生祈望的这一用法,极大地影响了“苔”整体意义的演变,从这一点来说,“苔”的这种用法也是不可缺少的。

注释:

①《古今和歌集》的各种注释书,都把这首歌作为贺歌。持同样论点的论文有内藤愛子的《浅析堀河百首题“苔”》(《文艺论从》文教大学女子短期大学部文艺科,19号,1983年3月)。

②沟口贞彦:《“君之代”考》,《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从》第69辑,2002年10月。

③何宁撰:《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④《太平御览》所收。

⑤泽崎久和:《王维诗“青苔”考》,《福井大学国语国文学》第30号,1991年3月。

⑥《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七中也收录有同样的记载。

标签:;  ;  ;  ;  

浅析“中日汉诗”中的“苔藓”_万叶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