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香港和上海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香港论文,上海论文,对策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和上海在二十世纪曾分别辉煌过一段时间。如今它们都面临着各种挑战。两地渐渐出现生产成本高、出口竞争多、市场不景气、企业紧缩、裁员和下岗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为此,两地分别作出了对策和措施,兹举其大者于后。
亚洲金融危机的后遗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业已过去,有些国家将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随时变化,有些地方的货币贬值了。香港和上海周边地区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相应下降,从而对港沪两地的商业、外贸和其他经济活动构成冲击。
香港1983年建立的7.8港元兑换1美元的联系汇率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使港元有鹤立鸡群之势,于是国际投机商不时前来冲击。港府为了保卫这偏高的联系汇率,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亚洲金融危机的后遗影响远不止此,香港的各行各业均受其害,尽管受害的程度和表现不同,但总的后果相当严重。失业率从1997年的2.9%升至1998年的4.7%,1999 年度整体税收1009 亿港元较1998 年度1375亿港元减少27%,这都颇能说明问题。
就上海而言,由于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以及维持汇率属央行职权,所以没有香港那种维护汇率之事。但是人民币汇率长期坚挺,对上海的出口和转口产品的竞争力颇有影响,只能通过出口退税取得补偿了。这一汇率并使进口商品能以较低的人民币售价与上海等内地产品作有利竞争,使业已疲软的消费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参加世贸组织对两地的冲击
中国参加世贸组织使我们可参与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判定,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并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从长远看,这是一件好事,但香港和上海企业界和有关人士对此还是感到紧张。
香港对中国入世的忧虑是预期和间接的,因为香港的金融、贸易、商业、中介服务等动作均与国际接轨,世贸组织的规范对它的经济活动并无妨害。香港的反应一是怕中国加入世贸后,外资外企将直接与内地打交道,而且比过去方便,从而使香港的咨询中介角色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二是内地市场对外开放,各国大企业和名牌商品将大量涌入并占优势竞争地位。香港的企业和商品难以保持原来在内地的有利条件,甚至可能被挤出市场。
有人认为,中国入世和外国工商顾问公司在内地发展业务等情况最后会影响香港的相关企业,加上知识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经济,会使某些企业淘汰和部分工人失业。
中国参加世贸对上海的影响是即时和直接的。尽管我国入世后,挑战与机会并存,企业界正在研究对策,采取措施迎接挑战,但检视中美世贸协议内容(其他国家与我国的协议也差不多),上海将受到十分具体的影响。
中美世贸协议中,很多内容将冲击上海的有关行业,影响上海经济发展。兹择其重要者列后:
中国平均关税由22.1%下调至17%;
中国取消所有出口补贴;
工业产品平均关税下调至9.4%,美国关注产品降至7.1%;
外商可投资中国电信业,持股可达49%,两年后可增至50%;
外资在联营保险公司可持股最高50%,五年后可增至51%;
外资在证券基金管理公司持股可达33%,三年后可增至49%;
美商可直接销售产品给中国消费者,不需经过中国的代理商,并可提供售后的维修及保养服务;
汽车关税将由80%至100%逐步下调,2006年降至25%;
向美国开放法律、会计、医疗等专业行业市场;
允许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激增,实施保护措施,至2008年12月31日。
其他关于金融、银行等不属地方职权的内容从略。
从以上的协议内容看,上海的汽车等工业、基金管理、商业、法律、会计、医疗等行业均将受到影响。
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速不同的影响
全球人口于1999年10月12日已突破60亿大关,每年将有7800万人出生。东南亚人口从1960年的1.95亿增至今日的5.11亿以上。据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只有10亿多一点,略少于现在,而发展中地区的人口达80亿,比现在多一倍。
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增加,劳动力和产品也会相应增加。而进口和消费上述地区产品的发达地区则人口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出口的产品将出现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出口和创汇减少,失业增加。这些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均将下降。
香港和上海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两地出口和转口头几位的目的地均为欧美发达国家,而其生产或装配基地都处于发展中地区。
有人提出发达地区人口虽不增加,但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其购买力也相应增加。殊不知港沪两地出口的纺织品、衣服、家电等等大部分都是按人或按户消费的商品。在人口和家庭不增加的情况下,这类商品的需求也不会大幅增加。因此,发展中地区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速的不同终将影响香港和上海的出口贸易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了两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这是一个比较长期和后果深远的挑战,未可等闲视之。
新世纪两地共同或分别面临的挑战当然不止上述三种。同样,应付挑战的对策也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
发展高科技是沪港两地的首要对策
鉴于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美国等国的综合国力倍增,居民生活普遍提高,香港和上海也想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以发展高科技,调整经济结构来应付各种挑战。
香港在这方面的工作有:(1 )港府与盈科招展集团合作发展数码港,盈科投资70亿港元;(2)落实创新科技委员会建议的50 亿港元创新技术基金,推动大学与产业界合作;(3 )推出中药产业十年发展大纲贯彻中药港计划;(4)设立科学园,已有12家企业申请租用;(5)创立板问世,首批股份均获超额认购;(6 )开始实施输入内地优秀人才计划,包括居于海外的内地居民及澳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蒙古的人才。
上海的措施为:(1)设张江等高科技园区, 以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前来研究;(2)企业资助大学和研究机构实行科企合作;(3)号召留学海外人员来沪兴办高科技企业;(4 )引进跨国公司前来设厂生产高科技产品;(5)筹设第二板(创业板)让高科技企业上市筹资;(6)开通高速传输网络信息港;(7)成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已认定403个项目。除此以外,还有大量措施会陆续出台,如动员市科协成员努力作出贡献等。
沪港两地对发展高科技的急切心情和采取的措施颇多相似之处,也与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新加坡的智能岛、澳大利亚的别利开谷等差不多。发展高科技确是高瞻远瞩的决策。不过科学研究技术发展有其规律。最近遗传学专家谈家桢教授说:“今天的科学,明天的技术,后天的产品”。如所周知,遗传学在50年代对于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导致70年代做到基因可以在不同生物之间的转移、构造重组技术,从而出现基因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转基因的农产品和生物制药产业于是如日方中。上述过程显示,“只有新的理论才会产生新的技术,新的技术才能产生新的产品,然后,新的产品才会加强市场竞争力”。谈教授举例说明了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规律,投入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可立竿见影。两地有志发展高科技,似应从长计议,为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创造条件。
新世纪两地经济发展的近期前景
上文分析了两地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要对策,发展高科技已成为对策的首要内容,其作用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显示。但市场经济下地方经济总是根据其本身条件和客观需要来运作和发展的。
就香港而言,在大力提倡高科技之余,不会放弃它的制造业,不论其生产部门设在香港或内地,仍将继续发展。旅游在开辟迪斯尼乐园、渔人码头等景点后必将有所发展。内地开放后,香港的中介作用已从人、财、物层面发展到较为抽象的咨询服务。由于它长期处于东西文化的交汇点,港人既熟悉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人的心态,又了解西方社会的习俗和交易惯例。因此,外来投资者通过香港中介机构与内地交易或合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加入世贸后,有人认为香港的中介作用要减少了。外资外企均可按协议进入内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何需香港作中介。但是数千年传统文化和利益激励下的工作机制一时难以改变,所以当大量外资外企涌向内地和海峡两岸仍未三通,香港的中介业务依然前途光明,大有可为。
香港在进入所谓第三次经济转型前,必须保持并发展第二次经济转型的成果,即使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中国加入世贸内地进一步开放后,香港的会计、法律、银行、保险、旅游、电讯等均可为内地企业服务而扩大商机。事实上,现在已有在内地设点从事上述业务的,将来还会发扬光大。这便是香港经济的近期前景。
上海在应付挑战采取对策时,还想重振30年代国际城市的雄风,进而圆一个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梦。时代不同了,那时中、中、交、农四大银行总行均在上海,洋行和外国银行也立足上海做全国的生意。当年上海华洋杂处,外国人在300万人口有10~12万。 今天上海的硬件如道路交通、通讯、航运、高楼大厦已能适应国际城市的需要。软件也在急起直追,如过境免签逗留48小时(深圳免签逗留72小时,争取延长至五天)等也有利于国际城市的形成。深化城市管理和加强环保措施,完善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均为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产业、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是上海今后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中,上海除大型设备、材料通讯器材等可支援开发外,还可发挥技术资金的投入和作为外资外企参与的中介,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要圆区域性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梦,除本身努力创造条件外,还要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有此需要。至于国际城市的形成可能不久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这便是上海经济的近期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