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正确的古诗学习方式_古诗词论文

回归正确的古诗学习方式_古诗词论文

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正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今年寒假给一批高中生上课,一共有31个人,我做了一个调查,只问两个问题:你喜不喜欢古诗词?为什么?结果只有4个人说喜欢,其余都说不喜欢。说起原因比较一致:一是认为语文学习好像没有用,更不要说对将来的学习;二是诗词鉴赏题不会做。虽然调查样本不多,但是中学生多数人不喜欢古诗词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想到林语堂在《信仰之旅》里的一段话:“我们之中有些人在学校里学习莎士比亚,而得到的却是永远对莎士比亚的倒胃口,使我们终身不愿再接触他的作品。……为什么?莎士比亚是美的!为什么我们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欣赏它呢?”①因为学校里老师教的是对莎士比亚的分析,而不是读原著。用来描述我们的古诗词学习也差不多。我们的课堂里不是引导学生读古诗词,而是学习对它们的分析。高明一点的教师把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他的配角。我觉得如同现代文阅读一样,现在的古诗词进入了一个怪圈:因为要考试所以要做练习,因为做练习老是做不好,所以学生不喜欢。尽管不喜欢还得做练习,因为要考试。教师和学生谁也不敢放弃(他们认为不按照试题形式做习题,只是背诵记忆那等于放弃)。可以预料的是:经过初中高中语文课的古诗词训练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不会喜欢古典诗词的。问题是学生做了大量练习,成绩并没有提高。于是他们迁怒于古诗词本身。布卢姆说得好:“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②

      我还是坚持认为让现在中学生搞什么古诗词鉴赏是一种“躐等”的做法。鉴赏是要在理解基础上才能做到的。现在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考试包括中考、高考或者各种名目繁多的“联考”中出现的古诗词,作者是什么朝代学生常常都不知道,假如里面出现典故或者有深义的话,学生连读懂与否都尚未可知,怎么鉴赏?更不必说近体诗还有一个格律问题,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多数教师是不懂格律的,他们怎么鉴赏?就好像让一些不懂西洋歌剧的人去听《卡门》,然后要他们做鉴赏文字,他们怎么鉴赏?一位教授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她的研究生在设计教案,准备给学生讲解杜甫的《登高》,居然有这样的问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什么不能用‘鸣’,用‘哭’,用‘啼’?”她说:“她的原意是想讲炼字的好处,但是,如果有学生稍微懂一点格律基本常识,回答是因为平仄关系,那么她的讨论‘换字法’就一点意义也没有。”我觉得她说得很对。可惜像这样的讨论还很时髦,课堂时间多半浪费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连基本格律常识都不懂,谈什么鉴赏?所以,笔者认为要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古诗词,就要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正道!什么是“正道”?简单地说就是恢复传统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小学初中读读背背,重点在记忆背诵,背得越多越好。小学初中考试要考,否则就不会有学生会去主动学习。上海语文教材从六年级到九年级,里面选的古诗词并不少,就是因为不考背诵默写,所以学生一般不会去记忆。让初中生鉴赏古诗词更是天方夜谭,把有意义的学习变成一种机械操作。学生误以为古诗词就是这么学的,当然不会有什么兴趣了。

      那么高中应该怎样教古诗词?我以为下面几点很重要:

      一、把作者和诗作背景交代清楚,即所谓知人论世

      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实际并不容易做到。2015年上海春考选的古诗是陈与义的一首七律《除夜》,学生因为对这首诗的背景不知道,所以不理解“比量旧岁聊可喜,流转殊方又可惊”一联的意思,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旧岁”是哪一年,“殊方”又是什么地方。鉴赏当然无从谈起,只有瞎蒙一下。这种不了解作品背景,不顾作者原意的解读,有时会误导学生。不久前,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好像是一位教师写的文章,题目是《古诗里的经济问题》,里面引了唐代元稹《三遣悲怀》第一首里的两句诗“今日俸钱过十万,为君营奠复营斋”,标题却是“土豪诗”,让没有读过这三首诗的年轻读者误以为是元稹在摆阔。殊不知这是元稹在追忆亡妇韦丛,想起当年自己未曾做官时拮据的日子,大家相濡以沫(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现在我做大官了,有钱了,你却走了,种种情状涌上心头,只有无尽的悲凉,哪来的摆阔?诗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蘅塘退士评此诗:“古今悼亡诗充栋,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③虽然缪钺先生考证:“此悼韦丛诗,既日‘俸钱过十万’,当是唐穆宗拔用元稹为相以后作。”④但是,一是在唐代“俸钱十万”究竟是否如今人想象的那么多,这是有疑问的。二是更主要的元稹诗句和“土豪”腔调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虽然元稹未必真的这么有专注之情,但是写这三首诗时总是怀有真情实感的。这样讲诗,厚诬古人事小,误导后生却是大事。青年人以为诗是可以这样随便解读的。所以弄清背景很重要,有点常识也需要,就像让学生鉴赏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一样,教师自己不知道唐代科举考试有“行卷”“温卷”的做法,那么无论如何都无法讲清楚那首诗,所谓“鉴赏”等于痴人说梦。至于“画眉”的典故知道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倒不是最重要的。可惜现在中学课堂里强调“文本解读”,讲到背景,一笔带过,或者放一个课件了事。但是真正的解读有时并没有完成,甚至教师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原因可能是大家不愿意去翻检工具书,靠网络搜索现成的教案了事。于是在课堂里让学生在那里反复咀嚼那几个“诗眼”,讲它的表现手法如何如何。这就像学生空白大脑被无端践踏了一番,丝毫激不起对古诗词的热情来。

      二、就诗论诗,把一首诗讲清楚,简洁明了,然后引入同类作品扩大学生眼界,教师自己也可以充实一下

      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并不一定能做到。古诗词比较难讲,它不像文言文可以逐字串讲。逐字逐句翻译,把浅显的诗歌再翻译一遍,等于焚琴煮鹤糟蹋诗歌。钱钟书曾经引项安世话批评有些强作解人的解说:“大抵说诗者皆经生,作诗者乃词人,彼初未尝作诗,故多不能得作诗者之意也。”⑤但是,这种情况在学校里却是极为常见的。我们的教学参考书规定一定的课时,还有各种名师的“代表课”做榜样。所以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高考题目形式进行训练,教师设计一套习题,让学生去做;另外一种是模仿名师,做好课件,在课堂上满堂串问,把时间耗费在师生问答上,以显示课堂活跃。尤其公开课观摩课时,后一种更多见。有时候还会不着边际地东拉西扯发挥一通。把有些名家套用文学理论的解读搬到课堂里来,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兜一圈,结果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有一次,一位新教师把他公开课的教案给我看,他讲的是元人乔吉的一首散曲,我看到他的课件里有这么几句话:“唐诗就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宋词是一个成熟的中年,而元曲就是到了暮年。”我问他:“这么不着边际的话哪里来的?”我说:“笼统地说唐诗如何如何宋词如何如何都是有问题的。你另一个课件上不是引了王国维那段话吗?‘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为什么这里又要用那些不靠谱的形容?”我说:“在一些文化大散文里,可以这样随便比喻,上课怎么可以?过去有大人物说唐诗是形象思维的,而宋诗是说理的,所以宋诗不如唐诗,你去看看钱钟书《谈艺录》是怎么说的,颜之推说过,读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这种笼统判断就是妄下雌黄。”有一次我们系里一位古代文学老师对我说:“现在有些年轻老师胆子真大,读了不到十首陶渊明的诗,竟敢在讲台上讲陶渊明如何如何。”我对他说:“我还看到过中学老师读了一首苏东坡词,就在总结苏词的艺术特色呢。”这种大而不当的评价就是一种虚夸的风气。倒不如老老实实让学生多读几篇原作,扩大眼界,以资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前面提到的,如果这个教师把马致远和同时代那些作家同类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读读,效果一定不错。读作品就像吃东西,听别人介绍无论如何不如自己品尝有味道,鉴赏力是靠品尝得来的,不是听别人讲得来的。

      三、最根本的是要培养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笔者当年在农村做知识青年时,劳动之余经常和一些同为知青的老三届高中生聊天,他们不论男女,都可以背诵一些李杜诗苏辛词,谈谈雨果、狄更斯、莎士比亚。生活虽然枯燥劳动也很艰苦,居然还能感受一点中外文化的魅力,可以消除一点疲劳感。记得一位老大姐可以一气背诵李清照十五首词。她说:“我们高中生语文没有什么作业,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大部分时间看小说,背古诗词。”但是她很会写文章。每当我看到如今高中生每天要应付那么多语文作业,而仍然文理不通时,我就会想到这位大姐的话。我问一些高中生你们做了那么多练习,记得住吗?他们只有苦笑。学习是劳动,不能期望轻轻松松学会一样东西,但是我们的语文学习,尤其以高考古诗词鉴赏为目标的训练已经成为一种令学生厌烦的“苦役”“贱役”。布卢姆说:“看来没有什么理由使学习变得十分困难,以致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才能达到掌握水平。耐力以及异乎寻常的持久力可能适用于长跑,但其本身不是伟大的美德。重点应该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放在模糊的训练性的概念上。”⑥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仅仅为了考试或者为了老师高兴,却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那么这样的古诗词学习其实并没有发生。考试结束他们就会忘掉,一旦走出校门就会抛到脑后。

      怎么才能让高中生对古诗词有兴趣?笔者觉得让课堂变得有趣是一件事,让学习变得有用是一件更重要的事。如何让古诗词学习变得有趣有用?首先,教师应该要花时间和力气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培养纯正的趣味是非常重要的,而诗是最重要的东西。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⑦其次,可以把写作与学习古诗词名句结合起来。看看梁实秋、郁达夫、丰子恺这些散文名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是怎么娴熟地引用、化用古人诗词的。当然,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原标题:回归古诗词学习的正道——再谈中学生古诗词鉴赏问题

      ①林语堂《信仰之旅》第25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⑥布卢姆《教育评价》第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③喻守真编著《唐诗三百首详析》第246页,中华书局1957年。

      ④苏仲翔选注《元白诗选》第94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⑤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第11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⑦朱光潜《谈读书与趣味的培养》,载《朱光潜全集》第三卷第34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标签:;  ;  ;  

回归正确的古诗学习方式_古诗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