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 黄富致 617061
摘要:高中班级德育管理注重社会道德观念的内化,但由于部分教师却并未正确认识班级德育管理理论与学生特点有效结合,导致班级德育管理效果差强人意。人是德育管理的主体与动力,科学的德育管理是班级管理的灵魂。高中开展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应当有效选用激励理论进行创新发展,扭转传统的道德灌输式教育模式。激励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朝着预期的目标不断努力,为德育问题解决与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视角。本文简要分析激励理论运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具体策略,希冀有效提高班级德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中,班级管理,德育管理,策略研究
引言
班级德育管理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与社会要求、学校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从而对班级成员产生系统性影响,将一定的政治准则与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激励理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朝着预期的目标不断努力,能够为德育问题解决与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视角。本文就激励理论应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具体策略相关问题作初步探究。
一、激励理论应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具体价值
高中生正处在未成年向成年转变的关键阶段,从心理和行动上经常面临两难抉择。高中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民主管理思想,构建和谐融洽的民主管理制度,需要激励理论的有效引导。传统的高压式管理模式只是将学生当作管理的客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差强人意。激励理论为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方向,应用激励理论能够帮班级管理者走出这一发展窘境。通过应用激励理论,由专制管理转为民主管理,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与多元化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班集体统一发展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式的接受管理转移至自主踊跃的参与管理,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承担相关责任。
二、高中班级德育管理问题分析
(一)班级德育管理实效性较低
部分班主任采用的德育管理工作模式较为单一,过于重视常规化管理,忽略了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导致班级德育管理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部分班主任习惯性采用的批评与惩罚等消极管理模式,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作用,阻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部分教师担任班主任存在功利性动机,致使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会为了获取各类资本而容易急功近利,忽略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
(二)班主任德育管理素养较为欠缺
部分班主任在德育管理方面理论知识更新缓慢,相关技术培训深造条件不足等因素,班级德育管理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管理实践引导,以致于在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中出现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与灵活性等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激励理论运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策略
(一)选择激励切入点
1.了解学生需求
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全面研究并了解学生的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才能够确保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有效进行。高中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差异,班级德育管理应遵循规律,根据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引导。提高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效率,需要考虑学生多元层次的需求,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类。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例如与学生沟通食堂伙食与宿舍条件、热水供应与校内安全问题等等。对于学生的合理需求和意见,应当及时与相关处室沟通,或者是谋求上级的处理。
2.确保环境公平
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就事论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切忌以学习成绩作为看待学生其他方面的参照标准,对学生的奖惩应当一视同仁。确保与每位学生交心谈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发展情况,在情感与精神激励上能够做到公平对待,既能拉开层次,又能够确保激励效果。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心理抑郁现象逐步增多。班主任应当认真观察起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学生在思想上获得平衡感,才能够积极踊跃的配合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
(二)科学选用激励策略
1.在内容激励中渗透情感教育
结合内容型激励理论,认清学生的需求的多层次性。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班主任不仅要满足学生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也应当满足学生的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班主任在德育管理工作中要能够将期待且信任的目光洒向每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与意见,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2.在过程激励中构建公平机制
采用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学生在接受信息后的行为产生过程。为了确保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效果,班主任可以构建公平激励机制。高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中,内心纯洁且脆弱,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以及亟待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学生,虽彼此在智力与气质、情感和特长等方面存在众多的差距,但都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注与公平对待。班主任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制。班主任在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中,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扭转传统落后的评价理念,通过全面综合的评价,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重视个体进步以及多元化发展,才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距离,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结束语
师生关系属于双向关系,班级德育管理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活动,将激励理论运用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能够进一步加强思想与政治的有效引导,并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廷睿.浅谈激励理论如何应用于高中班级德育管理工作[J].中等职业教育, 2015, (12) .
[2]黄艳玲.“冷”“热”结合,做好班主任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 2016, (1) .
[3]蔡美娟, 周忠生.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激励理论应用于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 2017, (11) .
[4]陈文璇.浅谈高中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新方法[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7, (11) .
论文作者:黄富致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德育论文; 班级论文; 学生论文; 理论论文; 班主任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高中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