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滩村信息传播渠道看“知沟”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传播论文,渠道论文,赵滩村论文,知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22(2006)03—0009—3
一、研究背景
“知沟”理论的假说是指:“随着大众传媒的信息进入社会体系的增多,人群中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那部分人比地位低的人更快地接受信息,这两部分人的知识差距就会增加而不是减少。”[1] 这一理论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之一。从70年代至今,西方相关的实证研究对大众传播中的知识鸿沟现象多有验证。在国内,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国良教授、丁未博士的“知沟”研究案例在我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2] 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的关注相对较小。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社会的关注开始转向农村,应该把农村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本次研究仍然沿用了明尼苏达小组传统的结构性分析方法,[3] 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 )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媒介使用情况和媒介接触内容上的影响。塞西尔·加齐阿诺指出:“知沟要在两个意义上进行区分,一是知识差距,指的是教育程度和知识的关系,并不包括媒体;另一个差距是由于对于媒体的接触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4],本文是在前人对于“知沟”理论的验证的基础上,调查河北省乐亭赵滩村农村现状,探讨农民的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与“知沟”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一问卷、入户面访的方式,对河北省乐亭赵滩社区20岁—40岁(含20岁和40岁)的务农人口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因为这个年龄段在农村是媒介的主要受众,而仅选择务农人口则是为了将样本限定在基本相同的生活社区内,减少其他的干扰因素。同时也符合本研究的目的。样本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15人、高中学历者16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8.4%和51.6%;男女比例为0.8∶1。
媒介接触与使用:所涉及的信息渠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或杂志、互联网与人际传播。对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这几大媒介的接触与使用进行了详细的提问,其中涉及接触时间、接触频率、内容偏好、使用动机以及认识程度等。
社会经济地位(SES):尽管代表SES的指标主要有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三项,但按国外大多数“知沟”研究所采用的惯例,本次研究仍以教育程度为主要指标。一方面,因当地农民对于收入问题往往拒绝回答或在回答时有所保留,所以收入一项只作为了一种参考指标。另一方面,本次研究的主要是农村社区中的“知沟”现象,调查对象限定在务农人口中,从而基本排除了职业因素的影响。
在受访者的学历方面,本次研究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两组。这是根据当地的教育情况而定的。
三、媒介接触情况结果分析
从媒介设施的普及和接触率来看,被调查对象家庭拥有电视机的占100%,拥有收音机或录音机占87.1%,拥有杂志或书籍占到了29%,而拥有报纸和电脑则各占9.7%。与之相对应,看电视和听广播成为当地人最经常进行的两项媒介接触活动,接触率分别达到了90.3%和64.6%,而对报纸的接触率最低,只有6.4%(见图1);看电视、听广播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渠道,96.8%的人把看电视作为了首选渠道,51.6%的人把听广播作为了第二渠道。
图1:各媒体接触情况图
从统计的接触媒介情况来看,有93.5%的人每天看电视,只有3.2%的人很少看电视(每周少于1天);接触最少的是报纸,58.1%的人从不或很少看报纸,只有3.2%的人每天看报纸;广播的收听率居二者之间,且在各个频率的分布相对平衡。(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在为数很少的报纸读者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程度所引起的显著性差异。经常看报的人(每周3—4天以上),低SES组有14.2%,高SES组有20.9%,相差了6.7个百分点,且显著性水平为0.011,远低于0.05。(见表2)但是在电视和广播的接触频率上我们并未看到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三大媒体的接触频率(%)
电视广播 报纸
从不听/看
0.0 19.4 25.8
每周少于1天 3.2 16.1 32.3
小计3.2 35.6 58.1
每周1-2天
0.0 16.1 22.6
每周3-4天
0.0 6.5
9.7
每周5-6天
3.2 9.7
3.2
每天听/看
93.529.0 3.2
缺失3.2
3.2
总计100 96.8 96.8
表2:不同SES组报纸接触率的百分比比较(%)
初中及以下 高中
每天听/看0.0 3.2
每周5-6天7.1 5.9
每周3-4天7.1 11.8
小计 14.2 20.9
每周1-2天14.3 17.6
每周少于1天 28.6 35.3
从不听/看42.9 29.4
卡方值:14.800
显著性:0.011
总而言之:(1)农村媒介接触呈现出“电视——广播——报纸”的序列模式,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历程看,这是一种“过渡模式”。根据张国良教授的研究成果,在1999年上海市民的媒介接触序列模式就已经完成了从“过渡模式”向“成熟模式”(“电视——报纸——广播”)的转变。[5] 但同为沿海地区,农村的这种过渡似乎还要一段时间,报纸还未普遍走进农民家庭,在看报纸的人中48.4%的人是借阅的。城乡在媒介使用上的差别也许可以从这里管窥一斑。(2)文化程度影响了人们对报纸的接触频率,报纸在当地的总体接触率很低。而对于电视和广播,不同文化程度组的接触频率并没有显著性差异。(3)电视在农村的媒介接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论是接触频率还是作为获知信息的渠道,都领先于广播和报纸。这与电视传播更具直观性和生动性有关。
四、媒体接触内容分析
在电视媒介的接触内容中,电视剧和新闻是两大重头。虽然只有6.5%的人把电视剧排在了第一位,但从总体看,电视剧仍然是人们收看最多的电视内容;2/3的人将新闻列为电视媒介接触的首要内容,这对当地人的信息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收看中央台和省台的人数总和达到了90%,使得当地人的视野更加广阔,不会局限在狭窄的信息范围内。(见表3)
表3:电视媒介接触内容比率(按感兴趣程度排列前三项,%)
123 合计(排序)
电视剧
6.5 35.5 41.9
83.9(1)
新闻 61.3 12.9 3.277.4(2)
体育 16.1 16.1 6.538.7(3)
深度报道 12.9 3.2 19.4
35.5(4)
文艺 3.2 19.4 12.9
35.5(4)
科普 /12.9 12.9
25.8(6)
其他 //3.23.2(7)
总计 100 100 100
广播的媒介接触内容和电视基本相似,新闻仍然占据很大比重,48.4%的人在听广播时把新闻作为了首选内容;对于收听天气预报也达到了很高的比率,这主要是安排农时的需要,而且收听比较方便,田间地头都可以随时了解到天气情况;再次就是文艺内容。(见表4)
表4:广播媒介接触内容比率(按感兴趣程度排列前三项,Percent,%)
1 2 3
合计(排序)
新闻 48.4
9.7/
58.1(1)
天气预报 12.9
35.5
/
48.4(2)
文艺 3.26.516.125.8(3)
科技、文化
/ / 19.419.4(4)
教育节目 3.29.73.2 16.1(5)
生活服务 / 3.29.7 12.9(6)
体育 6.53.23.2 12.9(6)
经济信息 / 3.29.7 12.9(6)
其他 / / 9.7 9.7(9)
小说、评书
/ 3.23.2 6.4(10)
小计 74.2
74.2
74.2
缺失 25.8
25.8
25.8
总计 100100100
报纸在农村中的接触率很低,但是在接触报纸的人中,国内外新闻仍然是他们阅读的主要内容,其他各项内容(除广告外)比重则相差不多,都在半数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读报纸的人中农业科技和社会、生活一起位居于第二的位置,也就是说,有2/3读报纸的人比较关注与农业相关的信息, 因报纸上的这方面信息相对详细和深入。(见表5)
表5:报纸媒介接触内容比率(按感兴趣程度排列前三项,Valid Percent,%)
1 2
3 合计(排序)
国内外新闻
68.29.1 / 77.3(1)
社会、生活
4.5 40.913.6
59.0(2)
农业科技 4.5 4.5 50 59.0(2)
体育 13.627.39.150.0(5)
娱乐、明星
9.1 13.622.7
45.4(6)
广告 4.5 4.59.0(7)
总计 100 100 100
从河北乐亭农村的农民媒介接触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文化程度对于电视媒介和广播媒介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惟一有差异的是表现在报纸媒介上。而通过对媒介接触内容的调查发现,在报纸媒介接触内容比率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新闻、社会生活、农业科技;电视媒介接触内容比率排在前三位的电视剧、新闻、体育;广播媒介接触内容比率排前三位的是新闻、天气预报、文艺。从媒介的接触内容比率上看,报纸媒介使用程度的背后更体现着文化程度的影响。
五、结论
沿海农村的媒介接触仍处于“过渡模式”,对主要媒体的接触频率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介的繁荣,大众传播媒介正在以极高的速度普及和更新换代,沿海农村的媒介接触模式已经从“广播——电视——报纸”的“初级模式”过渡到“电视——广播——报纸”的“过渡模式”,应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与上海等大城市的“成熟模式”相比,虽然不同SES 组在报纸的接触率上出现了显著差异,但是报纸在农村的整体接触率仍然很低,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几乎很少看报。这种媒介接触习惯实际上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对某一问题了解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程度对“知沟”的作用方式,使文化程度对媒介使用程度的深层影响更大。
从频率上看,不同SES组对当地占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接触差异并不大。对于广播来讲,不听广播的人,低SES组为28.6%,而高SES为23.5%;经常听的人,低SES组为35.7%,高SES组为35.3%,差距都不是很明显,且显著性水平0.306远大于0.05,说明不同SES组在广播的接触频率上并无显著差异。无论处于什么文化程度,电视都是人们经常接触的媒体,所有受访者对电视的接触都达到了每周5—6天以上。(见表6)
表6:不同SES组电视接触率的百分比比较
初中及以下 高中
每天听/看 14.3 23.5
每周5-6天 14.3 11.8
每周3-4天 7.1
0.0
小计 35.7 35.3
每周1-2天 21.4 23.5
每周少于1天
14.3 17.6
从不听/看 28.6 23.5
卡方值:6.000显著性:0.306
所以农村的特点是文化程度影响媒介的使用,从而导致在媒介议程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文化程度对于媒介议程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直接的作用而是通过影响媒介的接触类型和使用程度来间接影响媒介议程,所以河北乐亭农村媒介议程的特点是文化程度对于“知沟”的影响更多的呈现隐性而非显性。
形成“知沟”的这些复杂因素,约束着社会阶层,限制着社会的活力,并且还导致了信息的不平等分配。“知沟”反映了信息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较少获得众多资源的原因之一。因此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信息分配不仅仅是对信息的重新分配,而且这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目标。